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宋·明州|王安石与《新刻漏铭》,一则关于宁波鼓楼的冷知识

《寻宋》第三集:王安石与《新刻漏铭》
宋代,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高峰,比如说杭州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成书于北宋,里面记载了不少在当时世界领先的创造发明。当时在宁波的鼓楼,也有一件科技含量很高的装置,叫做“铜壶刻漏”。
“铜壶刻漏”也叫“铜壶滴漏”,或者“漏刻”“漏壶”,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计时器。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种特别的方法去控制水滴的流速,来确保计时的稳定。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套漏壶是元延祐三年(1316)铸造的铜漏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
元延祐铜漏壶。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铜壶刻漏,宋代的宁波城就有一套。据宁波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宁波子城的“奉国军楼中有刻漏”,王安石为“鄞宰”时曾“铭之”,并详录王安石所写《新刻漏铭》全文。
“奉国军楼”是宁波鼓楼在宋代的曾用名。更早之前,鼓楼叫“望海军楼”,因为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朝廷在这里设置过一支明州望海军。宋代开国,太祖赵匡胤登基,明州望海军改称明州奉国军,鼓楼也就跟着改成了“奉国军楼”。据载,城楼之上还藏有节度使的符节与斧钺,是一个兼具军事作用和统治象征的所在。
图片
《乾道四明图经》关于刻漏的记载。
公元1047年,27岁的王安石来宁波当县官,没过多久,他就爬了一趟鼓楼,去研究那套叫“刻漏”的装置。
《新刻漏铭》的首句是“戊子(1048)王公,始治于明。丁亥(1047)孟冬,刻漏具成。”按照王安石自己的计算方式,他是从1048年开始正式就任明州地方官,不过人是前一年年底来的,先做了一些基本的准备工作和考察工作,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那次水利考察和调试鼓楼上的刻漏。
《新刻漏铭》的文字不是很难读,也有代表性,全文录于此:
戊子王公,始治于明。丁亥孟冬,刻漏具成。
追谓属人,嗟汝予铭。自古在昔,挈壶有职。
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弗棘弗迟。
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召之。
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
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
图片
《乾道四明图经》里的《新刻漏铭》。
图片
王安石像。图自清《唐宋八大家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章大意是说:我在这里当官的时候,特地把计时器调试好,大家叫我写一篇文章来纪念一下。自古以来,“挈壶”即管理滴漏都是重要的一个岗位,如果这个位置的人出了问题,那么世界就会乱套。理政就像这套计时系统一样,不能快也不能慢;一定要勤奋,不能偷懒,不然政务也会荒废。
这是一份非常朴素的心得,记录了青年王安石甫入政坛的“初心”。文字曰“铭”,大概率是以金石文字镌刻在铜壶上,有些永垂不朽的寄意。然而刻漏也是“易耗品”,替换了几次之后,镌刻王安石文字的这套铜壶刻漏,也就不知所踪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海曙公共艺术项目组和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在宁波鼓楼下恢复的刻漏景观。记者 杨辉/摄
核准时间是大事,历代地方官都重视。1161年,有一个叫韩仲通的明州长官,特地向一个叫祝岷的吴人请教“莲花漏”的造法。
“莲花漏”是铜壶滴漏的升级版,网上也有视频,计时更准。韩仲通请签判许克昌捉刀,写了一篇《明州新造莲花刻漏记》刻在石头上,惜原石亦不存。
比较幸运的是,南宋末期,明州来了一个地方官叫颜颐仲,他把前面这些材料全部汇编成书,叫做《铜壶漏箭制度》。
这本书有清抄本,是一册孤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据学者研究,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刻漏发展史的重要资料,直接表明宋代是我国刻漏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图片
图片
《铜壶漏箭制度》里的漏刻图。
鼓楼是宁波的“谯楼”。“谯”原义通“瞧”,有瞭望之意。平时,谯楼有报时的作用,战时报警。传说以前楼上还有更鼓,“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所谓晨钟暮鼓便来自于此。
约在1916年,宁波警察厅因为这里可以登高望远,在鼓楼上置警钟一口。
图片
现在登上瞭望台仍可见这口民国铜钟。记者 杨辉/摄
瞭望台上还有西洋风格的标准时钟一座,正方形,四面如一,直接使鼓楼成为宁波城内最具特色的古今相映、中西合璧的地标建筑。直到现在,每天的白天一到整点,鼓楼钟声还会按时响起……
图片
宁波鼓楼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记者 杨辉/摄
其实在古代,调整刻漏这个动作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政治学、社会学含义,它意味着一种正统和权威,就是说“我有这种来确定时间的权力”。
那么当年轻的王安石在宁波鼓楼上调准计时器的时候,是不是也会生发一些掌握政治朝局的野心呢?那就是一个未知的话题了。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李特颖
一审 郑昕玮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杜春景 终审 杨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