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在行动!这里的课后服务很有意思~

从穿针引线、丈量尺寸、弯卷布条到缝线固定、镶嵌珍珠......15:30,西南位育中学盘扣和灯彩社团的课堂上,同学们正全心投入,尽情享受着动手的乐趣。
图片
自从将非遗文化课程引入课后服务内容,学生们不仅对此非常感兴趣,还能感觉到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西南位育中学的手工盘扣课程就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从最开始有些学生连针也穿不进,到后来能熟练地做出各种各样精美的盘扣样式——蛇结、盘扣团花、核桃结......同学们收获颇丰。在盘扣课上,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养成了耐心细致的品质,同时也对盘扣中蕴含的深厚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徐汇学校深度挖掘非遗传承文化,让非遗融入“申时校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课后服务的教育内涵。
指尖艺术“大比拼”
零陵中学依据学生兴趣,整合各类资源,由徐汇区枫林路街道办事处、上海爱上公益发展中心联合组织的上海面塑项目就走进了零陵课堂,为课后服务时段增添了一门“指尖艺术”的拓展课程。
图片
面塑课程由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徐汇区代表性传承人、山东菏泽李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李国庆为学校预初、初一年级的部分学生授课。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用面粉加彩以后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态的陈设。课堂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徐汇区代表性传承人、山东菏泽李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李国庆老师认真讲解做面塑的手法,并鼓励同学们发挥想象、大胆尝试。
一块块面团在同学们手中几经捏、搓、揉,再借用工具灵巧地点、刻、划,一件件“艺术品”就跃然面前,喜悦、自信洋溢在每一位同学的脸庞上。
面塑走进课堂,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丰富了零陵的校园文化生活,更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传统非遗文化的体验和认知,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图片
灯彩放光芒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一位心灵手巧的女老师,一群专心学习的小陶子,构成了一个精彩的非遗学习课堂,也成为东二小学课后服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片
东二小学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兴趣爱好,引进校外资源,开展各类兴趣、社团活动,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特长”的发展。灯彩课程就是学校引进的非遗课程,该课程聘请灯彩传承人杨学范老师和米慧珠老师来校指导,并由学校拓展型课程负责教师担任助教。
图片
每周的课堂不是简单的教学手工制作,而是从了解灯彩的历史渊源开始,激发小陶子传承非遗的愿望和自豪之情。瞧,小陶子们学得可专注啦!他们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不同的加工,熟悉不同工具的运用方法,每个环节都认真地去探索。通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小陶子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品完成得越来越出色。当作品完成,每个孩子举着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小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意,让人由衷感受到课程赋予每个孩子的快乐。
雅韵幽幽 风采飞“扬”
在全面开展以科学、艺术、人文为基础的兴趣课之后,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将社团活动与课后服务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们既能有文化知识的积累,也能得到各类素养的提升,成为一个博识善学的小学生。
于是,在多方协力下,非遗项目——扬琴传习基地在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落地,这也成为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中的首个非遗项目入校园活动。
图片
15:30后,扬琴社团的学员们欢喜地走进练习室,扬琴青年演奏家、非遗扬琴传习基地陶奕老师正等着孩子们呢!首批10名学员经过一年左右的练习,已掌握扬琴的基本演奏技巧,能小组合作演奏简单的曲目。
图片
在校园文艺活动上,他们还和学校民乐团的小伙伴们合作演奏了《红星闪闪·映山红》。其中,三位同学作为学校民乐团的团员,共同参加了2021徐汇区学生器乐比赛民乐专场,获得小学组三等奖的好成绩。
图片
如今,扬琴社团已经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民乐团的中坚力量。最近的课后服务时段里,社团的孩子们积极练习,为学校元旦迎新活动的大型节目《金蛇狂舞》做着充分的准备。
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走进申时校园
徐汇学子与非遗“零距离”接触
体会非遗制作的乐趣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把中华文化之根深深扎入土壤
为未来的传承播下“种子”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