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人工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完成

来源:Rimonci
2021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洪晶教授团队完成中国首例人工角膜内皮移植手术,获得圆满成功。手术患者角膜重度水肿(角膜厚度>1800μm),严重超出人供体角膜内皮移植适应症(角膜厚度≤1200μm)的范围。据悉,这是中国首例人工角膜内皮移植的病例,也是国际上首次将人工角膜内皮移植应用于重度角膜水肿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患者。
01
角膜内皮移植是角膜移植手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能选择性地去除病变的角膜后弹力膜和内皮细胞,保留健康的自体基质层,术后视力恢复更快更好。在美国,从2005到2014年,穿透性角膜移植占全部角膜移植手术的比例由94.9%降至41.5%,而内皮移植的比例则由3.2%增加到55.9%,可见内皮移植已逐渐成为美国角膜移植手术中的主导术式。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内皮移植也已经居于主导地位。
但在我国,角膜内皮移植手术量仅占全部角膜移植手术总量的6-8%。究其原因,除了该术式技术新、难度大以外,最主要问题还在于角膜供体的严重缺乏。我国的角膜移植技术已趋成熟,但受到供体数量的限制,年手术量尚不足8000例。正是在这样“寸植片寸金”的情形下,每一块角膜供体都是无价之宝,似乎只有被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才算得到了尽善尽美的利用;而仅取薄薄一层后弹力膜和内皮用于内皮移植手术,相较之下则不免显得有些奢侈。
然而,好技术的发展不应由于供体材料问题而受到限制。以色列眼科公司Eyeyon Medical“人工角膜内皮植片”Endoart历经十年研发,如今终于获得成功。人工角膜内皮膜片是纯人工合成的材料,有多项人角膜内皮不具备的优点,例如没有术后排斥反应的顾虑,也无被病毒等微生物侵袭的可能。而其各项性能又与人类角膜内皮有所不同,因此,使用人工角膜内皮植片进行手术,无疑是对角膜内皮移植术者技术上更上一层的考验。
02
图片
图1:参与手术医护团队合影
患者张女士年逾花甲,近来饱受眼疾折磨,频繁辗转于各大眼科医院求医。自从被诊断为双眼闭角型青光眼后,她先后接受了左眼小梁切除及白内障摘除术。然而,术后又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只得再行左眼角膜内皮移植术。手术过程一切顺利,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一度可达0.4。本以为可以安心颐养天年了,谁料天公不作美,半年后,角膜无任何诱因再次出现水肿,并且持续加重,一发不可收拾,眼看要再度陷入失明的困境。
图片
图2:患者左眼术前情况
她来到医院就诊时,入院查体左眼视力手动/10cm,眼压7mmHg,角膜基质严重水肿,角膜中央厚度达到1658微米,原角膜内皮植片厚度234微米,合计1892微米。这一数据是正常中央角膜厚度的3-4倍。角膜重度水肿导致眼前节空间狭小,术中操作空间被极大压缩,根据国际上以往的研究,已属角膜内皮移植的相对禁忌症。
图片
图3:术前医患合影
在如此严重的水肿下,眼内完全无法窥入,术前根本无法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伊始,团队抱着雾中探路,且行且看的勇气与决心,采用高渗液脱水、前房气体脱水20分钟后,才终于勉强看见植入植片的边缘。经过一系列谨慎安全的操作,人工内皮植片最终被送入眼内。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术后,伴随着人工角膜内皮植片的贴附,角膜水肿也出现了奇迹般的消退。
图片
图4:洪晶教授手术剪影
图片
图5. 术中、术后2周情况:a 开始术前,角膜全白;b 人工内皮植片植入后气体支撑;c 人工角膜内皮植片气体支撑后OCT;d 术后2周角膜弥散照片,可以看清虹膜情况;e 术后2周角膜裂隙照片,可见水肿明显减轻;f 术后2周前节OCT情况。
术后,洪晶教授谈及我国角膜供体相较于西方国家极度匮乏的现状,表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人自古便信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很多人对器官捐赠本能地抱有抵触态度。目前,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人们对器官捐赠的态度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这点在青年群体中尤其明显——在北医三院眼库登记进行捐赠的志愿者中,年轻人占绝大部分。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在传统观念被一点点缓慢扭转的时候,我国还有200万亟需角膜移植的患者在黑暗中苦苦等待——念及此,新材料的研发及人工角膜移植技术的发展,堪为当下解决我国角膜供体匮乏困局的根本之道。
03
这是我国首例人工角膜内皮移植手术,且对重度角膜水肿的患者成功实施人工角膜内皮移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开先河。相信人工角膜内皮移植技术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普及,必将造福更多角膜病致盲患者,使他们尽快摆脱等待供体的无尽苦海,早日重见光明。
睿盟希被投公司Eyeyon Medical研发的EndoArt人工内皮植片,是世界上唯一同时获得FDA突破性器械认证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创新医疗器械认定的眼科产品,并已在欧盟获得CE认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