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香港再会!奥运之行,这些感动我们一定记得

“再见!下次再见!”
12月5日,在一声声告别的呐喊,和一次次用力地挥手中,2020东京奥运会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结束了为期3日的香港访问。
自2000年以来,每届奥运会结束,内地奥运健儿都会访问香港,已经成为与香港市民的“特殊约定”。
而如今,这一次疫情下的双向奔赴,则赋予了这场千里之行更为非凡的时代意义。
图片
12月4日,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代表团成员乘船游览维多利亚港。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这里有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规格的礼遇,也有普通香港市民最温暖的欢呼喝彩。
当国歌在香港上空嘹亮响起,当内地和香港奥运健儿们切磋技艺,当香港市民一个一个叫出29位奥运健儿的名字,当香港理工大学一场奥运健儿演讲收获89次全场掌声——奥运精神,狮子山精神,在此刻拥有了共通的精神内核:携手并进,创造奇迹。他们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他们将长长久久地闪耀在香江之畔。
三日虽短暂,但这趟旅程中触及人心的力量必然历久弥新。
再见,期待下一个四年再见!香港之约,有你有我。
一句“欢迎回家”
简短却有千钧之力
感动是从下车的一瞬间开始的。12月3日中午,天空澄澈,阳光炽热,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顺利抵达香港。
刚过了深圳湾口岸,《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来,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挥起来,一众奥运健儿下车的瞬间,就被佩戴上了三色康乃馨的鲜花花环,沉甸甸的分量带来到访的实感。
当车辆行进到居住酒店门前,提前等候的香港市民早已自然地列队排好,在人群中为奥运健儿辟出一条宽阔的路子来,彼此之间算得上是初次相见,但笑容和问候像老友般熟悉。
一路掌声,一路笑脸,耳边忽然传来人群中的四个字:欢迎回家。简短却有千钧之力。
图片
12月3日,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代表团成员与嘉宾在深圳湾口岸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合影。 新华社发
国歌在香港上空响起
这就是来自中国人的最强音
3天的行程紧凑而热闹,为了最大程度的覆盖香港交流群体,奥运健儿们开启“早7晚12”的节奏,足迹遍布香港的大中小学、社区、纪律部队。
而每一场活动开始前不可或缺的环节,便是奏唱国歌。
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晚宴,在伊利沙伯体育馆、维多利亚游泳馆的公开表演,在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体育学院、将军澳消防及救护学院……当熟悉的国歌声奏响,奥运健儿与现场的观众全体起立,行注目礼唱国歌。嘹亮的旋律响彻会场,奥运健儿和香港观众的脸上,是一样庄严而肃穆的神情。
特别的地点,特别的时刻,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此刻人们的心头多了一份不一样的感动——《义勇军进行曲》在香港上空奏响,这就是来自中国人的最强音。
图片
12月4日,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代表团成员向观众致意。当日,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部分成员在维多利亚公园游泳池进行跳水、游泳项目公开表演。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香港理工大学
送给奥运健儿的89次全场掌声
12月5日,当奥运健儿代表团走进香港理工大学的报告厅,即便是已经到了此次行程的尾声阶段,团队依然被来自香港这所高校的热切氛围包裹着。
第一次持续而漫长的掌声,伴随着一行人,从进入会场到顺利落座。
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林大辉走上演讲台,“我们想邀请国家队金牌运动员考虑到香港理工大学读书,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林大辉话音刚落,会场再一次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持续的掌声,气氛迅速升温。
被外媒称作“六边形战士”的马龙、把汗水当“面膜”的吕小军、敢于亮剑的孙一文、983大学教授苏炳添……大家依次上台进行分享,欢呼和掌声,也一次次包裹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现场提问时,来自观众区的热切回应是高高举起的手臂。
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的中学生刘启维(音),奶声奶气地鼓起勇气向苏炳添哥哥发问,引得现场欢笑不停;另一位香港的白发老者,打开提前准备好的笔记本,用不那么流利的普通话,坚持读完一字一句与吕小军交流,赢得了在场观众们的鼓励和掌声。
总有一些无需言语的片刻,而敬意与爱意早已蔓延开来。
临近活动尾声,奥运健儿与现场观众挥手告别。一场奥运健儿演讲,收获了香港理工大学89次掌声。
图片
12月5日,在香港理工大学,现场观众倾听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成员的分享。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身边的志愿者面孔
