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育到死亡,是流行病让我们成为如今的人类

图片
过去数十年来,我们拥抱着工业化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感受到流行病的存在。然而,我们对流行病的认知充斥着误解、轻视或恐惧。
大多数时候,流行病的故事是从病原体在人群中暴发后,才开始讲述。它们从何而来,如何抵达人群,为何杀伤力巨大——这些背景故事须人们慢慢拼凑线索而得。
对作家来说,要书写这样的故事,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流行病的态势永远在变化。但这种背景故事又至关重要,它让我们明白应该如何从源头预防流行病。
屡获大奖的科普作家索尼娅·沙阿曾花费数年追踪疟疾的故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疾病。在新冠疫情到来之前,她就意识到,新兴流行病的暴发频率变得更快了,下一场疾病大流行就在眼前。
那么,应该如何书写流行病的故事?
流行病塑造了人类社会
来源 | 译林出版社
猜测哪种病原体最可能引发疫情?(某种意义上,沙阿在书里猜对了。)或者,深入研究某种曾引发疫情的病原体历史?(比如霍乱、天花或疟疾,但是类似主题的优秀著作举不胜举。)
最终,沙阿发现了最适宜的切入口:透过历史上大流行疫情的透镜,来重新发现新病原体的故事。而这就是《流行病的故事》。
图片
流行病曾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
2010年,古老的传染病霍乱出现在海地,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蔓延,共计影响了82万人,近万人死亡。实际上,自两个世纪前首次出现后,霍乱一直很活跃。
在19世纪,霍乱袭击了当时世界上最现代、最富裕的城市,富人穷人都不放过,从巴黎和伦敦一路杀到纽约和新奥尔良。1836年,霍乱在意大利夺走了法兰西国王查理十世的性命;1849年,它在新奥尔良杀死了詹姆斯·波尔克总统;1893年,它在圣彼得堡让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一命呜呼。
纵观整个19世纪,霍乱令亿万人患病,罹难者超过半数,可谓是世上传播最快、最令人恐惧的疾病之一。
今天,人们已经熟知霍乱从诞生到传播的全过程。沙阿在《流行病的故事》中写道,霍乱能长驱直入人类社会,实际上是现代性的结果。
引发这一疾病的微生物被称作霍乱弧菌,是在英国殖民南亚内陆期间传至人类群体中的。然而,工业革命的迅速变革给这一微生物摇身变为流行病病原体提供了机会。包括蒸汽船、运河和铁路在内的新出行方式,让霍乱弧菌得以深入欧洲和北美内陆。迅猛扩张的城市中拥挤和不卫生的条件,让细菌能有效地一次感染多人。
图片
保持卫生是避免传染病的必要条件,这已成为我们的常识。但是,人类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自己和动物的排泄物“亲密接触”,饮用受污染的水源。《流行病的故事》提到,中世纪的欧洲人甚至认为粪便可以入药。
16世纪的德国修士马丁·路德每天会进食一茶匙自己的粪便。18世纪的法国宫廷侍从们则琢磨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子,他们会吸食“粪粉”,把自己的粪便晒干磨成粉,再凑到鼻子旁吸入。
……
1859 年,一位官员抱怨道,纽约的户外厕所与茅厕“污秽不堪,条件恶劣,液体积滞,腐烂物质满溢,流出的污水让人无法忍受”。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就这样在公寓的背面和人行道上腐烂数周甚至数月。房东会在地面铺上木板来遮盖这些污物。城市巡视员汇报说,一旦有人踩压这些木板,下面就会挤出一股“浓浓的绿色液体”。
——《流行病的故事》
致命霍乱在诸如纽约、巴黎和伦敦这样的城市肆虐近百年,人们才逐渐明白如何控制住霍乱。管理好饮用水源和垃圾,建立有效的市政管理机制,寻求国际间卫生合作,突破疾病传播理论的固化思维……这些都是流行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
图片
流行病,使我们成为人类
流行病侵害着人类健康,有时甚至令国家陷入危机,这是它有害的一面。但人们并不知道,它也改变了人类的进化轨迹,塑造了人类的行为与文明。这正是沙阿在《流行病的故事》中侧重探究的问题之一。
沙阿在书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追溯了进化论与基因学证据,科学家已经形成共识:流行病及病原体始终伴随人类的进化历程,形塑了人类的基本层面,无论是我们的生育和死亡,还是身体的免疫反应、基因变异,抑或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甚至人们对美和浪漫的认知,都源自流行病的巨大作用。
流行病,让我们成为如今的人类。
图片
例如,我们都知道对人类来说,“衰老与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但对微生物与许多植物来说,永生乃是常态。有些动物甚至都不会衰老,例如蛤蜊和龙虾。科学家发现,人类的衰老其实是由某些独特的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被称为“自杀基因”或“死亡基因”。人类为什么会保有这些基因?科学家认为,
这种补偿就是保护我们不受物种灭绝级别的疾病大流行的影响。永生当然会让生命体拥有额外优势,但也有显著的限制,其中之一就是,永生物种倾向于扩张到环境所能供养的数量极限。如此一来,在遭遇大灭绝事件时(比如饥荒和疾病大流行),它们就会十分脆弱,这些事件能一下子将它们击倒,甚至造成整体灭绝。
……
当然,自杀基因无法让我们完全摆脱饥荒和疾病大流行的风险。但由于人类群体中的个体会定期衰老和死亡,用抗衰老研究员乔舒华·米特尔多尔夫的话来说,就是“每次死掉一点点”,此类事件带来的灭绝风险就会降低很多。米特尔多尔夫认为,我们变老、死亡,是为抵抗大流行所做出的牺牲。
——《流行病的故事》
深受比尔·盖茨称赞的作家
一部当下最需要的著作
为了应对霍乱,19世纪,人类在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做出了极富成效的改进,以至于20世纪的人们误以为,我们完全有能力消灭所有传染病。接着,艾滋病病毒、西尼罗病毒、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以及目前依然深刻影响着全球每个人的新型冠状病毒——这些流行病病原体告诉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依然渺小。
因此,《流行病的故事》正是当下人们最需要的书。沙阿实地走访了纽约、南非、海地等,寻获关于流行病的一手资料、采访当地的官员、律师、科研人士和普通人,向我们展现了关于流行病鲜为人知的真相,深刻揭示了暗藏在每次疫情背后的气候、社会、文化等因素。
图片
索尼娅·沙阿
本书作者索尼娅·沙阿出身医学世家,曾研习新闻、哲学与神经科学专业,拥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多年来深耕医学科普领域。比尔·盖茨曾专门录制视频推荐沙阿的作品,他赞赏沙阿的写作,称她没有给读者看枯燥的数据和分析,而是呈现了关于疾病的历史全貌。
《流行病的故事》是沙阿近年来的心血之作。本书出版后,曾入选《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全美科学作家协会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决选名单,《纽约时报》编辑选择书单。除了《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也力荐本书,称赞《流行病的故事》是“扎实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流行病的故事:从霍乱到埃博拉》
[美国] 索尼娅·沙阿 著
苗小迪 译
流行病在人类的DNA中一次次留下印记
它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模式,
塑造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流行病,让我们成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