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侵权必究
导言
伴随着一路的争议和褒奖,先抑后扬的《女心理师》,40集全部播完。
前38集,一共贡献了7个精彩案例:自杀危机干预,惊恐障碍发作,恐婚症,暴食症,讨好型人格,产后抑郁,不完美受害者,每个案例都很有代表性,引起不少共鸣。
最后2集中,呈现了第8个案例,与前几个相比,它没有那么惊心动魄,却更具有普遍意义。
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对夫妻。
咨询室里,大芳和老松,正在接受婚姻咨询。
他们把填好的表格交给心理师贺顿,大芳无意间看到,丈夫在表格中勾选了“离婚”
图片
她突然情绪失控,开始对着老松大骂,并把手里的物品全都抛了出去。
老松一边躲闪,一边挑衅:“你扔,你把水杯也砸了”。
大芳拿起杯子就要砸过去,被贺顿一把拦住了。
贺顿在本子上写下了四个字:追逃模式。
这个模式,在那些“离不了又过不好”的家庭中,几乎每天都上演着。
图片
01
什么是追逃模式?
在贺顿与大芳的单独咨询中,她是这样控诉老松的:“我都不知道这么多年,受了多少委屈;可是,你全力对他好他不知道,还在外面找小三......”。
关于外遇,大芳提到了4件事:
1,自己提着重东西没人管,却看见老松正为女舞伴忙前忙后拿东西
2,老松晚上9点不回家,撒谎说是组织活动,其实是和女舞伴在一起
3,天天穿着女舞伴送的衣服,还给对方送礼物
4,和女舞伴打电话像做贼,把她的电话存成10086
对于大芳的指控,老松却说自己清清白白,只是喜欢和对方在一起放松的感觉;而之所以说谎,是不想让大芳“歇斯底里”地闹。
大芳和老松的相处模式,就是典型的追逃,也是现代婚姻的“常见病”。
图片
什么是追逃模式?
简单说,就是一方抱怨指责,一方沉默回避;一方情绪激动,一方表现冷漠;就好像猫追老鼠,一个拼命追,另一个拼命逃。
追逃模式中,追的形式有很多,除了抱怨指责,还有故意生病,跟踪查岗,流泪哭诉等等;而逃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回避和沉默
值得注意的是,回避的一方,会引起追逐方更激烈的情绪反应;所以越逃越追,越追越逃,情感和耐心,就这样在追逃模式中消磨殆尽。
图片
其实追逃模式,在本剧的第1集中就出现过,可能大家并没有留意。
还记得那个企图自杀的17岁女孩尤娜吗?
她在冰水里洗澡,故意偷东西,弄伤自己,诬陷同学,还三番两次闹自杀。
贺顿发现,尤娜的行为,很大程度指向了父母之间的关系。
她用火柴测试,来探寻夫妻感情破裂的根源。
测试中,夫妻二人将代表最近5次争吵的红色火柴,全部放在了尤娜的格子里。
图片
也就是说,他们的争吵都与关注孩子有关;而孩子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是在吸引父母的共同关注,从而帮助父母挽回情感。
在这个家庭里,妻子对丈夫有很多不满,她的表达方式是质问:说他不务实、不顾家,不能替自己分担。
面对妻子的质问,丈夫以沉默和不回家来应对;这进一步激怒了妻子,她冲到丈夫的工作室,继续指责,引起双方情绪失控,而最终导致离婚。
这个家庭真正的问题,是夫妻关系;而这对夫妻的相处模式,同样是逃与追。
图片
02
追逃模式是怎么产生的?
