总台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亮相,虚拟主播将成为行业标配?

网视导读:继文娱领域虚拟偶像大热之后,虚拟人或将成为广电领域新的发展风向。
“从北京冬奥会开始,我将全年无休用AI智慧为听障用户提供手语服务,让他们快捷的获取比赛资讯”。
利落的短发,微扬的嘴角,“真人般”的皮肤,身穿笔挺的白色西装,形象亲切,气质优雅。11月24日,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倾心打造的总台首个AI手语主播正式亮相。
图片
北京冬奥会将在2022年2月4日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自然全民关注,而在关注的群众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听障人士,他们听不到赛场的声音,但他们同样希望了解比赛动态,渴望感受比赛的激情。
“我们将用技术跨越声音的障碍”,这是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推出AI手语主播的初心。
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配有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音理解等技术驱动的手语翻译引擎和自然动作引擎,掌握的手语词汇规范都来自《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标准,而且经过了长时间的智能学习,现在已经完全具备为特殊观众提供专业、准确的手语解说的能力。
图片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曾提到,将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以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继文娱领域虚拟偶像大热之后,虚拟人或将成为广电领域新的发展风向。
其实虚拟主持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那一年,世界上第一个虚拟主播诞生。一个只有头部的二维动画形象的虚拟主持人阿娜诺娃(Ananova)。
图片
CNN将其描述为“一个可播报新闻、体育、天气等的虚拟播音员,堪比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主持人”。
阿娜诺娃因可根据新闻脚本快速制作视频,并可24小时持续播报的特点,在全球刮起了一阵打造“虚拟主持人”的飓风。此后,日本推出了寺井有纪(Yuki),中国推出了歌手虚拟主持人阿拉娜(Alana),美国推出了薇薇安(Vivian),韩国推出了露西雅(Lusia)。
从2D到3D,从只有头部到拥有全部身体,从只有虚拟人物播报到拥有演播室进行播报,虚拟主持人日渐成熟,被越来越多媒体关注和使用,并引发了全社会对“主持人要下岗”的担忧。
很快,这种担忧就变成了现实。2004年,央视CCTV-6频道推出了国内首位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小龙。单独主持了《光影周刊》栏目。小龙的上岗,点燃了国内CG技术从电影级走向消费级的星星之火。但这把“火”来得快,去得也很快。
图片
2016年,日本推出全世界第一位动漫虚拟主播“绊爱”。
与早期虚拟主持人不同,绊爱是由真人扮演而成。在专业公司制定好绊爱的3D模型后,由真人穿上动捕设备,在背后控制绊爱的面部动态表情及动作,并由声优去配音及对口型,从而进行直播或录制视频。
图片
这位虚拟主播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本质上依然没有突破技术困境,在短暂兴盛后重新陷入沉默。
2018年则是划时代的一年,在这一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与搜狗联合发布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新小浩”。
图片
这时的AI合成主播与早年间的虚拟主播已经截然不同,它不仅神情语态生动自然,更具备了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能力。
有研究总结,全球人工智能主播的发展于2018年进入虚拟化、数字化的“AI合成主播”阶段,这是人工智能主播的最新形态,是智媒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
自“新小浩”起,三大央媒与科大讯飞、搜狗等研发机构合作,带头推出各自的AI主播,并迅速在两会等重大报道活动中投入使用,如人民日报社以主持人果欣禹为原型打造了“果果”,央视和百度合作推出“小智”。
地方的媒体机构也相继跟进,从不同角度发力,如湖南卫视打造了数字人“小漾”,形象活泼甜美;而北京广播电视台侧重服务应用,推出中国首个广播级智能交互——真人数字人“时间小妮”。
图片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朱永祥指出:“大众对虚拟主播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模拟主持人简单的内容传播输出上,但随着技术发展,虚拟主播通过深度学习,甚至已经具备了价值观、情感和人格。”
自2018年“新小浩”亮相开始,从重大报道到日常新闻播报,从电台到电视,短短几年间虚拟主播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独特优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大众对虚拟主播创新的每一次惊叹,都在反映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现在所揭开的,只是一个广阔新世界的冰山一角。
来源:AI虚拟主播简史、广电独家、传媒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