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学术研究要有“坚持和创新”的治学精神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建党百年之际,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正式开启,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推进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经所”)出版了《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作为时代记录者,《报告》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史丹
《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介绍,今年是《报告》连续出版的第26年,《报告》以建党百年与中国产业发展为主题,重点从产业、区域、企业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经济百年来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报告》总结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
回顾《报告》出版的26年,中国传统产业在加快转型升级,同时新兴产业不断孕育壮大,《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中国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路线图,在此基础上,中国工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改革,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
26年来,史丹一直参与《报告》编写工作,谈及这些年的心得体会,她总结为四个字:坚持、创新。“作为科研工作者,坚持是基本态度,不仅能坐冷板凳,还要有长期主义,因为坚持是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条件,而创新则是成为学术大家的基本要素。”
史丹进一步阐述说,坚持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要坚持学术研究,能够坐得了冷板凳;二是坚持长期研究,要找准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然后持续进行;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风格。
在史丹看来,创新的内涵证明了坚持不是要守旧,而是要对某些领域进行长期研究,同时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和新视角,找出发展规律,提出政策建议。
基于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日常工作中,史丹特别注意引导青年研究人员发挥久久为功的精神,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长期坚持。“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对某个问题或某个行业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才能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这是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史丹说。
事实上,自1993年史丹进入工经所后,除去中间出国学习和短暂在中国社科院其他研究所工作,其余时间都在工经所。从最开始担任《报告》部分章节的执笔人,到后来参加审稿,以及作为报告主编,可以说史丹几乎全程参与了《报告》的编写工作。
“其实,最开始编写《报告》的初衷是想培养年轻人,让年轻人通过撰写《报告》,尽快地了解国情和行业发展的动态,从而确定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基于这种愿景,26年来通过对《报告》的编撰,工经所形成了一批行业专家,这是工经所学术研究的特色和风格。”史丹告诉记者。
从今年《报告》内容看,我们会发现其不仅反映我国产业、区域、企业的发展脉络,也侧面记录了工经所的发展与年轻一代的成长。
图片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1》封面
对于中国工业发展未来的规划,史丹希望《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可以继续出版,因为中国工业化下一个目标,是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并在2049年建成世界工业强国,这表明工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在史丹看来,2035年以后,工业部门的作用不会像过去那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它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地位并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工业仍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物质保障。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样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学术研究更多的意义,学者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才能紧跟中国工业发展的发展脉络。”史丹说。
(编辑:郝成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