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相比二者职责有何不同?谁的权力更大?

九门提督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主要职责就是卫戍京城兼维护京城治安,属于军警合一性质的军队,而领侍卫内大臣则是负责保卫宫廷,属于皇帝身边的安保头目。
其实这两个职务的品级并不一样,九门提督在嘉庆朝之前都是正二品职位,嘉庆后来提高了军官待遇,把所有军官的品级都提升了半级,因此九门提督就从正二品官级变成了从一品,而领侍卫内大臣自顺治入关之后就一直是正一品的最高级别武官,所以这两个职位虽然在嘉庆之后都属于一品高官,但却有正从级别之分,因此就光看级别就能明白两个官职的权力地位高低,不过这也是要分具体历史时期的,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二者权力地位还真发生了变化,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清朝这两个职务的不同时期变化。
图片
领侍卫内大臣职务设立的由来
要说领侍卫内大臣的职能和设立,还得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说起,皇太极设立了内大臣来管理宫廷侍卫,由此清朝的侍卫制度才基本形成。
但是在顺治初期发生了硕托和阿达礼企图废掉顺治而拥立睿亲王多尔衮继位一案,硕托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阿达礼是代善的孙子,他们俩当时都是负责管理宫廷侍卫的内大臣。
硕托和阿达礼的图谋被代善知悉后,代善决意拥护顺治,所以代善大义灭亲的检举揭发了儿子和孙子,最终硕托和阿达礼被杀。而他们俩的案子也给了顺治警醒,因此顺治在亲政之后,再次完善了宫廷侍卫制度,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由此产生。
图片
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任命亲信鳌拜为侍卫总管,这意味着领侍卫内大臣职务正式诞生,之后顺治将侍卫职责独立出来,设立了侍卫处,而首领就是领侍卫内大臣,并且顺治规定宫廷侍卫必须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中遴选,领侍卫内大臣定员共设立六位,上三旗中每旗选两名贵族来出任领侍卫内大臣。
而且宫廷侍卫是独立部门,只对皇帝本人负责。所以从顺治这些举动来看,他就是希望加强皇帝对侍卫的管控,要知道侍卫可就是皇帝身边的人,只有皇帝自己亲自管理他们,才能确保侍卫首领和侍卫不会被王公贵族拉拢,进而威胁到皇权。
图片
后来到了康熙时期,康熙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对侍卫的管控,康熙又把领侍卫内大臣分化出了御前大臣的职务,御前大臣不受领侍卫内大臣管控,也是直接对皇帝负责,御前大臣的职责主要就是负责管理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和乾清宫侍卫,熟悉清朝历史的都知道,乾清宫侍卫是清朝宫廷侍卫中最高级的侍卫,他们主要负责皇帝的寝宫乾清宫安保工作,可以说是皇帝的近身侍卫,而御前大臣就是这些御前侍卫和乾清宫侍卫的首领。
不过御前大臣并没有固定的品级,因为御前大臣大多是由蒙古与清朝皇室联姻的贵族和皇室宗亲出任,他们只有本身的爵位,加御前大臣的头衔,但并没有职位品级,所以御前大臣不像是官职更像是一种皇帝让皇室宗亲兼领的差事。
这么一判断就明白了,领侍卫内大臣大多是由满洲贵族重臣出任,而御前大臣则是由皇室宗亲出任,身份孰高孰低就明了了。
图片
九门提督职务设立的由来
再说九门提督这个官职,九门提督这个职务在顺治刚入关时,职能很单一,就是八旗军的步军营,首领叫步军统领,是驻防京城的八旗卫戍部队,只负责卫戍京城。
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当时正值三藩之乱爆发,京城进入警戒状态,因此康熙就把原来之前兵部分管的提督九门事务交由步兵营负责,其实康熙此举很好理解,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乃汉人,康熙担心兵部有汉人为吴三桂内应,所以将提督九门的事务交给满洲八旗军步军营负责,因此九门提督的职务称呼由此开始。
又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又下旨将负责京城治安的巡捕营也由九门提督负责,至此九门提督的军警合一职能就彻底形成,全称也被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最后到了雍正时期,正式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而长官也被称为九门提督。
图片
