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云州区:构筑防止返贫致贫的“铜墙铁壁”

编者按: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首站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时强调:“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一年多来,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省市两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云州区更是举全区之力,主动作为,统筹谋划,精准施策,破题先试,通过建立干部联户长制度、建设智慧数字平台、聚焦帮扶举措、创新防贫保险、健全整改长效机制五大措施,在积极探索防返贫保障体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冬的云州大地,广袤的田野上蕴含着生机无限;万亩黄花基地边上的扶贫车间,务工农民进进出出,到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搬迁新村内的技能培训,在做好疫情防护的条件下,有序进行;各大电商平台、本地网红带热的农村物流,将云州区的“大同黄花”“有机旱作农产品”远销到四面八方;无论进入哪个村庄,看到的都是整洁的街道和修缮一新的民房,不少农户还用上了电暖气。面对一系列的变化,群众无不为脱贫后过上的好日子而感到满足与幸福。
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而不让一户脱贫群众返贫、不让一户普通群众致贫是云州区的目标。
今年以来,云州区委区政府在省、市乡村振兴局的精心指导下,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积极探索建立防返贫机制,健全完善了一个方案——《云州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建立了两项制度——联户长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了一个平台——云州区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管理系统,创新了一个救助基金——云州防贫宝,织密“监测网”,筑牢“防火墙”,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努力构建起防止返贫致贫的“铜墙铁壁”。
察民情知户情,干部入户常态化
◎通过建立联户制度,提高了监测识别的“精准度”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民有所事,我有所知。”云州区将每户农民的户情作为研判范畴,将防返贫监测范围覆盖全区所有农户,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这期间,该区建立干部联户制度,采取农户适时申报、干部一月一排查、部门一季一比对、信访舆情适时核实+联户长摸排系统跟踪半年采集的“4+1”方式预警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坪镇唐家堡村近些年靠种植黄花率先实现了脱贫,村民的生活日渐富足,但仍有15户群众由于自身多种原因,生活不是十分宽裕。对于这15户村民来说,他们各家的情况不但包联的村、镇干部基本了解,就连联户长、云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郭普跃也十分清楚。“郭区长经常来家,问寒问暖,和我们都是老朋友了。给我们村没少办事情!”村民王守福说,“现在赶上了新时代,有党的好政策,咱农民有啥烦心事政府都替你考虑了。”
记者注意到,在该区的返贫预警风险中,已经形成了自下而上“农户申报、干部排查”和自上而下“部门比对、信访舆情筛查”的综合研判机制。特别是建立联户长结对摸排采集户情信息的制度,上至区委书记,下至村级干部,全区精心选拔了1089名联户长,包联全区4.3万农户,由联户长对所包联农户入户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动态监测跟踪,帮扶政策落地。该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尚谦告诉记者,按照区委规定,联户长不但有目标任务,而且有管理制度,有考核办法。
自规定出台后,区委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效调动了联户长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也提高了监测识别的精准度,真正做到了及早发现不漏一户的目的。
数据领跑,民情直达实现自动化
◎通过建设智慧平台,提高了预警干预的“加速度”
在脱贫攻坚战中,统计脱贫人数的增量成为基层干部喜闻乐见,能够快速上报的一种积极状态。而在脱贫以后,统计返贫人数却或多或少在基层干部中有思想压力。为克服基层干部报喜不报忧的“假政绩”思维,云州区强化科技赋能,响应中央关于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的要求,畅通部门联动,补存人为不能和减少人为干预,坚持用大数据服务精准预警,开发了电脑和手机APP兼用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信息系统”。
如今,在该区的各个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通过手机下载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信息系统,在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到自己辖区内监测户的具体情况。吉家庄乡党委书记翟云在工作之余每每都会打开手机APP看看全乡的预警状态。“目前平台显示的更多的是帮扶信息。帮扶做到位了,预警自然就少了。”翟云说,通过这一平台,干部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翔实的数据,及时研判接近预警监测户的动态,及早走访、及时帮扶。
打开云州区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信息系统,人均纯收入、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劳动力、因灾、因意外等6大类14项监测指标一目了然。尚谦告诉记者,这是乡村振兴局与医保、民政等14个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的数据共享和对接后自动生成的。“系统对所有农户信息进行分析,自动触发生成红、黄、蓝三级预警。”尚谦说,系统把突发基本生活严重困难、“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不达标或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农户,列为红色预警重点监测对象;把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6000元的农户,列为黄色预警监测对象;把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8000元的农户,列为蓝色预警观测对象。
