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离骚》传千古,几人能懂作者心?屈原的爱与愁

我总觉得,中国诗人的浪漫鼻祖应该是屈原,这个为了自己的理想所献出生命的人,到底是绝望还是殉道呢?我试着再读一遍他的《离骚》,来一次穿越时空的解读。
《离骚》虽然是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但是我更愿意将他的人生自传和理想的一次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
图片
《离骚》全诗连同题目共计2840(也有说2400多字)字,后世诗歌当中,汉民族里面,基本上很难找到跟它一样或者超越它字数的。但是又是那么不可裁剪,堪称绝唱。
屈原是一个贵族身份,因为他的身份造就了他不同于普通老百姓的格局。《诗经》里面那种淳朴粗野的百姓气质,一开始他是不会具备的。
而这个王室之人,一开始与重用自己的人“如胶似漆”到后来格格不入,累遭排挤和流放,不仅是郁郁不得志那么简单,他心疼的是看着可以改变却无能为力。
图片
在周王朝的奴隶社会,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和其他几个国家一样,上有天子,自有国王。虽然称臣,没有一个服气的,只是还没有到秦国要一统天下的时候,各自奋发,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这是华夏民族在秦大统一之前,最乱的一个时代。
生活在这个时候,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王孙贵胄,都不算是一种幸运。
最终在秦王扫六虎中,六国的虽然以悲剧收场,但是中华却开始了大统一的命运体系,从这一点来说,无疑是幸运的。直到今天,统一和完整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都是不可破除的底线。
图片
当然到了屈原的年代则不一样,那个时候,除了周天子,他们每一个国家的诸侯子弟,如果有爱国情怀,肯定还是自己的国家。
而屈原,无疑是这一类人当中,意志最坚定的人之一。
屈原,我们今天看重他留下的文化作品,但是其实他更值得记住的身份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图片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即使放在今天,他的行为都是无可挑剔,并非固执和看不清形势。
我们有些东西不能以,事后诸葛亮来看待历史人物。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
有人说屈原这篇文章代表了他的取向,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脑花结构,才能想出这样的哗众取宠的分析方式。爱国爱人这倒是真的,他深爱自己的国土就包含了这个国家的一切。
图片
大概是里面香草美人的那些比兴手法,让一些后来人,特别是近代这些厕所文化当高级笑话的垃圾伪文人,乐此不疲。以前鸡鸭都是喜庆的食物,很早就变味道了。
陶渊明的爱菊花,今天也搞得一种怪怪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文化你可以去发散,但是不应该无厘头和无底线的解构。
香草美人,其实没有任何情欲的东西,而是对君王和自己的赞美,这种赞美不是骄傲,而是一种标准和理想。虽然今天看起来,屈原未免自作多情,但是正如他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也在这里面他幻想得太多,但是他不是一个幻想主义者,他正是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所以希望国家是他希冀的样子,而现在他其实知道,这个可能很难,但是路再艰难他不会放弃,继续去探索和达成。
图片
悲天悯人是一种人间大爱,屈原在《离骚》里表现了很多,比如:“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后世的范仲淹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完全可以看出这样一种传承。
他的爱是炙热的,他的愁的心酸的,整首《离骚》强烈地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这首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他最后也身体力行,真的做到了。虽然无法换回楚国的命运,其精神却永存世间,今天端午节不是因为他而起,但是从他死后,端午节永远有了他的传说。
所以,这是一首值得被永远传唱的史诗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