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针有效!多位顶尖科学家介绍最新成果

图片
12月11日,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的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在当日举行的生命科学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科技委主任贺福初等多位顶尖院士专家、生物医药企业代表,围绕新冠病毒新毒株奥密克戎、新冠药物研发进展、未来走势预判等诸多话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发展献言献策。
中国何时能实现群体免疫?钟南山再次给出时间预判。“理论上中国要实现群体免疫,疫苗接种率需达到83%,目前中国已接种11.5亿人次,占比81.9%,我对今年底实现群体免疫充满信心”。
钟南山:
“奥密克戎”让世界慢慢体会到中国做法是对的
“奥密克戎新毒株的发现带来了新的问题,但是很多国家高度重视、采取严格管控措施,这说明从近两年的抗疫实践中,世界慢慢体会到中国的做法是对的。”钟南山说。
他表示,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以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达2.56亿人,死亡达526万人。在中国“生命至上”的指导思想下,自上而下的群防群控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新冠病毒从哪来?中间宿主是什么?气溶胶怎么定义?气溶胶怎么会传人?多个问题仍有待研究。对于新冠疫情固定的传播规律、被感染以后的早期病理发展,以及更精确的治疗靶点等,各个开展研究的交叉学科都要共同努力。
图片
12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发表主旨报告。
疫苗:
加强针是有效的
目前,WHO批准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清单有14家,其中国内有2家。我国已有7款疫苗获批上市使用,其中批准附条件上市使用的为4种,紧急使用的为3种。
钟南山列举相关研究文章指出,从今年3月至9月的研究结果来看,接种新冠疫苗后,其预防感染的效果是不断下降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疫苗对死亡的保护效果也十分明显。对比65岁以下人员接种疫苗后的数据,接种疫苗后和未接种疫苗两种情况下,感染病毒的死亡率相差50%,而65岁以上人员的死亡率差距更大,达到70%。
最明显的是今年5月广州出现的本土疫情,钟南山给出一组数据称,“(接种第二针疫苗后的)总体保护率有59%,不算高,但中度的保护率有70.2%,对重症的保护率是100%,没有一例死亡病例,所以疫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12月11日出席大湾区科学论坛。
“无论全病毒灭活疫苗还是mRNA疫苗,一疗程后半年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下降,各国正在探讨如何加强免疫。”钟南山称。
对于加强免疫,新冠疫苗第三针加强针正陆续在我国多个城市开始接种工作,主要是在全病毒灭活疫苗基础上加种原疫苗(1剂),或加种亚单位蛋白疫苗、mRNA疫苗、Adv载体疫苗等异种疫苗。对此,钟南山明确指出,从实验室的研究数据可初步证明,接种异种类型疫苗效果可能更佳,但需要在真实世界进一步做临床观察其保护率才能证实。他也指出,接种第三剂原疫苗是有效的,这一结论在真实世界已证明能增强临床保护性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地日以继夜进行研究,为了能够找出更好的疫苗,这就是我们现阶段很重要的工作。”末了,钟南山发出呼吁,“最重要的是(要认识)‘一隅不安,举世皆危’”,号召全球齐心协力、共同抗疫。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 高福:
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
病毒将共享世界
“病毒没有护照,不需要申请签证到处跑,不会和你谈主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希望全世界各国人民联合做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11日以视频连线形式,在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上作主题演讲,强调疫苗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呼吁全球要共享疫苗、民众接种疫苗。“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将共享世界。”
图片
小鼠实验显示,两针灭活苗加一针蛋白苗的效果好。
新冠病毒最新变异株“奥密克戎”近日引起关注。对新冠变异株,我们的新冠疫苗及加强针是否管用?对此高福发表团队实验室报告称,小鼠实验显示“两针灭活苗加一针蛋白苗的效果非常好”,说明异源接种有很好的优势。理论上来讲,少量多次、异源接种、序贯免疫,是符合基本的免疫学规律。
虽然病毒不断出现变异株,但疫苗还是能够提供最基本的基础免疫,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防死亡、防重症。高福表示,疫苗,中国一直是第一方阵、第一梯队,疫苗一直是战胜传染病的最佳武器。在病毒出现变异以后,疫苗效果可能会打折扣,但疫苗对于防重症和降低死亡率的贡献一直存在,尤其在减轻患者疾病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住院、重症减少了,疾病负担也减轻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号召大家‘苗苗苗’”。
未来面对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福表示,一定要以科学为基础,以公众理解、民众参与、依从作为防护依据,并需要强有力的行政决策。
诺奖得主罗伯茨全息投影亮相
