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专题研究:从供给侧看中国钢铁的发展和未来

(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唐笑、岳恒宇)
一、中国钢铁产能是如何垒起来的?
通过研究发现,2011 年以前我国钢铁处在一个需求循环周期中。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释放了巨大的需求,钢铁开启了产能扩张周期,加之人口结构偏年轻化,使得钢铁处在“需求旺盛——钢企利润上升——钢企扩产——供过于求、 利润放缓——需求上升”的循环中。但在 2011 年人口拐点以后,社会总需求开始不济,导致上述周期和循环被打破, 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导致 2012-2015 年钢铁行业利润大幅下行,之后供给侧改革开启行业去产能,利润逐渐恢复。
1、2011 年前:多因素拉动钢铁需求,行业迎来扩产周期
经历 70 余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由 2000 年的 15.1%跃升至 2020 年的 56.7%。中国钢铁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有很大的关系。从人口结构看,2010 年以前,中国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为钢铁等工业崛起创造了良好的人口条件,城市化快速发展刺激需求,钢铁行业 迎来产能扩张周期。我们将钢铁行业的扩产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49-1977 年)、起飞阶段(1978-2001 年)和腾飞阶段(2002-2010 年)。
图片
1)起步阶段(1949-1977):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开始了战后重建,建筑业、工业等需求逐渐升温。 当时我国城市化率较低,钢铁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重视发展重工业,为紧跟汽车、机械制造、国防工业等需求 的步伐,国家把钢铁作为重点行业发展,鼓励钢铁生产,并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该阶 段粗钢产量由 1952 年的 134.9 万吨升至 1977 年的 2374 万吨,复合增速约12.2%。
2)起飞阶段(1978-2001):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尤其在 1994 年进行了分税 制改革和汇率改革,压抑的需求逐步释放。一方面,分税制改革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强化了中央对税收的 控制,给予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激励,同时 98 年取消福利分房,为房地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另一方面,94 年汇率改革取消了外汇官价,人民币经历了一次大幅贬值,我国的出口竞争力显著提升,汽车、机械、电器等出口增长带 动了钢铁需求上升。该阶段粗钢产量由 1978 年的 3178 万吨升至 2001 年的 15163 万吨,复合增速约7%。
图片
3)腾飞阶段(2002-2010):在取消福利分房和加入 WTO 后,中国钢铁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房地产的崛起拉开了钢铁需求快速增长的帷幕。随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类基建项目纷纷上马,钢材市场需求火热。尽管 2008 年 受金融危机冲击,需求出现放缓,但随后的 4 万亿基建刺激计划促使需求反弹。该阶段粗钢产量由 2002 年的 18225 万吨攀升至 2010 年的 63874 万吨,复合增速约17.0%。
钢材市场的巨大需求推动了钢铁产能的扩张,2002 年钢铁产能利用率高达 92.4%,而 2003 年国务院 18 号文件提出 将房地产列为“支柱产业”,刺激了钢铁产能加快扩张。2003-2005 年累计新增炼钢产能多达 1.31 亿吨,其中 2004 年达到顶峰的 5282.9 万吨,之后每年新增产能稳定在 2400 万吨左右。2002-2009 年,除 2008年产能利用率低于 80%以外,其余年份的产能利用率均保持80%以上。
上述我们提出了钢铁的需求循环路径,从钢企利润角度来看,该周期每 3-4 年经历一次。行业利润高企,企业扩产意愿加强。但由于人口结构偏年轻化,市场需求依旧旺盛,该周期形成闭环。直到 2011 年需求拐点来临,循 环被打破。
图片
2、2011 年后:人口拐点使需求放缓,产能过剩致利润下行
人口结构决定了社会总需求,是影响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11 年人口抚养比出现拐点,国内需求增速开始放 缓,之后的 10年时间抚养比持续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同时受人民币汇率升值、资产价格上升等影响,我国钢 铁等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在下降。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内外需均出现放缓,而此时钢铁产能仍处于高位,产能过 剩的问题便开始显现。
从 2011 年下半年开始,钢铁产能利用率快速下降,从2011 年的 81%下降至 2015 年的 67%,产能过剩的问题愈演 愈烈。而钢材价格也进入了下行通道,综合普钢价格指数从 2011 年 6 月的 173.8 下降至 2015 年 12 月的 69.67,四 年左右的时间从高点跌幅超过 60%。
