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人事变动:长安陈政离职、苏伟铭创业、一汽研发总院调整、朱江入集度

撰文/ 张霖郁
编辑/ 孟 为
设计/ 赵昊然
题图/ 师瑜超
12月初,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又一次在大众集团监事会的考核面前过了关,继续以集团CEO的身份带领这艘汽车行业的巨舰调转船头,驶向新汽车时代。
作为迪斯继续任期的平衡条件,大众集团宣布由大众品牌CEO拉尔夫·布兰德施泰特(Ralf Brandstätter)自2022年夏季从迪斯手中接过集团在中国的业务管理,而此前这一职责一直由迪斯兼任。
同时,大众集团在中国的高管也开始相应调整,大众中国CEO冯思瀚(Stephen Woellenstein)将于明年卸任,奥迪中国总裁安世豪(Werner Eichhorn)则将在2022年1月1日交棒新任总裁温泽岳( Jürgen Unser)。
对于迪斯来说,相对于失去的权力,他更乐于自己获得了公司软件部门Cariad的管理权。
12月10日,迪斯在他的推特上写道:“软件将是大众集团在新汽车时代能够取得何种程度成功的关键部分。”
事实上,不仅仅是大众集团,全球汽车业都在面临如何向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汽车时代转型。
中国一汽也在11月底调整了集团研发总院的核心管理层,梁贵友、王德平分别出任院长和常务副院长,蒋文虎出任副院长,原研发总院常务副院长徐世利的新身份是中国一汽首席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11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结果中,6位新院士来自汽车领域,而他们的研究方向也无疑都是聚焦于新汽车时代的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电池等核心技术领域。
当然,新汽车时代除了芯片的短缺,人才的短缺也是常态。因此,在传统车企、科技公司和创新科技公司间的人才流转,也继续发生,有人选择创业,有人选择助力传统车企战略转型。
早期供职于大众中国的苏伟铭,又从雷诺中国离开,创立宾理智能电动车品牌,并获得了来自东风公司的投资。
安波福主动安全及用户体验事业部亚太区执行总监王忻选择加盟正在转型中的传统车企,出任戴姆勒大中华区车网联以及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
另外,长安汽车集团全球设计总监、首席品牌运营官、长安欧洲设计中心董事长陈政因个人原因离职。
以下是汽车商业评论整理的近期重要人事变动。
长安陈政离职
图片
陈政
12月9日,长安欧洲设计中心董事长陈政在领英上发了一封辞别信,信中说“由于家庭和个人原因,我将暂时告别这个深爱着的行业,往事亦坎亦澜,前路亦满亦灿,请大家珍重前行。”汽车商业评论已与他确认了这一消息。
图片
陈政2002年本科毕业于沈阳理工大学机械电子设计专业,同一年加入长安汽车,当时的职位是设计工程师。
3年5个月后,他被派往意大利都灵长安欧洲设计中心,任设计师。两年多后,升任为长安欧洲设计中心设计副总经理。2010年10月,晋升为长安汽车设计副总监、长安欧洲设计中心CEO,之后成为长安汽车设计总监、长安欧洲设计中心CEO。在他这次离职前,他在领英上的职位是:长安汽车集团全球设计总监、首席品牌运营官、长安欧洲设计中心董事长、新闻发言人。
2020年北京车展,陈政携概念车Vision-V亮相,这款车代表了长安“新技术智慧美学”。
一位汽车设计领域前辈曾评价:陈政是这一代设计师里最懂前沿趋势的。
竺延风再度看好苏伟铭
图片
苏伟铭
苏伟铭离开雷诺中国创业的新闻在12月初就已经传开。
他作为法人新成立了两家公司,分别是北京宾理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宾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前者的主营业务是智能电动车生产,后者包括汽车配件销售、工程和技术研究、产品设计等。
而在10个月前,苏伟铭就应该有了自己创业的打算,他当时出任北京宾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从媒体已经报道的信息中,东风公司将投资北京宾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为其代工。宾理汽车计划明年的北京车展上发布相关信息。
苏伟铭1966年出生,新加坡人,在大众汽车集团任职16年,今天看来,他仍是在这家跨国汽车集团中任职职位最高的华人。
加入大众之前,苏伟铭曾先后在戴姆勒和合并后的戴姆勒-克莱斯勒任职。1999年,调任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东北亚地区,负责企业规划的部门总经理。2001年出任北京吉普汽车公司销售市场部总经理,JEEP、克莱斯勒和三菱汽车的渠道在其任内实现融合。
2005年3月,他离开戴姆勒进入大众集团,担任大众中国董事兼执行副总裁。一年后也就是2006年,被当时掌舵中国一汽的竺延风看中,邀请他代表合资公司中方出任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而彼时正是一汽-大众市占率大降的艰难时刻。
竺延风之所以有魄力选择大众中国副总裁代表中方掌管一汽-大众大众品牌销售,更多是因为当时一汽在和戴姆勒谈判卡车合资时,苏伟铭的表现让其满意。这或许是双方的初次接触。
苏伟铭掌舵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后,取消了延续多年的9大销售区域模式,将国内市场划分为京津、鲁冀、华北、华中和华南5个战略单元,其他市场由公司总部管理。再之后,又将全国市场重新划分为北方、西部、中部、南方4个事业部,开启了区域事业部模式。
苏伟铭的改革立竿见影,2006年和2007年一汽-大众销量分别增长了12%和37%。当然,外界对之也颇有争议,但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放到今天这个角度来审视当年的改革,确实对这家合资公司的未来奠定了很好的营销基础。
