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蓝谷十年——记“见证蓝谷”媒体大V行所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
600多年前,朱元璋敕谕在黄海之滨设立海防要塞鳌山卫时,他对壮阔大海的认知不啻于猛兽怪物,他对浩渺大海的态度无疑是敬而远之。洪武大帝应该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600多年后,还是在这同一段蜿蜒蔚蓝的海岸线上,早就脱胎换骨的鳌山卫正在以怎样自信、开放、活力的姿态转过身来,去积极主动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而这一片方兴未艾的海洋科研新热土,已有了一个更具时代感,也更具方向性的新名字,叫青岛蓝谷。
机缘巧合地,在蓝谷诞生之初,因工作需要,我就有幸走近它,观察它,了解它。
仍历历在目地记得,数年前的那个盛夏,我顶着酷暑接连拜访了已扎根蓝谷的海洋国家实验室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彼时的国家实验室犹如一个尚在紧张调试中磨合中的巨大魔盒,悄悄散发着不可预知也不能估判的神秘能量气息;而山大新校园甚至只是一片尘土飞扬但如火如荼的硕大工地,一座座在图纸上别具一格的教学楼图书馆正等待着拔地而起。
也是在那年热辣的三伏天,我还相继拜访了原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海洋地质研究所、天津大学海洋研究院等好几个实力雄厚的海洋科研机构,它们在按照各自的规划有条不紊地熟悉蓝谷、融入蓝谷,它们也都十分有信心能在这片未来可期的新天地里大有作为,去收获沉甸甸的累累成果。
但其实,当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如珍珠般散落在蓝谷中的涉海高新企业,它们的规模普遍都不大,但个个身怀独门绝技。这些企业有的制造特殊的潜水机器人,能在环境复杂恶劣的海底执行匪夷所思的高难任务;也有的能提取出贵比黄金的神奇特效药物,而原材料竟是常见到不值一文的海藻海带;有的扑在海洋新能源的研究上,生产出了叫人大开眼界还效率颇高的海水盐度差发电机;也有的专心深耕海上牧场领域,以更精细也更环保的科技手段向大海要来更多的“粮食”。震撼之余,我觉得在蓝谷这些“五花八门”的涉海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佼佼者定能在将来壮大成为独当一面的行业领头羊,甚至是独角兽。
于是,在那年的随笔中,我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说国字号的各类海洋科研机构是蓝谷赖以坚实挺立的骨骼与脊梁,那么小而精、微而美的众多涉海高新企业则是蓝谷彰显旺盛生命力的血肉和发肤。
在那之后的几年,蓝谷的变化可谓是一日千里,欣欣向荣。
我曾经带着一群玩相机的摄影发烧友,把蓝谷基本上拍了个遍,几乎处处都有好景致。那些我最初见到过的杂草丛生的荒滩野地,有的被辟作了鸟语花香的高品质公园,有的建起了令人艳羡的现代居住区。那些我最初路过时连半个人影都瞧不着的角落,有的已经开起了生意不错熙熙攘攘的休闲咖啡店,有的早就变作了充电桩智能闸齐全且一位难求的停车场。
我也曾经带着家人孩子乘坐“最美地铁”11号线,从崂山的葱翠峻岭间飞驰向温泉的氤氲水汽里。在纵贯蓝谷的轨道之上,我走马观花地好似看到了当初我在一个个项目工棚中见过的简易沙盘,已经由小木棍搭成的模型,实实在在地变成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这里是时尚气派的MALL,那里是书声琅琅的中学,更远处是尽显国学之风的博物馆……曾经的承诺正在逐步的如实兑现,叫人对蓝谷更加宜居的未来愈发的憧憬和期待。
其实,前些日子,当坐上去蓝谷的最美地铁线,欣赏着窗外风景的时候我忽然也有些恍惚,感觉不一样了,因为想起了几年前的感觉,大爷大妈们坐地铁来蓝谷买菜、买海鲜也成了岛城的一种“时尚”了,但现在看到的更多是蓬勃正旺的中青年上班族,还有一部分是奔着蓝谷旖旎沙滩、柔润温泉和怡然山海而来的外地游客。
毫无疑问,蓝谷正在蜕变为舒适成熟的现代化城区,它对人们的吸引力日益强劲,它在整个城市中的地位日渐突出。而看不见摸不到的可贵之处在于,蓝谷的海洋科研内力伴随着外在风貌的提升,也积累得更加深厚更加裕如。
在青岛蓝谷即将迎来成立十周年纪念的前夕,能再一次探访这片山海之间的科研高地,着实又叫人耳目一新,感慨不已。
蓝谷吸纳的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已超过50家,建立起了7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招徕的涉海企业已经到了不胜枚举的庞大“体量”。从动辄数以亿计的投资金额,到每年成百上千项的技术转化,从“国之重器”“国之利器”的各种重大且又振奋人心的科研进展,到孵化器、创新基地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不计其数的新创意新想法、新思维新打法,我在想,蓝谷的数据增长与几年前相比是指数级的。而这些海量的数据,恰恰就是蓝谷这一路走来,克服困难、扛住压力、寻求突破、实现质变的最好注解。
所以,在很有感触的新随笔中,我想写下这样一段话:十年以来,我不敢说自己连贯见证了蓝谷大踏步的迅速崛起,但我确实真切地感受到了它茁壮扎实的成长,它蓬勃奋进的气质,它志在高远的追求,它声誉日隆的影响。作为青岛人,我们可以骄傲地说,青岛蓝谷已然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生力军和急先锋,走出了最豪迈最坚实的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相信在已能眺望到的将来,蓝谷会成为世界性的海洋科研中心,激荡蓝色脉动,引领国际风潮。
凭栏再回首,鳌山湾内周而复始的潮汐,鹤山脚下静静流淌的岁月,历史站在同一个不停切换着布景的蓝色舞台上,讲述着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新故事新篇章。
再一个600多年后的蓝谷会是一番什么景象,我也像600多年前的古人那样根本想象不到。然而,我能想象到的是,蓝谷的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出色,蓝谷的每一天都会比前一天更有进步有新意有光彩。
作者孟祥龙,自由撰稿人,网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