随着钢价的断崖式下降,钢铁企业利润大幅收缩。2012 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利润仅有 16 亿元(前三季度亏损超过 55 亿元),较 2011 年同比减少了 98.17%。2015 年钢铁行业更是出现全面亏损,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利润为-645 亿 元,亏损企业超 2200 家,钢铁行业遇到了“越产越亏”的难题。
图片
二、产能过剩驱动供给侧改革,“双碳”政策加速产业优化
1、“十三五”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行业利润明显改善
在供给侧改革提出前,国家就对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工作进行过部署。2013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 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四个一批”化解产能过剩的思路,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压缩钢铁产能总量 8000 万吨以上,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雏形。从实际效果来看,“十二五”期间共 淘汰炼铁产能 9089 万吨、炼钢产能 9486 万吨,超额完成目标。期间淘汰的主要是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如生 产地条钢、普碳钢的工频和中频感应炉、规模较小的高炉、转炉、电炉等。但这一时期未对新上项目严格限制,导致 粗钢产能由 2011 年的 8.63 亿吨继续升至 2015 年的 12 亿吨,产能利用率由 72%下降至 67%,产能出现“边减边增” 的问题。
为进一步深化解决落后或过剩产能问题1,2015 年 4 月工信部提出,钢铁项目建设须实施等量或减量产能置换;同年 11 月中央首次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 意见》,拉开了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序幕。《意见》提出从 2016 年开始,用 5 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 1 亿-1.5 亿吨, 同时严禁新增产能,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国际产能合作等途径,退出部分钢铁 产能。
图片
此外,2017 年钢铁去产能实施方案中,特别要求“地条钢”产能彻底退出。地条钢是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 等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产品直径、抗拉强度等均难以符合国家 标准,大部分产品存在脆断的情况,质量存在严重隐患。且地条钢生产耗电量大,对环境极为不友好;产量大,严重 影响钢材市场价格。因此,取缔地条钢势在必行。到 2017 年 10 月我国共取缔、关停“地条钢”生产企业 600 多家, 1.4 亿吨“地条钢”产能全部出清,大量废钢流向正规企业。
总体来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落实,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状况逐渐缓解,落后产能逐步出清,供给结构逐渐优化。去产 能方面,到 2018 年底,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确定的钢铁去产能 1.5 亿吨的上限指标,该阶段主要去的是地条钢产 能;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亏损企业减少到了 1100 家,和 2012 年初相比减少了 60.29%,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利润也提 升至 2863 亿元,达到了近十年来的高点。(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片
2、产能置换政策趋严,置换比例不断提升
(1)产能置换推动粗钢产能进入存量时代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钢铁行业由强调淘汰落后产能过渡至严禁新增冶炼产能,钢铁产能置换让我国粗钢产 能正式进入存量置换时代。早在 2013 年产能置换就已提出,但实际执行从 2017 年才开始严格起来,通过几年政策 的迭代,标准越发严格。2013 年 10 月国务院文件首次正式提出钢铁行业产能置换,但未涉及量化指标。2015 年 3 月,工信部发布,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置换比例执行不低于 1.25:1,其他地区等量置换。 而当时在钢铁产能置换方面存在着置换范围不清晰、没有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的比例要求,普钢特钢产能折算系数差别 较大等问题。
为此工信部在 2017 年发布《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17)》,对于钢铁等过剩行业,无论建设项目属新建、 改建、扩建还是“异地大修”等任何形式,只要建设内容涉及建设炼铁、炼钢冶炼设备,就必须实施产能置换方案, 置换条件也变严格,将此前的“其他地区等量置换”替换为“其他地区减量置换”。
随着去产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钢企利润快速反弹,在利益推动下,企业增产的欲望可能加大,粗钢产量增幅 又重新上扬。部分企业可能放慢了产能置换的步伐,导致实际产能增长,同时2011年以后的需求路径被打破。随 着地产调控加码,地方隐性债务严管导致基建增长乏力,钢铁需求放缓,钢企利润再次被压缩。2019年,全国重点钢 铁企业利润降为1890亿元,同比下降了33.99%。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冲击了钢铁行业的生产和需 求,尤其停工、停产等对房地产、基建需求端的冲击较强,用钢需求骤降,去产能遇到了新的问题。为此,发改委和 工信部于2020年1月联合发文《关于完善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工作的通知》,暂停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
