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一张东京电影地图,目睹一座东亚都市如何成为现代巨兽

《电影中的东京》
都市形象论与电影史写作的碰撞
文 | 光启书局
对于中国影迷来说,日本影评人佐藤忠男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是日本电影史的权威研究者,也是积极推动亚洲电影交流的文化桥梁。截至目前著述超过三十种,包括重要的电影史作品《日本电影史》(四卷本)、《 日本电影大师》(三卷本),导演专著《大岛渚的世界》、《小津安二郎的艺术》、《只为女人拍电影——沟口健二的世界》等等。他的作品《炮身中的电影》更是研究中日电影交流史的重要作品,贾樟柯、田壮壮、侯孝贤等华语导演的作品都得到过他在国际语境中的真挚推荐。
图片
佐藤忠男生于1930年,年近百岁的他见证了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与媒介迭代,也亲历了东京战后最激烈的城市化进程。他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映画评论》《思想的科学》等杂志上发表电影评论,被著名思想家鹤见俊辅发现。后两人一起组织了“大众艺术研究会”。1973年,佐藤与自己的妻子一共创办了《映画史研究》杂志,后担任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
因为在电影领域的卓越成就,他获颁紫绶褒章,另外还获有文化选奖文部大臣赏、熏四等旭日小绶章,文化功劳者、川喜多赏等奖赏。在国际上亦享有崇高声誉,曾被授予韩国王冠文化勋章和法国艺术文化勋章等。
对于亚洲电影研究领域来说,佐藤忠男是一位绕不开的作者。在日本著名演员山田孝之颇有人气的剧集《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中,他也诙谐而儒雅地登场了。
01
电影与都市先天的互动
图片
日本桥
电影是属于现代的艺术形式,都市则是属于现代人的居住场所,两者先天地存在着深层的互动。电影记录都市,都市中的人类生活也推动着电影;电影从诞生开始就携带者现代性的基因,它的工业属性与都市的娱乐性互为表里。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出版的新书《电影中的东京》就是一部佐藤忠男将日本首都——东京这座现代巨兽置于电影中去思考的独特评论集。整本书引用了90多位导演的170多部电影,其海量阅片量支撑了扎实的评论,东京的形象随着对电影的解读一步步丰满起来,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一座现代巨兽如何形成。
全书分为7章,内容包括不同导演对东京的定义、东京的历史流变、东京不同城区的景观氛围、东京繁华中心的转移、外国电影中的东京形象、电影中的东京名胜,地方青年佐藤自己与东京和电影的热爱关系。
图片
市川昆版《日本桥》海报
图片
市川昆版《日本桥》剧照
两版《日本桥》
《日本桥》讲述明治时代花街柳巷两位艺伎争夺美男子学生的悲伤爱情故事。第一个版本拍摄于1929年,导演为沟口健二,由梅村蓉子、酒井米子、冈田时彦、夏川静枝主演。主角阵容十分豪华。万分可惜的是,这部作品的拷贝已经丢失了。另一个版本是市川昆于1956年导演的彩色片。市川导演的画面设计风格非常摩登,当时的评论指出,由于画面实在太过于时髦,所以看上去离明治风情十分遥远,因此很难说明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之前,以艺伎为题材的电影总是非常感性,并且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心怀怨恨。而这部作品截然不同,它展示了另一番景象——在东京第一,也就是日本第一的花街柳巷中,美女们一边怀抱着身为艺术家的骄傲,一边攀比人气、争奇斗艳。
摘自《电影中的东京》第二章第二节
佐藤首先将东京的历史放入电影中,从江户时代初露端倪的商人娱乐体系,到明治时代新婚恋观的形成、战前东京压抑而混杂的时代氛围、战后民主时代新旧观念的碰撞等等都在不同的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影像展现。
东京的风景就像记录了整个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标本册,武士、艺伎、书生、军人、黑市商人、平民区家庭的生活景象被电影留存在胶片中,不同的街区质感被鲜活地表达为画面。东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分化出山手与下町,分化出浅草、银座、新宿等不同的城区,针对不同的城区建筑,电影表达了不同的人物关系和故事。
