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灯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听竹山,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灯  火
作者 徐炜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城里各种各样的灯火就亮了起来。汪曾祺在《冬天》里写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灯火之所以可亲,是因为烛下有你我要守候等待的人。灯火的意义远不只是这一缕家庭的温馨,它还是“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繁华奢靡之景,亦或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刻苦之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火。
图片
小时候,我很害怕走夜路。眼前是晦暗深邃的虚空,鼻中是凝滞苦涩的气息,耳际是细弱可疑的回声。天上无星无月,有时吹来一阵凉风,黑暗在面前悄然分开,又在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而唯一给予我希望的,就是前方那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灯火。虽然仅仅是一点萤火一般微弱的亮光,但它能给人带来温暖,驱散黑暗和恐惧,指引着我一步步向前走去。
图片
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讲故事给我听。其中那些关于灯火的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用的还是煤油灯。一根用线捻成的灯草或细绳浸在煤油里,一粒如豆大的火光便温暖了整个屋子。昏黄的灯光下,母亲们带着顶针或缝衣或做鞋。一针针、一线线,把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温暖全部纳进鞋底和夹袄里,织出一家老小所有的吃喝用度。这一豆小小的灯光,是那一辈人生命中孱弱而又永远的温暖。
图片
灯火似乎自古以来就深受读书人的喜爱。“囊萤映雪”故事讲到古人捉了满满一瓶萤火虫,用这光照着读书。几百只萤火虫挤在一起,光芒也不会太明亮,更多的还是靠着古人的专注才能读得下去书。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教室里已经普遍装上日光灯了。这明亮稳定的白光相比起原来煤油灯的黄光,确实更使人专注于读书。凭借着这明亮的灯火,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走出了山村,拥抱了梦想,一窗窗挑灯夜读的灯火里都包裹着一个个值得称道的故事。
图片
古人写“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多么鲜活生动,叫人怎能不羡慕这种诗意的夜读呢?如今,别说是煤油灯,就连白炽灯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灯,恐怕是没办法吹灭了。“读书灯”灭了,但是百姓心中的灯却亮了起来。近几年,县里实施了大规模的亮化工程。公园里树枝上一条条线灯如碎银点点,桥栏上一串串彩灯绵延数里,随着灯光的闪烁,如梦如幻,朦胧而神秘。望不到尽头的街灯如天上的星辰,临街建筑的霓虹灯更是流光溢彩,甚至还有远程探照灯在天空扫射。灯的嬗变历程,折射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家乡父老乡亲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也是一盏灯,这灯火照亮了城乡的千家万户,它在夜里亮着,更在心里亮着。
图片
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再崎岖难行,那片光明也会孜孜引路,如愿而归。《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的赵不尤常涌起忧世之叹,作了首《醉东风》:“东风席卷,一夜凋残遍。万里江山春色黯,可叹无人照看。年年岁岁追欢,朝朝暮暮谁闲?梦里烟花过客,醒来谁理残篇?”他转而自诫道:何必做此悲声?太平何须壮士勇,岁寒才见松柏心,他又想了想,将最末一句改为:“以我心灯一盏,照他长夜寒天。”“梦里烟花过客,醒来谁理残篇?”抒的是心中郁结之情。改为“以我心灯一盏,照它长夜寒天”后,意境顿整,心中的灯火让赵不尤脱离了情绪的支配,重新振作了精神,这正是“愈战愈败”到“愈败愈战”的区别。
图片
灯火并不仅仅只是都市那些闪烁的霓虹,有些灯火一直亮在自己内心最安静的角落。黑夜里的灯火驱散了黑暗和恐惧,读书时的灯火照亮了未来和理想,新时代品种繁多的各式灯火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心中的灯火燃尽胸中郁结之情,催人越战越勇。擎起属于你的灯火,它让你在一片茫然中绝不迷失自我,在泥泞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的征程上永远不会退缩。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人民广播电台调频(FM)99.1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图片
徐炜,出生于199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就职于柳林乡政府。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记录生活。
朗读者:
图片
杜登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以内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也可添加QQ:441409997,在线投稿。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编辑:静 静 劲 草
来源: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快转告亲友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