两年后,苏伟铭返回大众中国,担任执行副总裁,负责大众进口车业务。他带来的第一个重大调整就是在中国市场销售辉腾。结果相当漂亮,2009年底,辉腾在国内的销量就占到全球的一半,虽然这款车全球的总体销量并不大。
2011年,在苏伟铭的主导下,大众进口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汽车销售公司,他整合了集团旗下8大乘用车品牌,包括兰博基尼、布加迪、宾利、保时捷、大众、斯柯达、奥迪以及西亚特在中国市场的进口车业务。
虽然雄心勃勃,但大众在华进口车业务整体进展并不理想,但2013年底,苏伟铭还是升任为大众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
此次升职被指明升暗降,升职后的苏伟铭在大众中国主要负责企业战略兼销售及市场。在整个大众中国体系中,苏伟铭的职位仅次于海兹曼(Jochem Heizmann)。
此前,2012年9月,来自大众汽车集团负责集团商用车业务的管理董事会成员海兹曼就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一朝天子一朝臣,苏伟铭的新职责成为了在汽车四化大潮下,开始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未来谋求新的机会。
2015年,他启动了大众汽车集团与江淮汽车的战略谈判,2020年,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获得了第一家突破外资股比限制的整车生产企业,还建立了一条完整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链条,为大众汽车集团加速智能电动化战略奠定了基础。
2017年,苏伟铭带领团队开拓出行业务,发布智能出行服务品牌逸驾(ezia)。2018年5月,成立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Mobility Asia),为消费者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出行生活。他说:“汽车行业正在面对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消费者’,而是‘出行服务消费者’。”
2019年7月11日,大众中国联合中国一汽、星星充电、江淮汽车成立了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三家股东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充电产品和一站式解决方案,苏伟铭出任董事长。
2018年年底,大众中国高层调整,海兹曼宣布从集团退休,冯思瀚成为大众中国CEO,苏伟铭也开始了离任之路。
此次东风投资宾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继15年之后,竺延风对苏伟铭的再次认可与联手。
王忻入职戴姆勒
图片
王忻
11月15日,原安波福主动安全及用户体验事业部亚太区执行总监王忻入职戴姆勒集团,出任戴姆勒大中华区车网联以及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Connectivity & Autonomous Driving development)。
王忻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产品研发、创新管理,尤其多地协作量产项目上有丰富的经验。他的职业起点从德尔福中国开始,时任车载信息娱乐(IVI)系统工程师。2012年晋升为中国首席车载信息娱乐工程师。
2016年,安波福从德尔福独立后,他出任安波福工程总监,负责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亚太区团队。2018年,他升任亚太区工程执行总监,领导全球三地2000人的软件开发团队。
戴姆勒集团一直有乘用车、商用车和金融三大业务版块支撑,自康林松(Ola Källenius)2019年接任蔡澈(Dieter Zetsche)成为戴姆勒董事会主席之后,他曾在2019年10月提议削减自动驾驶研发的开支。2020年,他调整了乘用车战略,重新推广和定义奔驰的豪华,把利润率和现金流设为头等目标,在商用车版块则不断推进自动驾驶的研发和应用。
到了2021年7月,奔驰发布了品牌全新电动化战略,从“电动为先”向“全面电动”转型,并已经在全球推出了4款全新纯电车型。2025年起,奔驰推出的所有车型都计划出自纯电平台。
随着这一大的目标推进以及中国本土市场的激烈竞争,虽然BBA的口碑深入人心,但戴姆勒中国也急需像王忻这样资深的本土自动驾驶和车联网产品以及软件研发高管加入,抢夺新汽车时代的紧缺人才。
王忻将直接向戴姆勒大中华区产品研发部门负责人Hans Georg Engel汇报。
朱江加盟集度
图片
朱江
原福特中国COO朱江加入集度汽车。
从宝马到亚马逊,到雷克萨斯,再到蔚来以及福特,这几年,朱江跳槽频率虽高,但职业轨迹始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此次,他将担任集度汽车副总裁及用户发展和运营负责人。入职后,朱江最急迫的任务是完成集度汽车营销、渠道、售后等市场体系从0到1的搭建,加速推动集度“汽车机器人”走向市场。这对朱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朱江2017年加入蔚来,担任用户发展副总裁。加上之前的三家公司,他在汽车行业的工作时间近20年。
集度汽车成立于2021年3月,是百度智能汽车旗下品牌,由百度和吉利合资组建,前摩拜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夏一平为CEO。目前其核心高管团队有夏一平、 原空客中国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罗岗,以及7月加入的原吉利控股集团高级质量总监、领克汽车质量中心总经理徐华。
按计划,集度汽车第一款车将于2022年亮相北京车展。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核心管理层变动
