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套现总计超120亿港元离场,会为蒙牛带来负面影响吗?

图片
牛根生的时代已彻底落幕,由中粮集团全面主导的新时代已完全开启,牛根生的离任以及带来的董事会人员调整,其实有利于中粮集团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这对整个公司来说是有利的。
作者|冯超
2021年11月30日,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正式辞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战略及发展委员会成员职务,全面退出蒙牛。在蒙牛发布董事会改组公告中称,牛根生因退休并拟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慈善工作原因,自2021年12月1日起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战略及发展委员会成员,自12月1日生效。
这一年牛根生63岁,他离开蒙牛收获颇丰:自2004年蒙牛上市之后,牛陆续套现超120亿港元(《每日经济新闻》统计)。
一家企业的灵魂人物离场,外界常有的质疑是: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吗?
灵魂人物牛根生,塑造了当年的蒙牛
蒙牛的迅速崛起与牛根生高超的商业嗅觉力和品牌宣传能力是分不开的。在蒙牛发展的早期,牛根生绝对是公司的灵魂人物。
图片集团前董事长郑俊怀
伊利
牛根生的确是个人物。据现有媒体资料显示,1958年他出生后被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姓牛的家庭。1978年高中学历的牛根生继承了养父的工作,担任大黑河牛奶厂当养牛工、洗瓶工;1983年,牛根生进入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现内蒙古伊利集团),当时他对厂长郑俊怀充满敬佩,郑也很赏识这个想法跟他很一致的年轻人,牛郑二人私下以兄弟相称,住在一栋楼的上下层。
图片年轻时的牛根生
1993年,取得自考本科学位的牛根生35岁了,他被郑俊怀委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1998年他辞职,把伊利董事长郑俊怀气哭了,郑流着泪对身边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但也有传闻说当时郑俊怀担心大权旁落,开始处处限制牛根生。在牛根生第三次扔出辞呈后,郑俊怀解释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借坡下驴说:“那我收回这个辞呈。”
郑俊怀却顺势摁住了牛根生的手。
总之,牛根生离开了伊利,郑俊怀对外宣称:他去北京进修了。
1999年7月,牛根生创立了蒙牛。因为牛根生的影响力,伊利的生产、销售、技术等部门大概300多人投奔了他。这一年,牛根生41岁。
图片蒙牛的广告牌,资料图自网络
蒙牛是个新公司没什么知名度,牛根生脑子活络,承包了呼和浩特市路边的广告牌,写上:“向伊利学习,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当晚40多块广告牌就全部被砸了,“蒙牛得罪了谁”的疑惑传遍当地,一下让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出了名。在创业之初,牛根生通过与奶农订立长期收储合同的方式,低成本的解决了奶源问题。
此后,蒙牛又成功将品牌广告植入到“超级女声”这一当时顶流的综艺节目,让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打造了诸如蒙牛纯牛奶,蒙牛酸酸乳等爆款产品。
图片当年蒙牛把厂建在了呼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把园区几平方里的树林砍掉,其中包括很多受保护的林木
在牛根生用100万的资本金创立蒙牛(初始注册资金是1398万元)5年后,也就是2004年,蒙牛登录港交所上市,2006年,蒙牛的总资产达到76亿元,年末销售额达162.48亿元。2005年蒙牛的营收规模成功超越了伊利。
蒙牛的辉煌因“三聚氰胺”事件戛然而止。2008年,由于三鹿奶粉中检测出三聚氰胺引起整个乳品行业的大地震。
事件迅速席卷整个行业,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受事件影响,蒙牛集团在2008年出现了9.24亿元的大额亏损。直接导致蒙牛集团的经营出现困难。最终,在2009年中粮集团以61亿港元收购了蒙牛集团20%的股份成为蒙牛的控股股东。
被中粮收购后,牛根生开始逐渐弱化影响力
图片
自2009年蒙牛被中粮集团控股后,牛根生在蒙牛乳业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下降。
首先是职务的改变。2010年,牛根生在公司的职务由“执行董事”变为了“非执行董事”,开始逐渐淡出蒙牛决策层。现在则彻底离开了蒙牛集团,与之彻底分道扬镳。近两年,牛根生在公司中的作用进一步弱化。从蒙牛集团2020年披露的董事会会议情况来看,在6次董事会会议中,牛根生只出席了两次。由此可见牛根生在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蒙牛的全面退出。