点赞中国最早发布基因测序结果
1993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理查德·约翰·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以全息投影的形式亮相。他表示,关于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和疫苗的开发,很大程度归功于中国科研人员2020年最早发布的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结果
图片
1993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理查德·约翰·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
“这是通过科学协作和科研合作帮助全世界的一个极佳的范例,这也证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极早期中国分享其本土科学成就的典型案例。”
查德·约翰·罗伯茨表示,由于获得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因此有可能设计出针对性的RNA(核糖核酸)检测手段,比如使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或在许多情况下使用更好的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新冠病毒的存在。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关于研究的例子,即在另一个领域的科技发展,可以被非常快地应用到抗疫领域。”查德·约翰·罗伯茨表示,多亏了中国科学家和新英格兰生物实验室的合作,上述技术才可能在去年2月在武汉被用于对当地人口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这是一个非常快速的技术应用发展结果。
查德·约翰·罗伯茨补充道,归功于新冠疫情暴发极早期病毒基因序列的发布,这使得美国莫德纳公司和德国辉瑞公司能够得以快速生产出mRNA疫苗,到2020年底这种疫苗已被广泛使用。“这是科学家之间合作的一个优秀案例,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的科学家都在确保这些mRNA疫苗出现和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科院院士 贺福初:
科学家发现三种新的新冠候选治疗药物
哪些人群在感染新冠后容易发展为重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科技委主任贺福初现场介绍了新冠病毒肺炎的蛋白质组研究等几项基础研究的成果与进展。他表示,研究发现,11号染色体上有两处与新冠重症显著相关的区域,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基因是CTSC,与新冠重症有显著相关性,CTSC蛋白是新冠肺炎的潜在治疗靶标,目前的研究已发现,CTSC小分子抑制剂可显著抵制新冠假病毒对人源化小鼠的感染。“这个工作揭示了这个特定基因跟新冠的重症性是有关联的,这个研究刚刚完成,还没有进入真实世界研究,是基础性的实验性的研究”。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科技委主任贺福初。
在新冠治疗药物的发现与筛选方面,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潜在新冠治疗药物,研究人员发现了三种新的新冠肺炎候选治疗药物:阿扎腺苷,硫柳汞,维替泊芬,还有一种是已上市的瑞德西韦,“抗病毒活性检测发现,瑞德西韦是其中最差的”。
其中,维替泊芬是已用于其他疾病治疗的药物,贺福初认为,维替泊芬的有效性、安全性是远远好于瑞德西韦的,“国际上已经考核、正在考核的药物中,没有一个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非常希望它能成为新的新冠治疗药物”。
图片
12月11日,贺福初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上介绍了新冠重症易感基因研究的进展。
中科院院士 陈晔光:
研究新冠,类器官比动物模型更有优势
我国类器官在新冠研究中的应用如何?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生物岛实验室研究员陈晔光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分享了最新进展。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科研工作者们构建多个感染模型,包括动物模型,从远端肺组织取样培养干细胞,从小肠、大肠、脑、血管、肾部提取培养干细胞等等,最后发现从人的组织取出来的器官更有优势,后来决定从器官远端取样培养类器官(迷你器官),以研究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精准医疗、疾病模型、药物研发、药敏测试和基因编辑等医药业应用。
图片
陈晔光教授以远程的方式分享了他的研究收获。
据悉,一些细胞(如Vero、VeroE6等)和动物模型(hACE2转基因小鼠、叙利亚黄金地鼠、雪貂、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等)常被用作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模型,但这些细胞系和动物模型并不能精准模拟人体的生理特征,且所用的动物模型仅表现出轻到中度的感染症状,一定程度限制了药物和疫苗真实有效性的测试。因此,迫切需要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病理生理状态的研究模型。
因此类器官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大显身手,目前多个科研团队正借助类器官深入分析了新冠病毒对肺部、肝脏、肾脏、肠道等人体器官造成的伤害,并且利用这些类器官测试新冠肺炎的潜在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