九门提督这个职务虽然当时只是正二品官职,但在清朝初期和中期几乎都是满洲贵族出任,比如康熙时期的九门提督都是满洲王公贵族出任,而且虽然九门提督的品级在清初时期为正二品级别,但在康熙时期九门提督的品级也根据出任者的身份地位而不同。
雍正的岳父乌拉那拉·费扬古在康熙初期就曾经出任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不过费扬古是功勋之后,是一等公爵,本身兼的职务就很多,他当时还身兼从一品的侍卫处内大臣职务,又以内大臣之职兼署九门提督,所以费扬古的九门提督就是正一品级别。
康熙中后期的九门提督是上三旗包衣出身的托合齐,由于托合齐家族出身极其低微,他是完全靠获得康熙信任和赏识才被提拔到九门提督职务上,所以托合齐的九门提督只是正二品级别。
图片
还有就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九门提督莫过于隆科多,正是因为隆科多对雍正的鼎力支持,才使得雍正可以顺利继位。隆科多是康熙的舅舅兼老丈人大学士佟国维第三子,他在康熙晚年接替因二废太子被康熙诛杀的托合齐成为九门提督,同时还兼署理藩院尚书,而理藩院尚书是从一品的品级,因此隆科多这个九门提督的品级当时是从一品。
雍正继位后隆科多成为总理事务王大臣之一,同时还兼署了吏部尚书,因此到这时隆科多这个九门提督已经是正一品了。
此后一直到乾隆时期九门提督大多是由满洲贵族垄断,这些人本身就有爵位,还兼署着要职,因此乾隆时期大多时间中九门提督的人都是从一品或者正一品的职务,尤其是乾隆中后期,大贪官和珅更是以大学士、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多项职务又兼署了九门提督之职,所以这时期的九门提督和珅就是标准的正一品高官。
图片
一直到乾隆去世嘉庆亲政,嘉庆在赐死和珅之后,开始反思乾隆对和珅过于信任的错误,于是从此不在允许领侍卫内大臣兼领九门提督的职务,并且把九门提督之职固定为从一品级别,还开始提拔汉臣出任九门提督之职。
清朝初期和中期两个官职的对比
再来看一看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所负责管辖的人员和权力,领侍卫内大臣是侍卫处首领,自然就是宫廷侍卫都有领侍卫内大臣负责,而清朝的宫廷侍卫人数大概在三千人左右。
九门提督是步军统领衙门最高负责人,清朝的这支步军统领衙门管辖人数可非常多,在步军统领衙门于康熙和雍正时期彻底成形之后,其管辖权是要负责满、蒙、汉三族八旗步军还外加驻防京师的绿营马步兵,人数规模非常大,步军统领衙门下辖三万余人,是拱卫京师的主要军事力量。
图片
但是不要看九门提督管的军队比领侍卫内大臣多不少,可是在清朝官场上领侍卫内大臣是很多人一辈子可望而不可即的职务,因为领侍卫内大臣属于直接保护皇帝安全的职务,能出任这种职务的人大多都是皇帝心腹之人,而且还得是王公贵族。
看一看顺治和康熙时期出任领侍卫内大臣的人都有谁,顺治时期出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属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这四人名字看着是不是很熟悉,他们四人就是顺治临终时托付辅佐幼年康熙的四辅政大臣。
康熙时期比较出名的领侍卫内大臣有班布尔善、噶布喇、索额图、鄂伦岱、阿灵阿、傅尔丹、阿尔松阿等人,班布尔善是顺治的堂兄正宗的皇室宗亲;噶布喇和索额图是索尼的长子和第三子,他们兄弟俩都是公爵,尤其噶布喇还是康熙的嫡妻孝诚仁皇后之父,是康熙的老丈人;鄂伦岱是康熙的舅舅佟国纲之子,也是康熙的表弟;阿灵阿是遏必隆的小儿子,继承了遏必隆的公爵,阿尔松阿是阿灵阿的儿子,在阿灵阿死后继承了他的爵位;傅尔丹是清朝开国功臣费英东曾孙,也是鳌拜的侄孙子,世袭公爵。
图片
拿这些人再对比一下上面说过的费扬古、托合齐、隆科多三个康熙时期的九门提督,就能发现完全没有可比性,虽然三人中除了托合齐是包衣出身之外,费扬古和隆科多也算是满洲的贵族出身,但是他们俩的分量明显比这些领侍卫内大臣差远了,而且费扬古还是以内大臣职务兼九门提督,要知道内大臣属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副手,这样就能明白从身份地位上来说九门提督比领侍卫内大臣差了一截。
而且就权力上来说这一时期九门提督也比领侍卫内大臣差了很多,在清朝初期和中期领侍卫内大臣通常是可以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在军国大事上有着决策权,就拿鳌拜来说,他以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一度操控住了年幼的康熙,最后甚至迫使康熙和祖母孝庄太后决定用分化领侍卫内大臣的手段来瓦解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就能看出来这个职务的权力有多大,有多么重要。
尤其是在顺治和康熙时期领侍卫内大臣在上朝列班和上奏折列名时都必须在大学士前面,要知道在不设宰相的清朝,这可就是文武大臣中的第一人。
图片