中粮集团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从蒙牛管理经营的角度来看,牛根生退出蒙牛,对公司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中粮集团对蒙牛的控制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2009年,中粮集团入主蒙牛乳业的时候曾经与公司的原管理层订立了三年的“君子之约”。自收购之日起,中粮集团三年内不插手蒙牛的具体经营决策,只作为公司的战略投资人。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蒙牛都保留有创始人牛根生的影子。
而控股东与管理团队的不一致都会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效率。因此此次牛根生的彻底退出有利于中粮集团更加高效的执行既定战略,从而使整体效率提高。 此外,从股权结构来看,蒙牛乳业的控股股东“中粮乳业投资公司“是中粮集团和法国达能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的。其中,中粮集团占比68.59%,达能集团占比31.41%。因此法国达能在蒙牛的重大决策中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而作为我国重要的乳品企业,确保决策权的完整性是十分重要的。牛根生退出后,蒙牛乳业的董事会出现了一系列变动。
公司的两名副总裁王燕、张平成为新的执行董事,来自中粮集团的王希成为新的非执行董事。叶礼德、李恒健、葛俊三人成为独立董事。
此番调整后,蒙牛的董事会仍然由九名董事够成,不过。非独立董事中,过半数都来自于中粮集团。
这意味着,中粮集团在奶源地建设、终端产品研发、销售渠道布局、大型投融资等方面拥有决定性的话语权。
中粮集团的一盘大棋
中粮集团作为国资委直管企业,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充足供应的重任。在乳制品领域,蒙牛是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蒙牛也被视为是中粮的核心资产。 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需求的扩张也为乳品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液态奶的供给量为3654万吨,同比增长了7.89%。 不仅在数量上出现明显增长,而且消费者对乳制品的种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高温灭菌奶,市场对巴氏奶和奶酪制品的需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欧睿国际的统计我国奶酪制品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出现了超过40%的增长。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为整个乳品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面对高速发展的市场,蒙牛的发展却显出了些许的疲态。作为双寡头之一的蒙牛,近些年在与伊利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下风。特别是在液态奶和常温酸奶领域,伊利凭借“金典”和“安慕希”两款畅销产品迅速拉开了与蒙牛的差距。
根据伊利和蒙牛公布的数据,两家乳品企业在营收规模上的差距越拉越大。2011年伊利和蒙牛的营收基本持平,而截至2020年,蒙牛的营收比伊利少了208亿元。 面对不断拉大的差距,蒙牛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在液态奶与常温酸奶领域与伊利展开激烈的正面竞争。第二是寻找新的赛道,用新产品来弥补不断拉大的差距。
图片投放的电梯广告
妙可蓝多
蒙牛明显选择了后者。通过收购“妙可蓝多”蒙牛实现了产品线的迅速扩充。并且希望以此来迅速占领奶酪这一细分市场。蒙牛选择这一策略与中粮集团强大的资本支持有很大关系。
通过多次认购,蒙牛集团目前持有妙可蓝多28.47%的股份,对妙可蓝多形成控股。通过收购,蒙牛与伊利在产品端的差距有所收窄。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1年,妙可蓝多在我国奶酪市场占有27.7%的份额,再加上蒙牛本身2.4%的份额。在对妙可蓝多完成收购后,蒙牛在中国奶酪市场的份额超过30%。通过收购蒙牛快速占领了国内的奶酪市场。 作为中粮集团的子公司,蒙牛充分发挥了自身在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既保证了公司业绩的合理增长,又避免了和伊利在同品类产品上的恶性竞争。
牛根生的时代已经彻底落幕,由中粮集团全面主导的新时代已完全开启,此次牛根生的离任以及带来的董事会人员调整有利于中粮集团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这对整个公司来说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