图片
其实,“十三五”时期去产能也出现了越减越多的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受到“上大压小”导致的统计口径误差,例如 某钢厂由于生产规模极小,产量未被统计局纳入,随着小钢厂的减少以及新上的项目规模较大,产量被统计局纳入; 另一方面,产能置换实施过程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能置换比例偏低,非重点地区没有明确具体的置换比例要求; 二是产能认定标准不统一,置换过程中存在玩“数字游戏”、打“擦边球”等现象;三是全流程监管体系不健全,存 在置换设备未及时拆除到位、“以停代关”问题;四是存在“僵尸企业”复活的风险,部分地方出于经济发展和利益 驱动,想方设法盘活本应出清的“僵尸企业”,导致实际产能增长。
此外,该阶段主要目标是去产能,并未提及去产量。去产能的目的是去除低端无效的供给能力、增加有效供给,提升行业整体效益、优化产业结构。从“去产能”成果看,虽然“去除的产能”数量不少,但多为被国家明确列入淘汰范 围的落后产能,因此出现产能越去产量越多,这也为“双碳”时期的“产能产量双控”目标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2)置换比例提升,覆盖范围扩大
为完善产能置换工作,工信部对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进行修订,2021 年 4 月出台新版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 (2021)》,明确用于产能置换的冶炼设备须在上报国务院备案去产能实施方案的设备清单内,并提出大气污染防治 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区以及其他“2+26”大气通道城市)置换比例不低于 1.5:1,其 他地区不低于 1.25:1。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后取得的合规产能用于项目建 设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置换比例可以不低于 1.25:1,其他地区的置换可以不低于 1.1:1。此外,为避免“一 刀切”的行为,文件指出对六种情形可以实行等量置换。对比之前的版本,新版本对置换比例要求更高,强管控区域 更广,监督更透明。为完成碳达峰目标和钢铁产量的压减任务等,预计后续产能置换将面临更强监管,从政策导向来 看有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电炉等环保技术的发展。
图片
综上,“十三五”时期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去产能,围绕这一主线和实际效果,政策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起 初的政策效果是淘汰产能、但未控制住新增产能,造成产能仍旧上升。随后国家对产能置换不断趋严,由部分地区减 量置换变为全部区域减量置换,再到减量置换比例不断提升。为鼓励钢企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等,政策对这一类企业 又给予了一定优惠,并对符合超低排放条件的钢企给予税收优惠。随着国内外环保趋严,钢铁行业作为排碳大户,国 家也开始对低碳生产、节能环保等提出一定要求,为之后的“双碳”政策奠定了基础。
3、“双碳”政策是近年来宏观调控思路的一脉相承
中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其中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15%左右,是 31 个制造业门类中 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钢铁是名副其实的“用碳大户”。2020 年,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碳达峰”、“碳中 和”政策目标应运而生。目前,各国政府之间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合理推进全球碳减排进程。国内已出台“30-60” 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绿色复苏”。当前全国碳交易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我们预计钢铁行业有可能在 2022 年纳入 全国碳市场。
“双碳”政策下,钢铁行业的核心是减碳,因此不仅要去产能,还要减产量,同时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我们认为,落 实“双碳”政策不仅是对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一脉相承,也是对近几年来整体宏观政策的一脉相承。把行业发 展置于整体经济发展来看,“不以GDP论英雄”、“供给侧改革”、“去杠杆”、“双碳”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共同 的内涵,都是要应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过去“重投资、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告别,在 收入分配中更加倾向于劳动、而不是资本,更加做到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规范和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限制社会 资源、居民储蓄向房地产领域的无序倾斜,社会的减碳、投资的减碳、钢铁的减碳便应运而生。减碳有两个路径,首 先是减量,这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次是采用先进设备、工艺提高经营效率,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 强度,这将可能推高企业的生产成本。
