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常见副作用的管理:基本原则及核心图表|临床必备

抗精神病药所带来的临床获益常因为副作用而大打折扣。这些副作用五花八门,从相对轻微的耐受性问题(如轻度镇静或口干),到令人很不愉快(如便秘、静坐不能、性功能障碍),到痛苦(如急性肌张力障碍),再到影响形象(如体重增加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如心肌炎、粒细胞缺乏)。上述副作用并不严格局限于第一代或第二代药物,不同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谱系各异。
并且,不同人群对抗精神病药副作用的易感性也存在差异。例如,年轻人在使用抗精神病药时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及镇静,而老年人则更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相关的不良后果(如跌倒)及抗胆碱能副作用(如认知损害);相比于一般成人,发生于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的副作用也可能更严重。具体患者的副作用风险及实际体验更是差异巨大。
一项发表于精神医学权威期刊World Psychiatry的综述中,作者围绕抗精神病药最常见副作用的管理方案及基本原则进行了回顾,旨在让临床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收益最大化。
本文为总论;副作用个论的阅读链接见文末。
基本原则
临床首先应遵循最基本的原则:
▲ 只有在指征高度明确的情况下,方可开始使用抗精神病药。
▲ 只有在明确发现获益的情况下,方可继续使用抗精神病药。
面对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医生通常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 如果药物为患者带来了显著获益,且副作用不至于威胁生命,可以首先尝试减量或调整给药方案。对于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副作用,如帕金森征、镇静、高催乳素血症、直立性低血压及抗胆碱能副作用,减量通常可以奏效。寻找最低有效剂量对于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 若第一步效果欠佳,则考虑更换副作用谱系不同的抗精神病药,至少对于部分副作用可能有效,如血脂异常或体重增加。建议循序渐进而非骤然调整治疗方案,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2-4周内足以完成交叉滴定。若调整剂量无效,除非患者只对氯氮平有治疗反应,否则换药应被视为第二步选择。
▲ 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行为干预,但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容易开展。对于改善体重增加及相关血脂异常,饮食及锻炼项目具有轻度作用。
▲ 联用药物通常并非医患所希望看到的,因为收益往往有限,联用药物自身也有副作用,且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但在很多时候是必需的,而且能够显著减轻痛苦。
就联用药物而言:
▲ 联用抗胆碱能药物通常可以有效改善肌张力障碍及帕金森征。
▲ β-受体阻断剂及抗胆碱能药物有助于改善静坐不能。
▲ 二甲双胍可带来轻度到中度的体重下降。
▲ 舌下给予抗胆碱能药物滴剂可改善流涎。
▲ 联用各种常规药物可改善便秘及血脂异常。
▲ 近期获批的迟发性运动障碍治疗药物包括valbenazine及deutetrabenazine,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核心图表
表1 各种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风险
图片
0:无或不明;0/+:轻微/少见;+:轻度/有时发生;++:中度/经常发生;+++:严重/发生频率很高
表2 针对使用抗精神病药个体的推荐监测时间表
图片
使用氯氮平时,监测中性粒细胞、心肌炎及流涎;使用阿立哌唑、卡利拉嗪或依匹哌唑时,监测冲动控制障碍/行为成瘾
表3 抗精神病药常见副作用及管理方案
图片
四、催乳素相关,代谢,抗胆碱能,行为成瘾及冲动控制障碍 | 临床必备
2018-09-21
三、心肌炎、直立性低血压、镇静、流涎 | 临床必备
2018-09-20
二、心源性猝死、恶性综合征、中性粒细胞缺乏 | 临床必备
2018-09-18
一、锥体外系反应 | 临床必备
2018-09-13
文献索引:Stroup TS, Gray N. Management of common adverse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World Psychiatry. 2018 Oct;17(3):341-356. doi: 10.1002/wps.2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