如果你去问追的人,你为什么要追,他们会说,因为那个人非要跑。
如果你去问逃的人,你为什么要逃,他们会说,因为那个人总在追。
这就成了一个死结:双方都把关注点放在对方的行为上,却没有去想想对方的需要。
而当我们站在需求角度,重新看待大芳和老松的行为,就会看到,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图片
先来看大芳:谩骂、哭诉、摔东西,翻译过来应该是这个意思:
1,我很在乎你,也很在乎这段感情和婚姻,我很害怕失去
2,我想让你更爱我一些,更关注我一些,对我有更多的回应
3,我不知道怎样表达需要,我只会用情绪表达,结果就成了指责和怨气
解析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她只是表面看起来强势,其实内在极度缺乏安全感;而丈夫的回避,诱发了她更大的不安全感;让她误以为,只有用更强势的方式,才能控制住局面。
图片
接下来再来看老松,回避、说谎、针锋相对,翻译过来应该是这个意思:
1,我很在乎这段感情和婚姻,我不想吵架,也不想和你发生冲突
2,我希望你对我温暖些,我渴望被你认可,渴望你在外人面前认可我
3,我不知道如何做,你才是满意的,我只能选择躲开你或者保持沉默
解析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他并不是不爱了,更多是为了避免冲突;而妻子的指责让他感觉无能,误以为妻子看不上自己,分开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我们读懂了双方的内在语言,就找到了破解的钥匙:直接表达,克制情绪,化解不安全感。
图片
03
追逃模式的破解之术
从大芳和老松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尽管两人水火不融,却也有着共同之处;而这些共同点,就成为婚姻改善的基础。
共同点1:都在乎情感和婚姻
共同点2:都渴望被爱被认可
共同点3:都不善于表达需要
基于以上3点,贺顿为二人安排了新的沟通模式,总结起来,就是用直接方式替代隐晦方式用需求表达替代情绪表达。
图片
接下来我们就来试着还原一下。
老松问:你是不是对我有很多不满?
大芳说:我只是想让你多关心我,看到你对别人那么好,我很难过
大芳问:你是对我很愤怒吗?
老松说:我想让你认可我,尤其在外人面前,不要揭我的短
老松问:你能告诉我吗,你希望我怎么做?
大芳说:我希望你能帮我干点家务,我希望你能多点时间陪陪我
这样的沟通方式非常有效,它符合三个原则:直接,情绪关注,具体化。
即:直接表达感受,直接表达需求,直接表达你想让对方做什么。
这个方法,在心理学中称为“认知行为疗法”,简单有效,适用于所有被困在“追逃模式”中的夫妻。
图片
当然,除了改变沟通方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提升内在的安全感和自信,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关于这一点,剧中并没有太多涉及,而原著则有着更深刻的剖析。
原著中的大芳,有着强烈的不安全和不配得感,而这种感受,源于她的原生家庭。
她的母亲,是旧社会有钱人家的小老婆,在家里是最受气的角色,一直忍气吞生地过生活;母亲去世时,曾拉着她的手说:千万不要给人家做小。
这句话和过往的种种,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大芳的心底,所以当她和老松结婚后,对于他和其他女人的关系,极为敏感。
意识层面,她痛斥着老松的不忠;可潜意识里,她是渴望老松有外遇的;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教训那些“小老婆”们,改变自己和母亲“受气”的命运。
她被两种力量折磨着,每天生不如死,直到贺顿指出她的“复仇情结”,大芳如释重负,与老松相拥而泣。
图片
写在最后
追逃模式,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但临床中发现,爆发期往往出现在中年。
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有人认为,是因为人到中年,有钱有闲了,所以容易出事;但其实,问题一直都存在,只是被掩盖了而已。
想想我们刚结婚时,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那时最想要的是什么?
没错,努力工作,赚钱买房;之后呢?生孩子,养育孩子长大,送孩子上大学。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夫妻的共同目标是钱和孩子,这些几乎占据了所有注意力。
很多夫妻会发现,只要有孩子在,两人关系还好,因为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可孩子一旦不在,两人要么没话,要么一说话就吵。
图片
孩子,无意中成了夫妻矛盾的挡箭牌。
可孩子终究要长大,我们也人到中年,此时夫妻的共同目标没有了,原有问题开始爆发,成了最大的问题;而中年人更加重视自我,不再愿意调整自己,追逃模式就变得突出。
其实,问题一直都在,只是被拖迟面对了而已。
大芳和老松的故事,给正陷入“追逃模式”的夫妻提了个醒:
如果你们还是年轻夫妻,为了后面几十年的幸福,有义务早一点去解决;如果你们已是人到中年,更不要随意回避,因为你的婚姻还是有救的。
无论如何,当你开始停下来思考,本文就有了意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