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孩为何当街殴打母亲?并非只为手机,三大细节曝出家长问题

图片
近日,江苏常州街头的一幕,令网友们感到“五味陈杂”:一名15岁女孩情绪失控,当街殴打母亲,一边使劲捶打,一边声嘶力竭喊“走啊!”
据知情人介绍,前段时间女孩的手机坏了,母亲答应资助女孩买手机,于是女孩自己攒钱凑了4000元,想让母亲资助2000元买一部苹果13手机。
结果到了手机店以后,母亲临时反悔,可能是觉得手机太贵了,不愿意给女孩买手机;于是母女两人引发争执,最后女孩情绪失控,当街殴打母亲。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名15岁女孩情绪失控,当街殴打母亲呢?我认为并不完全是“手机”和“钱”的问题,这里面还有其他原因。
图片
“三大细节”值得注意
女孩当街殴打母亲事件发生以后,很多人包括围观群众对女孩都持一种批评态度,但是从女孩情绪失控和声嘶力竭的哭声当中,我们的确看到了一种“揪心的疼痛”。
女孩的行为到底如何评判?还真不好说。通过反复观看网上流传的视频,我发现其中有三个细节值得我们去关注:
细节一:女孩自己攒钱
和一般孩子不同的是,女孩换新手机并非完全是无理要求父母为其购买,而是在和母亲商量好的情况下,拿出自己攒的4000元钱来买手机,虽然还差2000元,但是大部分钱是她自己的。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女孩并不是所谓的“啃老族”,她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的能力或潜力。
细节二:母亲承诺食言
明明事先和母亲商量好了的,自己攒钱买手机,差额部分由母亲资助;但没想到,最后买手机的时候母亲却反悔食言了,这对于女孩来说是不可理解和难以接受的。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们面前食言,否则,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可能因此而否定父母的全部关爱和努力。
细节三:母亲故意逗留
还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女孩坐在电动车的后座上,一般哭一边喊“快走啊!走啊!”意思是让母亲骑着电瓶车赶快走,然而这位母亲却故意逗留,一直不走。围观群众越来越多,这让女孩最后恼羞成怒,情绪失控,不断捶打母亲头上的安全帽。
从以上三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母亲食言未兑现承诺是母女两人产生争执的起因,母亲故意逗留街上让女孩难堪是造成女孩情绪失控、殴打母亲的根本原因。
图片
母亲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不当”
大部分网友都注意到了,这个女孩并非那种完全是无理取闹的孩子,但是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却存在着严重不当之处:
1、在孩子面前不应对承诺食言。
商量好了,答应拿出一部分钱给孩子买手机,然而母亲到了手机店却出尔反尔,不兑现承诺,这的确让女孩不可理解和难以接受。如果确实家庭条件较差,经济较为紧张,那么母亲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购买能力做出不支持购买的回应。
当初如果母亲就一直反对,不答应资助2000元买手机,那么女孩也不会和母亲起争执。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没有购买能力,就不要对孩子承诺;如果对孩子已经做出来承诺,就必须想尽办法进行兑现。
2、不应该当街羞辱孩子。
女孩坐在电动车后座上催促喊道“快走啊!走啊!”,但是母亲却回复“就不走!就不走!”看来,这位母亲完全是故意逗留在街上,逗留在人群中央。在母亲的心里,就是希望让大家看看,女儿的“无理取闹”行为,就是为了让围观群众站到她那一边去评判。
然而,母亲没有想到的是,越是在人群面前吵闹,女孩就越会觉得没面子,没尊严。这才是女孩最后情绪失控、声嘶力竭、疯狂殴打母亲的根本原因,不但这位母亲没有想到这些,有很多围观的群众也未认识到这一点。
对母亲来说,这也许是一种“惩罚”;但对女孩来说,这无异于一种“羞辱”。
3、教育孩子不应该缺乏原则和标准。
在女孩的殴打之下,在人们都围观之下,最终,这位目前还是答应了拿出点来给孩子买手机。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如果当初就信守承诺,拿钱给女孩买手机,母女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相应的原则和标准:
第一,如果经济紧张,或者条件较差,就不能答应孩子买贵重物品,可是她没做到;
第二,既然答应了孩子买手机,那就应该信守承诺,帮助还是满足心愿,可是她还是没做到;
第三,既然不愿意拿钱买手机,那么就应该坚持,并把道理说给孩子听,可是她仍然没做到。
图片
很多围观群众都认为,虽然母亲做得不对,但再怎么也不能打父母啊?不错,这是原则,这是道理。只要是拥有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这个大原则、大道理。但是当一个人“最后的尊严感”都失去的时候,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的呢?
这种观点,否定了孩子的正常权益,认为只要身为人子,就该永远受限于父母。对于父母做得不对的地方,或者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就不能反对和反抗了吗?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思。
我认为,这位母亲故意逗留街头,让女孩难堪,丢失尊严,是女孩情绪失控、殴打母亲的根本原因;而母亲反复无常、混乱不堪的教育方式,则是教育失败、管不住孩子的根本原因。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