属于每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
在这次内地奥运健儿访港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团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做好车辆引导、车辆驾驶,完成会场安排,提供活动服务……伴随在奥运健儿身边的,是一支身穿浅绿色工作服的工作队伍。
在每一个活动会场中提供实时帮助,向每一位运动员传递“欢迎”“加油”的口号,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护,令访港团成员直言“暖心”——他们是普通的香港市民,一群来自香港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从香港赶赴首都做奥运志愿者的张怡芝,这一次再度选择站在奥运健儿的身边。“每一次跟他们接触,给他们打气,我都好开心啊!好想有机会能跟他们说一声,欢迎你们!但我还不太敢打扰到他们,只是心里真的好开心。”
医生黄金耀和护士苏锦耀,两人同在一个医疗志愿者团队,希望发挥专业技能为奥运健儿访港保驾护航。“在奥运健儿访港的3天里,我们医疗团队就要服务好来到香港的运动员们,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啊。”
曾在北京和广州念过书的嘉欣,如今回到香港遇见奥运健儿,她准备试试申请北京冬奥会的志愿工作。“其实我们志愿者队伍,大家基本都有正职工作,但还是会请假来的。还是很开心。接下来,我还想去北京做一次冬奥会的志愿者,很多同学都准备报名啦。”
图片
12月5日,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成员邹敬园(前左四)、刘洋(前左六)与参加活动的市民合影。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深夜排排坐
他们为香港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在这次内地奥运健儿访港团中,有不少人留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香港情节”。
苏炳添说,我从小就是看TVB长大的;钟天使说,我和香港老将李慧诗是对手更是老友;谢思埸说,第一次来到香港,看到对岸的楼宇和街道,就记得这里的夜晚很美。
这注定是一场“双向奔赴”。在香港的旅程收获了无数爱意与敬意,29位奥运健儿也决定为香港留下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个我签了““那个往后传”“来,大家统一向自己的右手传啊”“不对,左边左边,不是右边!”12月4日晚上九点半,在香港的第二天,29位内地奥运健儿汇集在所住地的公共空间,数册《时代精神耀香江》纪念手册的首页,都留下了29位此次来港奥运健儿的名字。“啊,就像是在签毕业签名册一样!”00后的自由泳接力冠军汤慕涵打趣,许昕则直言“哈哈哈,还真有种在印刷厂的感觉了!”
临近深夜,这场“大型集体签名”方才结束,29个奥运健儿在“早7晚12”的奔波间隙抽出休息时间,为香港留下了一份美好而珍贵的礼物。
图片
12月4日晚,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代表团成员准备签名册礼物。南都记者董晓妍 摄
爱是用力挥动的双手
是记得所有奥运健儿的名字
这趟三日旅行的关键词之一,就是感动。
采访中遇到的香港市民,能一个一个叫出此次访澳团所有奥运健儿的名字;来自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学的女生们,向运动员喊出“我爱你们”的给力表白。
从来到香港的第一天,到正式结束行程,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朝着奥运健儿们招手欢呼的人群,而奥运健儿们能做的,就是更用力地举起双手,朝着人群回应。
图片
12月4日,青少年参加交流会。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代表团部分成员来到香港专业进修学校马鞍山校区,与香港青少年交流互动。 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图片
12月5日,乒乓球运动员马龙、“亚洲飞人”苏炳添等多位奥运健儿走进香港理工大学,与学生交流。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图片
12月5日,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成员汪周雨与小朋友互动。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图片
12月5日,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代表团成员王懿律(右一)与香港体院青年运动员切磋球技后相互致意。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图片
12月4日,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成员向观众致意。当日,部分成员在维多利亚公园游泳池进行跳水、游泳项目公开表演。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图片
12月4日,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成员苏炳添(右一)向观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
此前从未谋面,此刻的感动已油然而生。
疫情下的奥运之约,赋予了这场千里之行更为非凡的时代意义。
三日虽短暂,但这趟旅程中触及人心的力量必然历久弥新。
再见,期待下一个四年再见!香港之约,有你有我。
采写:南都记者董晓妍
图源:新华社(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