但是在康熙晚年鄂伦岱和阿灵阿、阿尔松阿父子力挺皇八子胤禩争夺皇位,在雍正继位后鄂伦岱和阿尔松阿不肯臣服于雍正继位,因此在雍正四年(1726年)鄂伦岱和阿尔松阿被雍正抄家处决了,由此雍正开始逐渐打压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和地位,雍正宣布明确朝臣班次,内阁大学士以后列班次和上奏折必定要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上。
领侍卫内大臣属于当时最高级武官,还享有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政权力,可以决策军国大事,但是后来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逐渐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此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和地位也在日益被架空,同时雍正注重抬高大学士的身份地位这也代表着清朝从雍正开始走向文治天下。
与此同时由于隆科多对雍正继位的鼎力支持,也让雍正认识到了九门提督的职务重要性,因此雍正开始抬高九门提督的权力和地位。
图片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则是侧重提高了军机处的地位,在乾隆晚年更是撤销了名存实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此开始领侍卫内大臣也彻底失去了议政权力,不再像清初时期那么辉煌。加之御前大臣分散了领侍卫内大臣的部分权力,因此这一时期领侍卫内大臣只剩下身份和地位象征了,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上还真不如九门提督。
晚清时期领侍卫内大臣基本成了享有崇高身份地位的吉祥物
虽然在雍正、乾隆时期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和地位略有下降,但是好歹还有一定权力,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到了咸丰和同治以后的时期领侍卫内大臣基本成了有着崇高身份地位但却并没有实际政治权力的吉祥物了。
这主要就在于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清朝的八旗军依靠不住了,因此只得重用汉臣和汉军平叛,而地方督抚的军事权力崛起,反而中央式微,而领侍卫内大臣由于在乾隆时期失去了议政决策军国大事的权力,如果出任领侍卫内大臣进不了军机处不能成为军机大臣的话,那基本就没有太大权力了。
图片
而在晚清时期慈禧更加注重御前侍卫的忠诚度,所以御前大臣又把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进一步分化,在晚清时期出任领侍卫内大臣的人基本都是一些挂名的王公贵族,他们更多的是有爵位,挂职领侍卫内大臣,身份地位都很高,但实际的政治权力并不大,成为了荣誉性质的吉祥物官职。
到了洋务运动之后,清政府更加注重军队建设,因此拱卫京城的九门提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在这一时期九门提督大多由满洲王公贵族出任,看看八国联军攻进京城前的九门提督正是慈禧的亲信荣禄,后来又是肃亲王善耆出任九门提督,而这时期的领侍卫内大臣却都寂寂无名,就能看出来在洋务运动后,九门提督的重要性和权力已经远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上了,只是在身份地位上还是略逊于领侍卫内大臣。
图片
就像清史学家钱实甫先生编撰的《清代官职年表》中评价晚清时期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地位:领侍卫内大臣品级最高,但同实际政治并无直接关系,社会上更无太大影响。
写在最后
因此以身份地位来说领侍卫内大臣由始至终都比九门提督要高,但是以权力和职务的重要性来说,这两个官职就得分历史时期来说了。
在清朝初期领侍卫内大臣身份地位和职能权力都远比九门提督要高要大以及更重要;到了清朝中期受到雍正和乾隆父子两代的打压和分权,侍卫内大臣的权力地位开始逐渐下降,而与此同时九门提督的权力和地位却在逐渐上涨;到了晚清时期,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加之晚清地方军兴之后,清政府的中央势力逐渐衰微,领侍卫内大臣就开始逐渐变为边缘化官职,成为了享有崇高地位却没有实际权力和影响力的吉祥物官职,权力和职位的重要性也远不如九门提督了。
所以想明白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哪个官职的权力更大,那就得看是说清朝的哪个历史时期了,历史时期不同,这两个官职的权力和重要性也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