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者,当涂高也”是个什么梗,为何刘秀、袁术、曹丕要利用?

谶chen语,是古代人非常善于利用的一种造势手段,谶语说白了就是预言。比如秦始皇在位时有著名的“亡秦者胡也”的谶语,秦始皇或许以为是胡人,但其实亡秦的是自己的儿子胡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两汉三国时期的一条著名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
图片
“代汉者,当涂高也”的出处
《春秋谶》: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汉武故事》中记载,有一次汉武帝酒后感叹的对群臣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太平御览》)群臣立马拍马屁说汉朝一定会永远存在,汉武帝则推说自己喝醉了。
图片
不管是先秦时期失传的著作《春秋谶》,还是《汉武故事》,又或者是《太平御览》,总而言之在两汉三国时期“代汉者,当涂高也”这条谶语广为流传,并且多次被人引用、利用。
图片
刘秀用来反驳公孙述
王莽篡汉,西汉灭亡,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刘秀是一个很喜欢利用谶语的人,比如他起兵时曾有一句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这意思就是说刘秀起兵是正义的,最终也是刘秀当天子(听上去朗朗上口,对人有一定的蛊惑力)。
图片
但所谓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想当天子的不止刘秀一个,当时在蜀地有个叫公孙述的割据势力,也利用谶语要称帝。公孙述给刘秀写信说自己有当皇帝的命,什么谶纬图书《录运法》里说:“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里也说“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
刘秀当然不能认输,于是他给公孙述回信说:第一,“废昌帝立公孙”说的是汉宣帝刘病己,昌帝是海昏候刘贺。跟你公孙述有个毛关系?第二,代汉者,当涂高也!以后就算汉朝灭亡,取代汉朝的也是一个姓当涂,长的高大威猛的人,你公孙述算哪根葱?虽然刘秀只是引用了一下这句谶语,却大大增加了他的知名度。
图片
李傕导演自己“当涂高”
李傕、郭汜在董卓死后成为了西凉军的领袖,不但打跑了吕布,杀掉了王允,还把汉献帝牢牢控制在手中。在他掌握权力的时候有一个女巫就同李傕讲过这一条谶纬之语的解释:涂高的“涂”就是路途的“途”,”当涂高”的意思就是路边的高处,就是宫阙啊!
“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宫阙的阙字就是李傕的傕字,而且傕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站在极高的人。“这直接明示李傕就是谶纬中的“涂高”,可以称帝代汉。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女巫,很明显就是李傕自己捣鼓出来的,说明李傕或许曾经想称帝,但后来忙于内斗,迅速败亡了
图片
袁术认为自己就是“涂高”
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典略》
袁术这个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了,袁术为何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最先称帝?因为两个原因,一是从五德终始说来看,自己应运取代汉朝。第二个就是“代汉者,当涂高也”这条谶语了,袁术是这么解释的,袁术字公路,涂即途也,路和途是一个意思,所以代汉者,肯定是我袁公路了!
图片
虽然袁术费尽心机找出了自己称帝的合理性,但仅仅称帝两年,在曹操、袁绍等人的围攻下,袁术很快众叛亲离,迅速败亡。从这个角度来说,看来袁术不是所谓的“涂高”。
图片
曹魏以此证明代汉的合理性
袁术想取代汉朝失败了,曹魏取代汉朝成功了,当权者需要一个合适的谶语来体现出自己统治的正当性,"代汉者,当涂高也"又被拿了出来。在群臣劝进的时候,将"当涂高"理解成"魏",因为"魏"有宫阙的意思,正是路边的高大建筑。
图片
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今魏基昌于许,汉征绝于许,乃今效见——《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更为有意思的是,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了凸显曹魏的正统性,居然在蜀汉也安排了几位大儒解释“代汉者,当涂高也”:
时有人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舒曰:"当涂高者,魏也。"——《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图片
这段记载说的是有人问蜀地著名术士周舒,"代汉者,当涂高也"是什么意思,周舒简单的回答魏也!而在《三国志·蜀书·杜琼传》中有更加丰富的意思。蜀汉大臣谯周和杜琼对"代汉者,当涂高也"有一段对话,杜琼认为"当涂高"不仅代表"魏",还代表"曹"。因为汉朝的官职中常常有"曹"字,而"当涂"也可以理解为做官掌权。
图片
写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至今也没有人真正搞清楚"代汉者,当涂高也"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搞不清也没关系,谶语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有野心的人拿来利用的,而且可以有许多种解释方法,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解释,而且最后谁取得了最终胜利,谁的解释就更加权威!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