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造 非遗潮|绍兴乌篷船,很“绍兴”

图片
图片
他用50年做了1000多艘乌篷船,这很绍兴
"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乌篷船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但800年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清·袁枚诗《过剡溪水急不能上》也有“乌篷船小沙石横”的诗句。乌篷船和乌毡帽、乌干菜并称“绍兴三乌”,是于越先民历来崇尚黑色的明证。
"
图片
乌篷船制作大师与乌篷船的故事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泰戈尔
图片
造船师傅,对绍兴人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词语。绍兴人靠水吃水,老一辈人捕鱼、修补船只少不了他们。一块木材,经过裁剪、打磨、铆钉、刷漆等多道工序,成为一艘“技巧”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乌篷船。
在这风和日丽的一天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绍兴乌篷船制作技艺传承人钱寿堂的工作室,听听乌篷船制作大师与乌篷船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将在官方抖音号“遇见绍兴”上同步推送,敬请关注。
,时长01:19
点开视频,跟着钱老师一起走进乌篷船的故事吧~
钱寿堂从14岁开始学做船,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
戴着乌毡帽,手上大大小小数不清的伤口,穿着一身工装,笑起来很腼腆很朴实。第一次见面,钱老师就给我留下了“是地道老绍兴人”的印象。
年近七旬的钱老师说起一开始学造船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图片
“我这个是祖传的手艺,从记事起就看着太爷爷做船,后来14岁开始我也跟着学做乌篷船。说实话挺苦的,需要寒暑不惧,节假无休。”
从14岁学艺到现在,钱寿堂也曾多次想过换行当。但每每有放弃的念头时,就会想到七代的手艺要终结在自己这里,不免觉得愧疚。于是这一坚持,就是风雨无阻的五十多年。
图片
“现在绍兴手工做乌篷船的师傅就剩十多人了,大部分还是在则水牌。”多年造船经验累积的高超技艺,让他成为当地造船行业的翘楚。
时光飞逝,几十年一晃而过。四季更替,时光轮回,钱老师经历了很多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对乌篷船的热爱。
“我要一直做乌篷船,做到我不能做为止。”在镜头前,钱老师这样对我们说道。
图片
我们去的时候,钱老师正在将一艘做好的乌篷船送出去,而在一旁的工作棚下,是一艘正在精心打磨的船架子。
钱老师告诉我们,他做的船被送到了各个景区,东湖、柯岩……甚至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人跟他定制绍兴的乌篷船。
“我要感谢鲁迅,因为他在文章里多次提到乌篷船,是他帮我们绍兴把乌篷船好好地又宣传了出去。”
图片
对于这份坚守了五十多年的造船事业,他的心头一直割舍不下。“我希望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帮帮忙,帮忙把乌篷船发扬光大,不要让这门手艺在我手里失传。”
行业日渐凋敝,已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他们这一代的坚守,将不仅是一门手艺的简单传承,也将是绍兴文化的千年延续
图片
乌篷船制作技艺传承已久,有其本身独特的含义
一直以来,乌篷船就是绍兴一个独有的文化符号,它曾经影响着绍兴人生活的每一处角落。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演变,汽车也代替了乌篷船,乌篷船也从必需品变成了装饰品。
图片
▲非遗研学游-乌篷船制作技艺学习
尽管乌篷船地道使用不再是日常所需了,但乌篷船仍旧与每个绍兴人心底深处最美好的记忆绑定在一起。
倘若得了空,摇着乌篷船去看一场社戏,在欸乃的摇橹声中和着咿咿呀呀的唱腔。清风徐来,这就是最惬意的事。
当清亮的河水,把两岸的屋舍摇得越来越密,摇得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石桥越来越短的时候,就摇到了绍兴。
图片
| 傅金可
鲁迅在《乌篷船》一文中写道: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至。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日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图片
月夜水乡社戏,鲁迅舅舅家的皇甫庄村,拍摄于1985年 | 陈晓
乌篷船是越文化律动的水上精灵,是水乡绍兴的典型代表,但随着其交通、捕鱼功能的逐渐丧失,乌篷船制作与划行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如今绍兴正在加大以乌篷船为载体的水上旅游的开发力度,期望借此将这项技艺有效地传承下去。
图片
绍兴乌篷船乘坐指南
看过乌篷船的故事,不知道没坐过乌篷船的朋友是不是很想体验一番呢?在下面这些地方可以体验到乘坐乌篷船的乐趣哦:
东湖景区
SHAOXING
看鬼斧神工的崖壁
图片
东湖坐乌篷船能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水乡江南的别样风景。
地址:绍兴东湖景区
八字桥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