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出奇兵?赤水河上的第三、第四渡才是毛泽东的神来之笔

毛泽东是个诗人,才华横溢,喜欢哲学,这些因素使得他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把握大局大势,不追究计较具体的细枝末节。
比如解放战争棋至中盘,毛泽东以3路大军挺进中原、插入对手腹地。这一宏大的战略构思,令美国军事记者贝尔登惊叹不已,认为“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它的胆识、气魄,特别是它的创造性的想象力,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在这一事件上堪称大师。”
图片
当时正值解放战争中期,为改变敌我双方攻防态势,毛泽东决定,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腹;
8月下旬,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转战豫陕鄂边区;
9月,陈毅、粟裕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在豫皖苏边实施战略展开。
三路大军“品”字布势,把国统区搅得天翻地覆,为后来的中原决战提前布好了妙局。
但是这样的大手笔却并不是毛泽东自己认为最为得意之作。比如当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曾问毛泽东:生平最得意的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哪一次?毛泽东回答说:那一次都不算,最得意的是四渡赤水战役。
那么,四渡赤水到底有何神奇之处,让主席多年之后还对其倍加推崇呢?这需要从四渡赤水发生的背景和产生的结果说起。
图片
自湘江一战之后,中央红军一直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中,失去了容身之地。因此,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革命根据地逐渐成为党内共识。对于红军的这一战略意图,蒋介石也是有所察觉的。因此他提前调集川军布防,拦截准备入川的红军。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红军史上的伟大传奇——“四渡赤水”诞生了。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封神之作,是其在党内外被广泛视为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的开端,历来为广大的军迷所推崇和称道。但是,将“四渡赤水”视为一个整体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事实上,四渡赤水并非是一个既定的行军路线,更不是为了服务一个战略目标的4个战术步骤。准确的讲,一渡、二渡是毛泽东凭借其敏锐的战场嗅觉临机决断的结果,属于随机应变的范畴;而三渡、四渡才是带有明显战略意图的连环战术行动。
图片
一渡赤水的直接原因是红军在土城-青杠坡与川军的那一仗打得很不顺(严重低估了对手的战斗力),被迫改变行军路线,试图从古蔺叙永一线绕过川军的防守入川。
1935年1月29日,红军西渡赤水河,此为第一渡。发现红军动向后,川军在红军前进的各个可能方向布下重兵,严防红军入川。此时毛泽东判断直接北渡长江已经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了,红军必须走回头路,重回贵州境内,调动敌军,再择机跳出包围圈。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2月18~21日,红军二渡赤水河,杀回黔北,再次攻击遵义。紧接着,为了摆脱紧追不舍的敌军,红军于2月24发动了娄山关战役,打了个漂亮的胜仗。
在这场战役中,红军共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共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并补充了大量军用物资。
蒋介石在日记中形容娄山关战役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而打了胜仗的毛泽东则心情不错,诗兴大发,写下了那首经典词作——“忆秦娥.娄山关”。此词豪迈沉郁、意境苍凉,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图片
娄山关战役之后,林彪连同聂荣臻提出发动“打鼓新场战役”。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战术选择,因为红军打赢这一仗的可能性非常大,能够有效歼灭敌人并再次获得补给,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就未必了。因为当时的贵州对红军来说就是四战之地,不可能久留,拿下一个打鼓新场意义不大。
所以毛泽东坚决反对,他认为这场战役无助于实现我军的战略目标,即使打胜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只会白白牺牲红军将士宝贵的生命。
应该说,当时林与毛在作战方案上的分歧,本质上就是天才的战术指挥家和伟大的军事战略家的区别。有意思的是,反对这次行动的,仅有毛泽东一人而已。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毛泽东再一次显示出了他高出自己同事一筹的战略水平。
最后,毛泽东凭借其坚强的意志说服中央,放弃攻打打鼓新场,转而接受了他的计划。接下来就成了毛泽东和红军的show time了。
3月16日,红军大张旗鼓(害怕蒋介石不知道),在贵州茅台镇三渡赤水。
图片
如果说此前两渡赤水河算是毛泽东根据战场形势做出的随机应变的话,第三次横渡赤水河则完全是带有明显战略意图的刻意为之了。因为此时,一个绕道云南入川的方案已经在毛泽东的心中构思成熟了。只有将国民党的主力调离赤水河以东,红军才有可能打通从贵州前往滇东北的通道。
渡过赤水河后,红军做出挺进四川的态势,但是大军行进到赤水河西二三十里处时,毛泽东下令全军停止前进,隐蔽到附近的树林中,休息待命。待到国民党军按照他的预期到达赤水河以西之后,红军于3月21日晚再次折返,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等地东渡赤水河,此为第四渡。此时赤水河东岸敌军的守备已经比较“薄弱”了。
4月2日,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喊出了活捉蒋介石的口号。此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第99师4个团。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惊恐万分,急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
这一来正中毛泽东的下怀.。
实际上,毛泽东根本没有攻打贵阳的想法,以当时红军的实力,吃下一个省城实非易事,稍有不慎还有被合围之虞。佯攻贵阳的目的只不过是要调虎离山。
这只虎,就是镇守滇东北方向的孙渡。
孙渡部离开驻地到贵阳勤王之后,蒋介石的包围圈终于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口。毛泽东率领红军,从孙渡“让出”的通道进入了滇东北,随后强渡金沙江,自此扬长而去,彻底逃出了生天。
三渡及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使红军摆脱了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逆转了共产党和红军濒临覆灭的命运。此后红军愈战愈强,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由于它在党史和军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所以毛泽东本人也将其视为自己一生中军事指挥艺术的巅峰,超过了后来的三大战役。
文/西楼饮月
为防失联,请关注公众号:那天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