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不到证书、保不了研,“作弊”毕业生起诉复旦大学

12月1日,复旦大学同学小殷起诉母校一案正式立案。学生状告母校,在我国可不多见。小殷被举报在考试中作弊,学校认定结果前后不一致。协调无果之下,小殷选择了起诉。
起诉一事经媒体曝光后迅速发酵。为什么小殷的参军保研、学校的作弊认定引发争议?阴谋论者的揣测是否靠谱?宽进严出在未来能否实现?听缪老师来聊几句。
图片
一、事发经过
6月20日是小殷毕业之前的最后一场考试,考的是Python。当天有人举报小殷在考场上左顾右盼,涉嫌作弊。学校当即介入调查,并在随后认定小殷的考卷与其他人不存在雷同,小殷如愿拿到证书。
7月9日,小殷再次被举报考试作弊。8月6日,复旦大学出具《告知书》。9月14日,学校通知小殷,他的作弊行为被认定,并在随后注销了小殷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取消了他的保研资格。
图片
小殷对此表示不满,并在11月19日向法院提交了诉状。12月1日,法院正式立案。这件事终归还是从复旦大学校内闹到了校外。整件事的焦点集中在学校对小殷行为前后不一的认定,以及小殷保研资格被取消与他被举报作弊之间的关系。
二、作弊认定
能考进复旦大学的同学,学习自然不会差,小殷也是一样,他的高考成绩在全省排在42名之内。如此学霸参加考试还需要作弊吗?校方对考试作弊的认定合理吗?前后的认定为何不一致呢?
图片
第一,高考考得好,未必大学学得好,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二,小殷第一次被人举报之后,学校查阅了试卷,认定没有雷同情况,所以让小殷正常毕业,并向他发放证书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是毕业之前的最后一场考试,学校也不愿过于为难学生吧?
第三,小殷再次被举报之后,学校调阅了监控,发现在考试过程当中,小殷多次转头看左右两边同学的电脑屏幕。除此之外,学院还听取了相关老师和同学的陈述,查看了小殷发给他人的邮件和他与别人的聊天记录,最终认定小殷作弊行为成立,注销了他的学位证和毕业证,这也没问题。
图片
之所以出现前后结果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学校在接到第二次举报之后,进行了更加详尽周全的调查。在2017年8月修订的《复旦大学考场规则》第六条中,明确提到了“考试时不准偷看别人的试卷”。所以,即便左右相邻同学的考题与他的考题并不相同,他的试卷跟别人的试卷也没有雷同,都不能成为他没有作弊的佐证。
三、参军保研
小殷在本科期间曾经参军两年,这段参军经历为他取得保研资格“出了不少力”。有阴谋论者怀疑,大学当中为了争夺保研资格的“勾心斗角”,造成了小殷两证被注销的结果。不依不饶,多次举报他的,一定是在保研上跟他有利益冲突的其他同学。
图片
对此我想说,国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军,参军归来可以享受很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无门槛转专业,比如优先评奖评优,比如保研当中加分,比如减免各项费用,但必须强调的是,参军归来的他跟同届其他同学,是不存在保研上竞争关系的,跟他同场考试的也不是他同届的同学。
四、宽进严出
“对作弊零容忍”是很多大学的口号,但在具体执行上却未必到位。我相信这一次复旦大学对小殷作弊行为的处理是有理有据的。小殷之所以敢起诉学校,多半也是想在“违纪”和“作弊”之间寻找一丝模糊地带,想证明自己虽然有“违纪”但够不上“作弊”。毕竟他在发给同场其他考生的邮件当中,已经承认了自己有偷看代码的行为。
图片
最近两年,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地大学都强调过“加强教育教学,严格教学管理”,曾经的“宽进严出”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会不会“严进严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面对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情况,哪个学生能够做到淡定?小殷拿起法律武器跟学校打官司,这种行为还是值得提倡的。我倒觉得如果他最终胜诉,那反过来就可以证明学校的管理制度是有漏洞可钻的。
图片
对于小殷状告母校你怎么看?你认为偷看算不算作弊?你认为小殷有胜诉的可能吗?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