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路上,无人机上场,用处这么大!

病人突发状况需要去医院急救,往往得靠120。如果此时能有一位从天而降的“医生”施以援手,将会为病人抢回更多宝贵的急救时间。
1月6日上午,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与深圳本土无人机企业合作,针对突发心脏骤停场景开展了一场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模拟试验。那么,无人机是如何进行应急智慧救援的?国内外曾有过哪些尝试?这样的模式能普遍用于实战吗?深圳卫视《晚间报道》邀请相关专家在线解读。
“极速救援”上演!
叮铃铃......“华南医院急诊科吗?在平湖街道篮球场有人倒地昏迷,需要紧急救援。”
图片
在了解患者情况和事发地点后,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广场上一架携带有智慧眼镜和AED等急救设备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救护车也同时出发。
图片
短短几分钟后,无人机便先抵达了患者身边。施救路人迅速取下装有智慧眼镜、AED以及药品的急救包,佩戴上连接了5G网络的智慧眼镜,通过与在华南医院急救指挥中心的急诊科医生进行实时可视化通讯,在医生的远程指引下,成功对患者实施了心肺复苏,并操作AED进行抢救。随后到来的救护车,将昏迷的患者运送到医院进行下一步救治。
在这个过程中,智慧眼镜是一项秘密武器。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晓明介绍,连接了5G网络的智慧眼镜就像是一个桥梁,将急救现场与急救中心和医生搭建起联系,感知抢救现场的情况,让医生进行实时指导语音通话。
图片
这是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在探索新型无人机急救方案与航陆一体化综合急救模式下,与深圳本土无人机企业合作,针对突发心脏骤停场景开展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试验。
时间就是生命
无人机架起了急救的绿色通道
图片
张晓明说,时间就是生命,我国每年发生心跳骤停患者达54.4万人,平均每分钟就会发生1例心源性的心跳骤停。像此次试验中运用的无人机,便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就相当于临床的一线医生前移到了现场,相当于急诊科前移到了120救护车上,这样就可以直接绕过急诊科到达手术室进行导管介入,为病人抢回宝贵的时间。
图片
据了解,此次试验所使用的无人机最大载重可达16公斤,除了携带AED设备和智慧眼镜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急救场景,携带救治创伤、孕产、中毒、哮喘等疾病的小型医疗设备和药品
图片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助理院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黄慈波表示,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是打造5G+智慧标杆医院及纯机器人医院背景下的一次新的尝试。如今,医院已经引进了包括关节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应急机器人、输液机器人、穿刺机器人等。今后,当无人机把病人从现场成功救护回来之后,机器人就会对病人进行抢救、监护,如果是一个腹部的外伤,或者是泌尿的外伤或者胸腔外伤,机器人已经到位,就能够在手术室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图片
(无人机拍摄画面)
期望无人机智慧急救模式
能早日补充到急救体系中
图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急诊质控中心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总干事、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急诊科教授周荣斌认为,这次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模拟试验,让急救医生在未到达现场的时候就可以对患者情况进行判断,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指导,对患者进行及时救治,把握住最佳黄金救援期,有效地提升了抢救的成功性。这是非常创新也很有意义的一次尝试,期待在不断地科研探索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无人机智慧急救模式能早日补充到目前的急救体系中,造福患者。
无人机+AI智能技术研发国际同步
已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工具
如今,高效灵活的无人机在医疗应急方面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和尝试。
2016年,日本开始试验利用无人机向心脏病等患者投送药品和急救设备,该系统对拨打急救电话的智能手机进行定位,利用小型无人机第一时间投送药品或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
2018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自主式救护无人机,最终目标是建造紧急空中运输车。
2020年,南澳大利亚大学参与开发了“流行病无人机”平台,其使用特殊传感器和视觉技术查找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图片
国内方面,无人机结合AI智能的技术研发也与国际同步。2018年4月,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卫生院举行的国内首次无人机医疗急救运送试飞成功。
在武汉,新冠疫情发生后,无人机被应用于各地的防疫工作,加快了基本医疗用品和样本的运送,降低了接触感染的风险。
2021年6月16日,深圳罗湖医院集团启用无人机“空中快递”核酸检测样本,开启了深圳利用无人机助力检测样本冷链物流的新应用。
去年6月18日,深圳南山区一台装配着药品箱的无人机跨越南青路,向封闭小区配送药品。当天,无人机共投送20架次药品,每次投放的药箱重量将近3公斤。
去年12月20日,西安交大二附院一患者因白细胞降低,院方紧急启用了5G无人机为患者配送药品,整个过程仅用了6分钟,有效保障了患者的救治。
图片
不止如此,由于无人机生存能力强、无人员伤亡风险、机动性能好,在线路巡检、清障、救援救灾、安保、物流、应急通信和消防灭火等其他民用领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无人机救援尚需解决不少问题
要将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在生活中广泛推行,张晓明表示,首先要解决网络覆盖问题;第二市民群众还需要增加急救知识和技能;第三,让人们敢于施救,责任方面需要法律法规进行明确。
黄慈波表示,首先要申请无人机专用场地;第二,要申请航线;第三,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和载重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黄慈波补充道,要和更多机器人、无人机工厂合作,技术也要不断提升,从而能够达到人机合一和抢救的最好模式。此外,医院要进行全面智慧化建设,从门诊、急诊到所有的监护屏、视频科室抢救以及康复等等实现智能一体化。同时,要和社区以及下辖的二级医院合作,作为无人机救援的实施点。
晚间观察
华南医院这次的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虽然只是一个模拟试验,但已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也许不久就会发生的未来。它是医者“救死扶伤”的精准延伸,是患者“生命危难”时渴望及时得到的专业救援。虽然相关领域还面临着不少难关要闯,但在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深圳,“仁心仁术”将插上科技赋能的翅膀,它的前路一定会更智慧、更快速、更稳定、更安全。
主笔 / 殷梦
记者 / 黄燎 王延林 刘美佳
责编 / 吕毓斌 周占武
编辑 / 李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