帮扶九连环,基层措施多元化
◎通过聚焦帮扶措施,提高服务对象的“保障度”
不让数据冷冰冰,要让数据有温度!预警监测的目的是为及早实现精准帮扶,清除返贫风险,稳定脱贫目标。截至目前,云州区乡村振兴局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进行了2次信息共享和比对,系统触发了36次预警,预警干预的直接效果就是帮扶速度的提升。
按照一户一策、分类帮扶的原则,根据防返贫监测对象的不同风险点,该区统筹整合各职能部门现行帮扶政策措施,确立了以健康帮扶、教育帮扶、安居帮扶、就业帮扶、产业帮扶、兜底帮扶、金融帮扶、志智帮扶、社会帮扶为主的九策帮扶。系统将预警的红色和黄色监测对象名单自动推送至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乡村两级,成员单位根据致贫返贫风险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乡村两级具体落实帮扶责任,全程监督。
今年36岁的李文治是党留庄乡兴胜村村民,因为意外事故失去劳动能力,只能靠父母种地和养羊支撑现在的生活。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申请将其纳入了重点监测户,从多方面对李文治进行支持。“政府对我正在上学的孩子发放教育补助,我也在乡民政办申请了大病救助,在养伤期间还可以通过防贫保进行理赔,对于自付的部分按比例救助,极大地减轻了我这个家庭的困难,防止我因伤残致贫。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
对蓝色预警对象,系统会将名单自动推送到乡、村进行重点关注和及早帮扶。当帮扶结束后,村级管理员会对帮扶效果评议公示,并逐级提交风险消除说明。杜庄乡千千村柴美兰老人原来居住的房子是老旧的土坯房,虽是安全住房,但整洁度不高、感官较差,也使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修缮房屋自然会增加老人的经济负担。而像她这样的情况,全村有将近20多户。联户干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上报乡党委,区级平台也对这20户村民进行了信息比对。最终,杜庄乡结合千千村实际,按照“自建为主,第三方施工为辅”的原则,采取一户一方案、一户一标准的方式推进整治工作,并扩大帮扶范围使全村61户村民的房屋品质得到提升。
走进柴美兰老人的院子,满眼黄澄澄的玉米垛子,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崭新的铝合金窗户玻璃锃亮,一切都显得十分的惬意。柴美兰老人说,自己没花多少钱就修缮了老房子,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而作为帮联干部,杜庄乡副乡长辛明磊则认为,通过分类帮扶体系和风险预警纳入及排除,切实起到了精准施策强化帮扶的效果,也增强了监测保障的力度。
建立基金,防返贫适度市场化
◎通过创新防贫保险,提高兜底救助的“准确度”
“云州防贫宝”是云州区防止返贫致贫工作的又一创新。全区整合优化了“十三五”期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的意外险、返贫险两个险种,以脱贫户和防返贫监测户为主,并将全区农业人口全部纳入投保范围,救助对象不事前确定,不事先识别。
周士庄镇散岔村的王守义是今年才评定的监测户,还不到55岁的王守义今年4月被确诊为腹主动脉瘤,治病总共花费29.4万元。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靠党的好政策,基本合作医疗在医院就报销了20万元,出院后医保局大病救助0.8万元,乡村振兴局的防贫宝给保险理赔了1.96万元,包括在医院的吃饭等花费,个人只负担了9万元。”王守义动情地说,他被列入监测户,如今政府又给办了低保,刚做完手术时体重只有55公斤,半年来身体恢复得好,体重恢重到65公斤。
据了解,云州防贫宝的资金是在政府投入与过去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财政、企业和社会三方筹集,自运行以来已筹集资金206万元,采用基金模式管理,通过购买保险公司服务直接理赔监测户。对于当年结余资金,会自动留存到下一年使用,而当年发生缺口的资金则由财政和保险公司各承担一半。
在监测户中,“云州防贫宝”对因大病住院的,提前介入干预帮扶进行“事前”救助2000元,“事中”按比例最高救助3万元,“事后”因病身故,救助2000元。对考入二本C类大学的定额救助3000元,对因灾和因突发意外事件的采取定损关怀救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区所有农户年终测算收入低于监测线6000元以下,由防贫宝基金补齐。截至目前,共救助500多户,发放救助资金150余万元。尚谦说,这一举措为发挥救助基金在助力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方面的保障作用,提供了长久可持续的方式和渠道,筑起了最后一道“防火墙”。
点线面结合,帮扶模式规范化
◎通过健全长效机制,提高巩固拓展的“稳固度”
结合基层干部日常走访排查,联户长定期摸排,问题排查整改提升专项行动等措施,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该区结合各乡村工作实际,通过点上(村集体)发现短板弱项和面上(全区)的共性问题,采取小切口建规立制的原则,通过先试验,再规范,后推广的办法,围绕防返贫机制这一主线,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建立了多领域帮扶、可复制推广的长效保障机制。
针对农村老龄化严重等共性问题,西坪镇瓜园新村对无生活自理且无人照料的“两无”人员采取集中关爱服务示范,建立了集中供养关爱服务中心。而峰峪乡小王村则对分散居家的高龄、特困、失能、残疾等为主的农村留守老人,建立了关爱服务站,并整合村内各种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村民丁耀玉是服务站中聘请的工作人员,每天早晨她都会去孤寡老人的家中收集他们需要换洗的衣物,不定时与村内义工去老年人的家中帮他们打扫卫生,收拾院子。“看老人孤苦伶仃很心疼,帮他们做点小事,减轻一点生活压力。”丁耀玉说,“每次去老人们的家里,都是说不完的感谢,但是看见老人们笑了,我们也觉得很值得。”据了解,目前全区利用村集体的闲置场所进行改造,已推广建设了五个集中供养关爱服务中心。
针对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问题,吉家庄乡南栋庄村第一家引进第三方公司,推进智能化水表管理和计量收费改革示范。村党支部书记曹进宝说,以前一到夏天,住在低处的村民为浇自家的菜地水龙头不关,而住在高处的村民又吃不上水,经常需要村干部解决水事纠纷。安好智能水表以后老百姓用多少水交多少水费,也减少了群众的矛盾。
与此同时,针对其他共性问题,该区分别制定了“整治不安全住房和容貌较差房屋的暂行办法”“防止易地扶贫搬迁农民‘两头跑’的五项措施”“关于整治农村废弃房屋、残垣断壁拆除的意见”等13个办法意见和通知。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建章立制规范,常态化保障机制日趋完善,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记者柴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