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轶事】乐山绿心,曾经的崖墓和小铁路

岁月如歌,声闻于天
往事如酒,自有余香
我在嘉定府城垣徘徊的千百年间
你匆匆走过,不曾问起我的名字
——“铁门槛风月谈”
图片
绿心小铁路的浪漫 / 刘跃平 摄
乐山城市绿心,成了大公园,可许多人并不知道,绿心曾经的崖墓,以及消逝的小铁路。
天马云龙,异常秀丽。古代的乐山城,有四到五个顶呱呱的一流景区,白崖山景区,就是其中之一。
乐山绿心的历史,要从这里的崖墓说起。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白崖山一带筑有数不清的崖墓,上世纪三十年代武汉大学迁来乐山办学,组织考古发掘表明,乐山现存完整的崖墓群,首推白崖山。
到了宋代,道家人士又将白崖山崖墓当作修仙的仙洞。
在竹公溪沿岸诸多崖墓中,白崖山崖墓吸引着一批批中外考古专家的青睐,以清风、白云、朝霞三洞最有特色。
绿心的白崖山,自古就是乐山的一个旅游胜地。
1908年,英国人陶然士在乐山考察竹公溪畔的白岩山后撰文;宋代时期,嘉定的一些崖墓设有门廊,作为夏天游人的休息场所。文人骚客游览后,往往在墙上写题记,这些早就被打开的岩洞,每个人都可以亲临现场,目睹宋人的得意之作。
1914年,法国人谢阁兰和拉蒂格一行到乐山城北白崖山考察拍摄了半天,留下这个景区珍贵的风光和石刻照片。
图片
图片
1914年的绿心和崖墓,水车
这个水车,看上去很是壮观,水车前流淌的小河,就是竹公溪。在清末民初时,村民就通过这水车从竹公溪去取水。此照拍摄点,应在乐中游乐园三苏酒楼附近。
竹公溪现在柏杨坝这一段,以前不是像现在这样完全沿着山脚走的,原来是围着体育中心地盘附近绕了一大圈,现在的实验中学宿舍、体育中心外面都是竹公溪过去的河道。也就是说,绿心古代的范围,其实更大。
1923年,拉蒂格时隔10年后再访白崖山,白崖山崖墓里已经住有人家,图片中可以看到农具、生活用品、睡觉的草席枕头等。有张照片草席上,坐了一个一岁多的幼儿。
图片
1923年的绿心崖墓
从1923年左右开始,白崖山的崖墓就一直有人家在里面入住,2006年,刘跃平到白崖山拍摄时,还拍到了当时住在崖墓中的一户人家。当时住在崖墓中的那位老大爷,看样子有八十多岁,刘跃平大胆的猜测,这位老年人,很有可能就是1923年拉蒂格拍摄的那个坐在草席上的幼儿。
图片
图片
住在崖墓里的老年人
/ 刘跃平 摄于2006年
重来回首已三生,这让风月谈不禁想起古代那些修道的传奇故事。
后来这里打造公园,这些崖墓里居住的人家,才被赶走了。现在公园里,还能看见这些崖墓的洞门,却一度被围了起来,不再让进去,其实,应在保护下让人参观,尤其该让乐山的小孩子们参观,了解竹公溪和绿心的历史和沧桑。
这是最好的教科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乐山一中历史老师张维清带学生考察白崖山崖墓
/ 刘跃平 摄
风月谈20年前,在海棠路读书时,常常从赛公桥进绿心,那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绿心里的崖墓和小铁路。
刘跃平老师的照片,还原了20年前,风月谈关于小铁路的记忆。
图片
绿心小铁路 / 刘跃平 摄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三线建设展开,308、605、585、525、739……一个个数字化的神秘代号悄然出现在乐山境内,隐逸在荒坡野地、高山深谷,不断开疆拓土,人进车往,显得神秘莫测。
605厂1965年在乐山城区北郊筹建,那一片原本是坟冢累累的荒丘。
1971年6月,开荒成功,同时还在斑竹湾建起“纸厂专用码头”,这趟牛逼的605小火车,在实现货运的同时,还兼职起客运,到李码头4角一次,沿线招手即停。
图片
605纸厂斑竹湾的码头
这段小铁路,王昌平老师撰文有记载。
国营乐山造纸厂代号为605,当时是高度保密单位。对外使用通信番号为“二号信箱”。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条铁路北起605厂区,经黑桥跨越省道305线,过人生洞、一碗水、道座庙、赛公桥,到达离肖坝美人坡不远的斑竹湾大渡河边。窄轨铁路全长5.7公里,位置在现在绿心东南沿线,当时是用于载运原材料冷杉木材的货运铁路。
这些原材料,有的一根就重达数吨,有的七八米长,要通过绕行的乐山城区,用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运输木材,是根本行不通的。修建一条厂区的窄轨铁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为了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国营乐山造纸厂的修建,将从大渡河上打的原木运进厂,窄轨铁路昼夜施工,三班倒,每班8小时,加快了进度。参加建设窄轨铁路的多为民工,绝大多数民工来自太平、西坝、安谷、冠英、通江等乡镇。
