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11年,这家券商终于迎来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基金报记者 王元也
在金岩石2010年离任首席经济学家后,11年过去了,国金证券终于又迎来了一位首席经济学家。
11月30日晚间,原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官宣”,宣布其正式加盟国金证券,担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执行所长、总量研究中心总经理,并继续深耕宏观经济、大类资产配置研究。
时隔11年
国金证券再次迎来首席经济学家
11月30日晚间,原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公布,自己已经正式加盟国金证券,担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执行所长、总量研究中心总经理,并继续深耕宏观经济、大类资产配置研究。
图片
在此之前,赵伟在开源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上显示,赵伟在开源证券的离职登记日期为2021年11月26日,目前其执业机构已经变更为国金证券。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自金岩石2010年离职之后,国金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一职一直空悬,至今已经有11年,赵伟的任职填补了这一长达11年的空缺。
公开资料显示,赵伟2013年加入东方证券,3年后,其离开东方证券,加入长江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助理、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主要负责宏观、策略、固收、金工、海外策略等5个团队的管理工作。2020年6月,赵伟跳槽至开源证券,担任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副所长。
在开源证券呆了5个月后,赵伟正式离职,其在“官宣”加盟国金证券时表示,“从事市场宏观研究已经十年有余了,如果从读书期间最初的研究经历算起,满打满算快20年了。对研究的挚爱,始终不渝。因为这份热爱,无论遇到任何成功抑或挫折、喜悦抑或悲伤,都能立即找回坐标、重新定位、不断前行”。
其表示,作为研究工作者,我们要尊重研究的价值,时代变迁、市场波动、风格变换,永远都在进行,我们唯有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研究,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国金证券大力推进研究所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赵伟的加盟也是国金证券大力推进研究所改革的缩影。据业内人士透露,接下来还会有其他业内分析师陆续加盟国金证券。
今年以来,国金证券大力推进研究所改革,在业内率先启动3.0战略转型。国金证券副总裁纪路曾公开表示,希望在3年~5年的时间里,国金研究所的研究员们能够具备定价能力,同时要回归新财富等外部排名下的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
具体来看,此次国金证券研究所改革内容包括:一是全面提升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强化研究所与投行、PE等部门的双向赋能,充分发挥研究咨询业务在集团各业务板块中的关键驱动作用;二是将研究所定位为非盈利部门,研究所由此前延续十多年的利润中心调整为成本中心;三是加大研究投入,围绕资本定价能力,着力打造高水平、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研究所,力争用5年时间重返行业前十。
年内券商研究所人才流动频繁
搭建差异化的研究体系成关键
随着行业对研究所业务的重视程度增加,不少券商研究所加大力度吸引人才,部分研究所也在开启全面转型以重塑商业模式。行业变革之际,券商研究所抢人大战烽烟再起,多位券商研究所首席、负责人相继转会,其中不乏一些明星分析师的身影。
今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至少有10家券商的研究所负责人出现变更。
今年9月,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离职并出任红杉资本首席经济学家。
8月2日,安信证券下发研究所负责人的任免通知称,“经公司研究决定,任命邵琳琳同志为机构业务委员会研究中心总经理(行政负责人)、机构业务委员会委员”。
今年7月,方正证券“老所长”韩振国时隔两年重新出任研究所负责人。同月,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杨仁文离职,并加盟国海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
今年6月,兴业证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转任兴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同时还担任兴证资管总裁助理、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
今年5月,国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离职,履新KKR投资集团,担任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今年3月,中泰证券研究所原副所长笃慧离职,转型买方创立上海领久私募基金。
今年3月,曾于前海开源基金担任联席投资总监的赵雪芹加入国联证券,出任国联证券研究所所长。2月,上任不到半年的红塔证券研究所原所长任志强离职,加盟德邦证券,红塔证券研究所原副所长李奇霖出任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同月,光大证券原研究所所长胡雅丽也离职,加盟东方红资产管理。
今年2月,海通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加入中泰资管,出任联席首席投资官职位。
除传统券商外,互联网券商龙头也现研究所负责人变动。今年6月,从业十余年的“老将”周旭辉加入东方财富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
对于券商研究所来说,人才是研究业务的基础,频繁的人才流动让研究优势成为“空中楼阁”,也不利于研究实力的沉淀。面对人才的频繁流动,不少券商研究所反映称是“正常现象”。在多家机构看来,人才虽然是研究所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资产,但研究所完善的体系和内部机制才是研究所发展的关键。
不过也有券商表示,核心人才的流失也会对研究所现有优势业务形成冲击,机构需要在流失问题出现前,做好平台和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搭建,打破人才困局。
“人才流动让券商研究所的人才优势变的很不牢靠,就像“空中楼阁””,上海一家中型券商的相关人士举例道,“你看业内很多中小券商组建团队时,都是重金挖明星分析师,很多时候一挖就是一个团队,然后这个新的团队在业内的名声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起来,比如天风证券研究所,那对于培养了明星分析师的券商研究所来说,损失也是挺大的,因为培养明星分析师真的很难”。
目前,研究业务通常以外部排名或佣金派点为依据进行单一考核,因此,绝大部分券商研究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撰写研究报告,在线下进行针对性的路演、调研和活动,优秀的分析师工作节奏紧张,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性满足内部各机构业务条线的需求,长此以往,并不利于留住研究人才。
“券商要加快完善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在服务定价和业绩考核方面谋求转型,让研究说话”, 沪上一家小型券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相对于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券商研究业务体系的搭建,让研究为研究说话,成为当前券商研究业务最重要的课题。
编辑: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