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唱片持续回潮,薄薄的碟片缘何让人们念念不忘?

当唱针划过一圈圈密纹,旋律倾流,时光静谧,在音乐的种种聆听方式里,黑胶唱片承载着独有的仪式感,以及一份相当复古的格调。
令人惊奇的是,在越发讲求方便快捷、打开手机就能听歌的当代社会,黑胶唱片并没有成为时代的尘埃。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曾在2021年发布《全球音乐报告》,2020年,全球实体唱片收入总计42亿美元,同比下跌4.7%,其中,CD收入下降了11.9%。比CD问世更早的黑胶唱片销售额却增长了23.5%,中国内地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359.3%。
人们为什么还在听黑胶?一张薄薄的唱片到底有哪些难以割舍的魅力?
图片
黑胶见证着许多难忘的故事
岁末年初,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又找出了自己购买的第一张黑胶唱片。1998年12月底,还是学生的方岽清买下了DG公司出品的《White Christmas》,它由指挥大师阿瑟·费德勒执棒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在1970年和1976年录音。
23年过去,这张黑胶唱片依然在方岽清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一角,也总能牵动起远去的记忆。那是方岽清在北京求学的青春年岁,每到周末,他都会和同学到新街口和中关村打卡。“超音波音响花园”橱窗中展示着价格高达6位数的喇叭和一系列琳琅满目的听音器材,“真的让人流连忘返”。
1996年,方岽清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光碟随身听。“那是一台金属银灰色的、带线控功能的索尼CD机。”方岽清印象深刻,2100元的售价是他一学期的生活费。他的第一张CD唱片购买于新街口的“魏师傅”唱片店,由EMI公司出品,曲目是乔治·塞尔执棒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马勒《少年魔号角》。自此,方岽清开始了唱片收藏之路。
图片
方岽清私人近期收入的古典音乐黑胶
黑胶唱片几乎“统治”了整个二十世纪,在方岽清看来,它见证着“古典音乐演奏家的巅峰时代和录音的黄金时代”,也是众多大师在世录音时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传承着人类音乐财富的黑胶唱片,不仅是乐迷个人层面的精神宝藏,很多唱片更为时代留下了印记。
收藏家汪世林曾向国家大剧院捐赠了400余张黑胶唱片,其中,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发行于1958年9月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第一张33转密纹唱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演出,时乐濛担任指挥,在收藏领域十分稀缺;还有一张珍贵唱片是1932年由中国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共同录制的《四五花洞》。《五花洞》是中国传统京剧作品,由四大名旦演唱的版本被称为《四五花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大名旦经常同台演戏,但录制唱片仅有一次,因此《四五花洞》唱片也被称为唱片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汪世林介绍。
图片
作曲家方岽清收入的第一张黑胶唱片《White Christmas》
黑胶到底好在哪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CD问世并逐渐兴盛,黑胶唱片一度暗淡。但稀缺性和上佳的音质效果,依然让它拥有一批相当忠实的拥趸。近十年来,黑胶唱片再度回热,除了一向追求艺术水准的古典音乐,在流行音乐领域,许多歌手也纷纷为专辑推出黑胶版本,泰勒·斯威夫特、拉娜·德雷、爱莉安娜·格兰德等欧美当红歌手发行的黑胶唱片都有不错的销量。2020年,周杰伦在出道20周年之际推出了黑胶收藏套装,上线发售后迅速售罄,二手市场的价格也相当可观。
“对歌手或唱片公司来说,平均卖出一张黑胶唱片所产生的播放收益,相当于把这张专辑在流媒体上播出2万到3万次。”乐评人三石一声说,“黑胶唱片的发行量越大,回收专辑制作成本的速度也会越快。”如今,许多歌手都在歌曲制作上花了大力气,他们也希望把最佳的作品品质呈现给歌迷。三石一声记得,五月天曾玩笑地提到,如果用比较压缩的音质或格式收听他们的作品,五月天可能就变成“四月天”,因为鼓声等重低音部分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相比起来,“黑胶唱片的层次感更分明”。三石一声曾用流媒体和CD听过苏打绿的歌曲,购入黑胶版本后,他能感受到“鼓点更明显了,组合中每个人的分工都能被听到”。