书法家刘佛涵,最好的青年时期,就贡献给了这条铁路线。
在这份很长的工人名单中,竟看到了九十年代在安谷高中教过风月谈语文的麦丕生老师。风月谈一直觉得,麦丕生是个很有故事的老师。
当年修建这段窄轨铁路,是十分艰巨的,工地上热火朝天,麦丕生、刘佛涵们在几乎没有机械化施工的情况下,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削平了38座山头,修建了24座桥梁、涵洞,大部分民工都住在阴暗潮湿的“人生洞”里以及沿线的崖洞里。
不可讳言的是,在那个几乎不提文物保护的年代,这样的施工,不知埋葬了多少绿心的崖墓。
图片
图片
/ 张致忠 摄于2004年
1991年的冬天,乐山城区旧城改造开始,搞大基建,进城的公路都断道施工,为了不影响在城里读书的605子弟,运木头的小火车改为了客运,605子弟每天早上都要坐小火车进城上学,晚上再坐小火车回厂。
一位风月谈的读者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在斑竹湾住,1976年上小学,河边的吊车轮船小火车,是永久美好的回忆,最喜欢看涨水后威武的轮船开足马力逆水而上的壮景,喜欢用铁钉放在轨道上压成钉子刀,看赛公桥溪水涨水搬筝的人群,去钻吊车对面的崖墓,爬605的小火车。
那个时候,从大渡河边李码头,沿着白岩山腰修建的小火车,每天定时,会有几列小火车,满载由大渡河漂流而下,产自峨边一带原始森林的松木,机车吐着烟尘水蒸气,鸣着汽笛,摇摇晃晃开进605厂。
2002年的最后一天,本该是个喜气的日子,这一天,605厂正式宣布破产。
原605那根大烟囱,惊天动地地爆破拆除,标志着这里作为厂区的结束。
605厂全貌
而在建设之初,调研显示,605生产材料主要来源大渡河上游的雪杉,源源不断,足够使用100年。
605破产后,这段小铁路的命运,可想而知。起初路基,路轨,枕木都没有破坏,当地农民将简易轮板车放在轨道上,利用小铁路运送粪水。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卖鱼郎。
在柏杨路菜市场的卖鱼郎李强,卖鱼是主业,可他明显有点不务正业,关心天下大事,忧心乐山得失。
李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小铁路重新利用起来,打造一个旅游环线,将乐山城区和大佛景区连接起来。李强认为,乐山城为什么留不住人,是乐山没有更好地利用资源。
他提出,应该将乐山广场,游乐园,老霄顶,文庙,斑竹湾,凤州岛连接起来,沿途的景点犹如一颗颗珍珠,他甚至对凤州岛也做了简易规划,从西到东依次为果园,花园,奇石园,百竹园。
就在不少专家为李强的规划欢呼和点赞时,小铁路迅速被卖了,就当破铜烂铁一样被卖了20多万,卖给了水口的一家金属回收站。理由很简单,605破产后没人管,去偷铁轨的人太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一段珍贵的工业史,一次旅游转型的绝佳机会,20多万就给葬送了。
而在处理这些铁轨时,相关部门其实已将这段小铁路纳入了规划:利用乐山造纸厂专用铁路开辟轻轨交通,在绿心内部设四个车站,单向运行20分钟,日开行24对,编组8辆,日运送2万人次。
图片
绿心小铁路
乐山绿心小铁路被毁后,犍为的小火车越来越火了,可从历史文化的传承,景点的串线来说,如果按照卖鱼郎李强的规划,犍为小火车,实是远不如乐山城小火车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留下无尽的遗憾。
16年前,风月谈有幸在金海棠酒店和乐山绿心之父,重大教授黄光宇有过交谈,其时,黄光宇大概已察觉到乐山今后可能在绿心修路穿越了,他深情地望着绿心说,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绿心修路,从长远会破坏乐山的城市之肺和格局,也不是解决交通瓶颈的好手段。
果然,数年后,绿心修了路,乐山城也依然堵得一塌糊涂。
白崖山的崖墓 / 刘跃平 摄
绿心保护立法了,古城保护,也终于要立法了。黄光宇先生,却已驾鹤西去,看不到这一幕了。
走在美丽而幽静的绿心,谁还会念及,绿心曾有那么多汉崖墓,有过那么多特色农家乐,那么多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还有过一条这样美丽的小铁路,这样一个卖鱼郎,在柏杨路菜市一边卖鱼一边学规划,有过这样一个美丽宏大的想法。
“云”游乐山 精彩视频推荐
本文由恒旅网运营中心编制
责任编辑:张 莹
校 对:胡 威、吴孟霞
审 核:余 越
签 发: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