图片
在“双碳”目标的总体要求下,钢铁行业的各项减碳政策相继出炉。地方政府相继发布“双碳”政策的行动方案,天 津、上海、湖南等省份的方案中提及重点关注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目标。此外,2021 年以来,中国宝武、河钢、 包钢、鞍钢等多家钢企也发布了碳中和行动计划,基本目标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
中央政府方面,各项政策也继续加码。2021 年 1 月 26 日,工信部提出从四方面压减钢铁产能:严禁新增钢铁产能、 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坚决压缩钢铁产量。5 月 7 日,工信部印发修订后的《钢铁行业产能 置换实施办法》,大幅提高产能置换要求,明确产能核定依据。在 4 月和 7 月,财政部又连续出台了取消钢铁产品出 口退税等政策。在此之后,发改委于 9 月 16 日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明确要强化和完善 能耗双控制度,深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能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等一系列目标,表明在未来一段 时间,钢铁产量压减力度或将会更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将会加速推进。
2021 年 10 月 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要求制定钢铁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开展钢铁去产能“回头看”,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格落实产能减量置换,同时加 快推进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两天后,国务院正式发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于钢铁行业提出, 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 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同时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压减钢铁产能。在生产 技术方面,《方案》还提到:要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 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预计未来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将会逐步深入落实,电 炉短流程炼钢将得到较快发展。
图片
2021 年粗钢压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1 年 11 月,粗钢产量降低至 6931 万吨,同比下降 22.0%,日均产量 231 万吨,环比增长 0.06%。1-11 月,全国累计粗钢产量 9.46 亿吨,同比下降 2.6%,预计 2021 年全年粗钢产量 10.40 亿吨左右,同比下降约 2.3%。
从“十三五”时期开始,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不断完善和深化。从严禁新增冶炼产能,到暂停产能置换 和项目备案,再到“双碳”时期提出的去产量,钢铁行业实现从“去产能”到“产能产量双控”的政策延续,推动“十 四五”时期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同时,2021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 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我们认为,以上政策均是宏观调控思路的一脉相承, 预计未来钢铁行业将围绕“减碳”目标发生一系列变化。
三、“双碳”背景下对我国钢铁行业的五大预测
1、粗钢产量与压产预测:未来粗钢产量或将低速负增长,压产政策或将持续
粗钢压产是产能产量双控的重要一环,自执行以来对打压进口铁矿石价格、改善行业利润、加速企业转型升级等取得 了良好成效。2021 年 7 月以来,单月粗钢产量持续负增长,且降幅呈扩大态势,对应铁矿石价格快速下行。根据生 意社数据,6 月底现货铁矿石价格为 1488.78 元/吨,11 月底已降至 684.67 元/吨,降幅达到 54%。此外,2021 年 1-10 月,重点钢企实现利润总额 3450 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 108.3%,效益明显提升。
图片
根据我们预测,未来我国人口抚养比将呈持续上升态势,在 2024 年达到 50.1%,人口红利也将逐步消失。随着建筑 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以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稳定,我国的用钢需求将呈缓慢下降态势。短期来看,考虑到 2022 年经济 以稳为主,钢铁行业需求端可能比之前预期会稍强一些。根据预测,2030 年前我国可能需要共计压减 1.7 亿吨以上 的粗钢产量,环保评级不达标的企业可能是主要的压减对象。其中“十四五”期间,预计 2023-2025 年粗钢压产可 能分别在 1943、3138、1527 万吨左右。
2、行业产能利用率预测:去产能力度或将加大,推动产能利用率缓慢上升