2021年11月底,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核心管理层进行人事调整。梁贵友出任研发总院党委书记、院长,同时接管造型设计院。王德平任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党委书记、院长一职原本由2021年2月25日接替秦焕明升任中国一汽董事、党委副书记的王国强兼任。
图片
梁贵友
梁贵友此前曾任职中国长安综合管理部总经理,也曾出任长安福特技术质量副总裁。2017年,他被调往中国一汽任总经理助理、集团新能源办公室主任、新能源开发院院长。之后,他负责产品策划及项目管理部,成为该部门的总经理。
此次梁贵友负责研发总院后,王国强虽不再兼任这一职位,但他仍是中国一汽研发业务的最高主管领导。
图片
王德平
接任研发总院常务副院长的是王德平,他曾是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新能源开发院院长。更早之前,他的职务是中国一汽新能源办公室副主任。
原研发总院常务副院长徐世利则将出任中国一汽首席科学家。徐世利曾担任过一汽股份总经理助理,之前是中国一汽规划部副部长、一汽技术中心副主任兼汽研所副所长兼乘用车研发院院长、一汽股份有限公司红旗分公司副总经理等职位。
图片
蒋文虎
此外,中国一汽采购部副总经理蒋文虎也于近期出任研发总院副院长兼副书记,负责创新、质量和数智化转型等领域。蒋文虎此前曾在研发总院工作,2017年曾任研发总院试制所所长。
汽车领域新增6位院士
2021年11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选举产生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共有院士860名,外籍院士12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971名,外籍院士总数111名。
其中,汽车行业新增了6位院士,他们分别是: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李克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云鹏、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郑津洋,以及作为外籍院士入选的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张亚勤、加拿大安大略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孙学良教授和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副校长赵华。
他们几乎都主要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电池领域。
图片
李克强
李克强是我国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主要领军学者,也是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概念,并持续推动其技术进步,致力于推广中国方案。
他长期从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动态设计与控制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针对汽车智能化技术演进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需求,攻克了“控制协同、结构共用、车云融合”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主持研制“智能安全驾驶”、“智能集成驾驶”、“智能网联驾驶”三代系统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智能汽车系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王云鹏
王云鹏致力于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环境与安全等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从空、地、信融合和多学科交叉角度开展综合交通路网运行可靠性、车路智能协同与安全控制、空地协同交通应急指挥、智慧综合交通枢纽协同运行与安全保障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图片
郑津洋
郑津洋是氢能新能源领域的知名专家,在氢燃料动力电池与氢能运输储存方面有多项专利成果。比如,可避免氢气泄放损失的液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拖车供氢型加氢站压缩与储气系统优化配置方法等。
图片
张亚勤
张亚勤是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拥有60多项国际专利,500多篇学术论文和11本专著,多次被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全球顶尖100计算机科学家,在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图片
孙学良
孙学良是加拿大燃料电池及纳米催化材料合成方面的知名学者,研究主要围绕新型材料的开发,以及其在电化学能源转化和储存系统中的应用。覆盖了从基础科学到纳米应用技术、再到新兴的清洁能源工程范畴,研究领域包括固态电池、二次液态电池和燃料电池等重点从事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和燃料电池研究与应用。
图片
赵华
赵华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现任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从事高效发动机技术、通航动力技术以及替代燃料燃烧技术研究,重点针对我国发动机技术领域空白和薄弱点,开展有针对性地的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