02
关于人的活法的电影论
图片
《稻妻》海报
图片
《稻妻》(导演:成濑巳喜男)
但其最具特色的部分还是因为佐藤对电影与东京怀抱着炙热的情感,这种与现代都市的情感令他的写作成为“关于人的活法的电影论”(读卖文学奖评审川本三郎评语)。
出生地方城市的佐藤在二十多岁上京,成为一名“东漂”,在这座孤独的“失业都市”他也曾经感觉到迷茫与失败。在小津安二郎的早期电影中,他共情了乡村世界崩溃以及城市化进程对传统东亚家庭的冲击,这种影片内外的同构成为他对电影爱恨交织的起点。在黑泽明充满热闹气息的战后黑市电影中,他又感受到大都市非凡的活力,其中饱含沉郁而已经被抛弃的地方城市永远无法拥有的想象力。在成濑巳喜男的小人物电影中,他也共情都市家庭伦理的变化,感受到底层女性的苦痛与坚韧。一步步通过自己对电影的热忱在东京挣得生存空间的佐藤在观看东京主题的电影时总能更真切地明白人物地内心纠葛。
图片
《赤线地带》剧照(导演:沟口健二)
就如他所写的那样“东京就像一个傲慢的、冷淡的、被人单恋着的对象。因为是单恋,所以人们常常会像一颗微尘般被无情拂去。”“东京不仅仅是单纯的故事背景,而是已经获得了主人公的地位。城市自身几乎被赋予了人格一般的东西,拥有出色的个性与生命力。电影也代表、浓缩并精炼了我们平时对城市所保持的感情。”
为了看电影而来到东京的佐藤,也在电影中重新认识了东京。他对于大都市的爱与对电影中纷繁世界的共情就像每一个此时此刻在现代化大都市中拼搏的普通人一样真切,生活的方式、娱乐的方式、被记录的方式,佐藤的东京论是关于“人的活法的电影论”。
这部写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都市形象论也意外地与当下的中国读者格外合适。
图片
内容简介
本书为日本权威电影评论家、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佐藤忠男从电影出发撰写的东京都市形象论,展现了东京历史在电影中的流变,以及名导们对都市的表达方式。
东京在日本一直是开放、多元的代名词,也是其现代性的完美结晶,作者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展现了这种开放和多元。其一,东京从江户变成东京的过程中在内部分化出完全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山手线环线的出现促成了城中心的精英文化,传统住宅区形成的贫民区文化,郊区集合住宅形成的“团地”文化。其二,通过不同年代的电影所展现的东京形象,揭示了每个阶段出现在这里的文化浪潮,比如20世纪60年代因为经济的增速在新宿出现了酒吧街,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青年亚文化浪潮等。本书并非僵硬的电影评论,作者作为一个地方少年来到东京,邂逅电影的心路历程充满细腻的情感。东京和电影,是他事业和人生的两面。东京和电影,也承载着经历了战前战后的一代人亲历一个城市成长为现代都市的情愫。
作者简介
佐藤忠男,电影评论家,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1930年生于新潟县,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杂志《映画评论》《思想的科学》上发表电影评论,与鹤见俊辅等人一起创办大众艺术研究会。1973年创办《映画史研究》。电影相关的专著多达三十余部,代表作包括《日本电影史》(四卷本)、《 日本电影大师》(三卷本)、《大岛渚的世界》、《小津安二郎的艺术》等。1996年,因贡献卓著,获颁紫绶褒章,另外还获有文化选奖文部大臣赏、熏四等旭日小绶章,文化功劳者、川喜多赏等奖赏。在国际上亦享有崇高声誉,曾被授予韩国王冠文化勋章和法国艺术文化勋章等。
译者简介
沈念,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学士,日本大学艺术学研究科硕士,京都大学电影学博士,研究课题为电影中的戏剧与文学改编。同时是研究者、影评人、策展人、编剧。现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
图片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点击
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