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紧箍、禁箍、金箍分别给了谁?为何没有“松箍咒”?

西游记中的紧箍、禁箍、金箍分别给了谁?为何没有“松箍咒”?
《西游记》中,如来佛祖为了让观音菩萨营销大乘真经,赐给观音菩萨“金紧禁”三个箍儿。大家熟知的是:“紧箍儿”给了孙悟空,而“禁箍儿”收了黑熊精,“金箍儿”收了红孩儿。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这三个箍儿又分别代表什么呢?
图片
先说紧箍儿。话说孙悟空得唐僧搭救。从五行山中脱身出来,成了唐僧徒弟,保唐僧西天取经。怎耐孙悟空一向不受约束,自由散漫。听了唐僧几句批评话,便忍不住了,丢下唐僧,一个筋斗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喝茶去了。
好在东海龙王一席“圯桥三进履”的故事,让孙悟空醒悟:不尽勤劳,不受教诲,难成正果。于是孙悟空又回到了唐僧身边。这时,他看到了一顶嵌金花帽,喜之不禁,求师傅给他。唐僧应允。
悟空戴上之后,唐僧念起紧箍咒,孙悟空疼痛难忍。听唐僧说是观音菩萨教给唐僧的,孙悟空方才说道:“这是她奈何我的法儿,教我随你西去。”
图片
此时,孙悟空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保唐僧西天取经,不能像以前一样,三山五岳,东游西逛,整日无所事事,更不能听不得批评,动不动便一走了之。
紧箍儿,就是工作制度。孙悟空西天取经时,必须时刻遵守这一工作制度与纪律。孙悟空一旦违反,唐僧便会念起紧箍咒,利用制度与纪律对孙悟空进行惩罚。
图片
为何没有松箍咒。刚修道的孙悟空人冲动,被外界诱感做了很多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事。
当然,其代价是惨痛的,500年的监禁与其说是折磨猴子的肉体,不如说是抑他那躁动的心灵。孙悟空白打被套上金箍儿开始。“师傅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便成了他的口头禅。
其实,猴子头上的金箍儿平时倒也没无法挣脱了。可即使紧筛咒的威力再大,也不会置孙悟空等被套箍者于死地。为什么到了取经的后半程,唐僧念紧箍咒的频率越来越低?
答案其实不言自明,精明的孙悟空在多次领教金箍儿的威力后,已经悟到了这箍儿背后的奥妙,自觉地遵守了曾令他难以忍受的那种社会秩序和文化规范。到了这个时候,之前迫切需要的松箍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图片
再说禁箍儿。禁箍儿用来收了黑风洞的黑熊精。老院主贪心,自己本有七八百件袈裟,还要贪唐僧的袈裟,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老院主最后连性命也搭上了。黑熊精黑了良心,乘乱偷了老院主强留的袈裟。
观音菩萨用禁箍儿收了黑熊精,让他去当“守山大神”。守山大神守护的是底线、是制度、是法律。角色变了,职责也变了,境界更要变了。
禁箍儿,就是法律制度。任何人违背法律制度,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图片
最后说金箍儿。为什么要将代表钱财的金箍儿给红孩儿呢,这里面有因果关系。
红孩儿抓唐僧时,变成一个被绑的小孩儿,向唐僧求救道:“师父呀,山西去有一条枯松涧,涧那边有一庄村,我是那里人家。我祖公公姓红,只因广积金银,家私巨万,混名唤做红百万。年老归世已久,家产遗与我父。近来人事奢侈,家私渐废,改名唤做红十万,专一结交四路豪杰,将金银借放,希图利息。怎知那无籍之人,设骗了去啊,本利无归。我父发了洪誓,分文不借。那借金银人,身贫无计,结成凶党,明火执仗,白日杀上我门,将我财帛尽情劫掳,把我父亲杀了;见我母亲有些颜色,拐将去做甚么压寨夫人。那时节,我母亲舍不得我,把我抱在怀里,哭哀哀战兢兢,跟随贼寇;不期到此山中,又要杀我。多亏我母亲哀告,免教我刀下身亡,却将绳子吊我在树上,只教冻饿而死。”
红孩儿口口声声说的都是金钱,小小年纪的他,便搜刮了不少的金银财宝。菩萨收他做善财童子,便是让他遵守财务制度与纪律:当收则收,不当收则不收;当付则付,不当付则不付;散去不义之财,多做公益事业,多修善果。
图片
紧箍儿和禁箍儿,都只是头上戴个箍,金箍儿却是五个,不仅套住红孩儿的头,还分别套住了他的双手和双脚,这是为什么?
先套脚。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不管住双脚,难免会走入禁地,踏足雷区。再套手。不管住双手,难免会伸出贪腐之手。手莫伸,伸手必被被捉。
所以金箍儿,既要管住头脑,还要管住手脚。只有手脚干净,心中不生贪欲。脑中不起贪念,才能不违背财务制度与纪律,才能真正担当起善财童子的职责。
图片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来佛祖的三个箍儿,不仅约束不守工作制度,猴性十足之人,也约束“红与黑”(红孩儿与黑熊精),更约世间万人,普束众生。
三项制度中的财务制度,最难约束。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菩萨让红孩儿一步一拜,直拜到落伽山,方才收法,红孩儿也因此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