图片
“黑胶与CD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播放方式,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曲目、同一版本的演绎录音,播放介质的不同也会让声音的呈现状态截然不同。”作为中国音乐音响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方岽清从专业角度剖析了原因。黑胶唱片是模拟录音巅峰时代的产物,模拟录音以磁记录或机械刻度的方式储存并回放模拟的声波,能极大限度地模拟所有声音的波形,因此还原度高,真实性好。
而CD诞生于数字时代,“声音以二进制编码被储存在光盘或者数字录音带中。录制数字音频时,一个参考时钟信号会和音频信息一起被送进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为01的数字信号并记录下来,从而呈现出物理性01断续的排列方式。回放音乐时,这些数字信号又被送进数字/模拟转换器,还原为模拟波形信号。这种捕捉声音的信号,在情感表达的线性延续上处于弱势,而音乐最需要的恰恰是情感的表达。虽然CD已经具有很强的兼容性、稳定性和便捷性,但从专业的态度看,毕竟还是隶属于压缩格式。”
尽管黑胶唱片曾因为成本高、不易运输和保存等缺点被CD和流媒体“打压”,但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审美习惯的演进,这些“缺点”反而构建起了一种独特而有格调的仪式感: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选片、洗碟、烘干、晾晒、上机、压镇、选择唱头、调整针压……音乐还未播放,一套细致的流程已经将氛围烘托到极致。黑胶唱片不能切歌,必须不间断地听完一面,对听者的耐心和专注程度又提出了要求。“这种从源头开始的情感投入,让音乐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浅层的反馈。”方岽清说。
图片
别让黑胶变为秀优越的借口
哪些人愿意为黑胶唱片的情怀和音质买单?从对周围朋友的了解来看,三石一声认为,它的受众应该是具备一定经济和审美基础的人群。目前,市面上一张黑胶唱片的价格大致为150元到200元,一些抢手的版本单张价格可以超过1万元,头版未经上机的稀有品甚至能达到单张10万元的“天价”,而配置基础或性价比较高的黑胶唱片机,售价也多为几千元不等。
“搭建一个黑胶聆听系统,需要不低的门槛。”方岽清说。即便作为专业的音乐从业者,他购入黑胶唱片时依然有考虑和选择,“通常来讲,收藏唱片,我会先寻觅数字音频文件,尽量先能听到无损格式或未经压缩的WAV.文件,然后再买入CD唱片,确定特别喜欢这张的演绎和录音,再慢慢寻觅,收入黑胶版本。”
也有人看中了黑胶唱片的另一种“收藏”价值。他们也许并非对音乐本身那么痴迷,家中也不一定购入了唱片机,但黑胶唱片的包装以及各类彩胶唱片很适合变成颇具情调的装饰品,很多家居品牌也相应推出了漂亮的收藏相框,能妥帖地展示碟盘、封套和歌词本。简而言之,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黑胶唱片回潮,是现代人对高进阶感官体验的终极追求,以及一种深层的崇尚美的生活方式。”方岽清说。
图片
不过,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者、乐评人王纪宴提醒,黑胶唱片的收藏和聆听“需要一种‘去发烧’的心态”。从音质效果来看,经过多年发展,CD的声音“已经非常干净和圆润了”。诚然,早期CD的制作技术不够成熟。卡拉扬大师曾录制过一套名曲集锦,王纪宴同时拥有CD和黑胶版本,播放《威廉·退尔》序曲时,CD版本中,有一小段长号的声音“显得特别扁平,没有共鸣感,也没有质感”,远远逊色于黑胶版本,但类似的现象,尤其在当下已不多见。
王纪宴不赞同某些黑胶唱片追捧者的优越感,“他们不是在听声音,而是要追逐一种时尚,以此显得高级,或者把收藏量作为炫耀,去攻击那些听CD或者MP3的人,这是让人很不舒服的现象。”数字音乐是历史前进的必然,它高度便捷,也比黑胶唱片和CD更加环保,就像无纸化办公一样是大势所趋,“有些一味标榜黑胶的人无视历史的发展和环保的需要,坚持黑胶要回潮,我个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王纪宴记得,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提过,有一次在东京的唱片店里,他看着一架一架的唱片,突然间感到一种厌恶。“他是指挥家,录制的唱片非常多,但他觉得唱片一旦堆在一起被发烧友膜拜,就不再是他想要追求的东西了。”对更优音质的向往无可厚非,但欣赏音乐,并不应该被载体束缚,“如果期待对音乐有更深入、更自然的接触,更需要的是一颗平常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