自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以来,供需得到明显改善,产能利用率由 2015 年低点的 67%升至 2020 年的 78.8%,随之而 来的是钢材价格的上升,综合普钢价格指数从 2015 年 12 月的 69.67 升至 2021 年 10 月的 201.57,涨幅约 189%。 展望未来,“双碳”目标下我国大概率仍将实行产能产量双控,为此我们对“十四五”期间去产能进行预测,从而得 出未来产能利用率走势。
2021 年底工信部引发《“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粗钢、水泥等大宗产品产能只减不增。考 虑到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环保趋严等因素,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钢铁去产能约 1.8 亿吨。通过测算, 去产能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直接淘汰落后产能、享受奖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产能等,这部分不得用于产能置换, 预计可减少约 7500 万吨;二是产能置换带来的减量,新修订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1)》大幅提高了 产能置换比例,其中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置换比例不低于 1.5:1,其他地区置换比例不低于 1.25:1,同时对满足政 策导向的企业置换比例有所放松。综合来看,我们假设“十四五”时期整体的产能置换比例为 1.25:1,通过减量置换预计可减少产能约 1 亿吨。加之我们之前对粗钢产量的预测,得出未来产能利用率将保持缓慢上升态势,2025 年将 达到 83.4%。
图片
3、行业盈利预测:钢价、成本均呈上升态势,行业盈利有望继续提升
行业盈利方面,我们通过测算未来钢价、原材料价格、环保成本以及碳交易成本来大致判断未来吨盈利水平。
1)钢材价格方面,从历史数据来看,钢铁产能利用率与钢材价格呈现高度正相关,我们将普钢综合价格指数、螺纹 钢现货价格分别与产能利用率进行拟合,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25和0.828。因此,我们通过预测产能利用率,对未来 钢价做了大致粗略的判断。根据我们测算,未来5年钢价可能将呈震荡上升趋势,预计普钢综合价格指数2025年在5326 元/吨左右,较2021年底上涨约6%;螺纹钢价格2025年在5222元/吨左右,较2021年底上涨约10%。
2)原材料价格方面,随着中国粗钢产量见顶回落,预计铁矿石、焦炭等价格将可能震荡下行。我们选取2013年以来 的粗钢产量累计增速分别与焦炭、铁矿石价格的半年度数据进行拟合(剔除21年3季度限产限电造成的数据失真), 得出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4、0.69,粗钢产量增速与原材料价格呈高度正相关。根据我们测算,预计焦炭价格2025 年为2357元/吨左右,较2021年底下降约5.5%;预计铁矿石价格2025年为798元/吨,较2021年底下降约4%。
图片
3)环保成本方面,环保趋严导致钢企生产成本逐渐增加。近年来钢铁企业的环保投入呈上升趋势,主要用于大气污 染治理、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等方面,加快推进超低排放相关工作。以标杆企业宝钢股份为例,公司 2012-2016 年环保投入温和上升,随着 2017 年环保政策的趋严,环保支出大幅增加,2017 年环保投入共计 80.34 亿元,同比增 长102%,此后在高基数下保持稳增长。宝钢股份的环保投入占营收比重已由2012年的1.71%上升至2020年的3.43%; 吨钢环保成本由 2014 年的 149 元/吨升至 2020 年的 214 元/吨,增幅 43.6%。得益于环保的不断投入,宝钢的吨钢 综合能耗持续下降,2020 年将至 573 千克标煤。为此,我们将吨钢环保成本、吨钢综合能耗进行拟合,相关性系数 为-0.91,两者高度负相关,预计该趋势可能适用于行业整体。
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吨钢环保成本仍将增加。2021 年底,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 到 2025 年,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低 2%的目标。根据我们测算,2025 年钢铁行业吨钢环保成本较 2020 年可能 增加 74 元/吨左右。
4)此外,我们预计2022年钢铁有望纳入碳交易市场,这也将进一步提高钢企成本。我们做了大致粗略测算,在逐年 收紧碳配额约束、碳价逐年上升的假设下,由碳交易增加的吨钢成本在2025年可能上升至84元/吨左右。
图片
综上所述,未来钢企的生产成本可能震荡上升。考虑到2022年需求的预期回升,开工季后钢价还可能上涨。根据我们 的预测,2022年螺纹钢吨净利中枢可能在438元/吨左右,较2021年底有所下降,主因铁矿石等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 较大,随后钢铁行业的吨盈利有望持续上升,2025年螺纹钢吨净利中枢可能升至764元/吨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未来 钢企的盈利水平可能受碳交易成本、环保成本的影响较大,因此碳排放占比高、绿色溢价低的企业这部分的成本可能 会较高,将促使不达标的企业退出市场或加快低碳转型的步伐,这符合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思路。
4、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测:超低排放改造空间大,拉动钢铁投资稳增长
参考美日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经验,他们都借助了污染治理、技术改进等手段提升钢铁行业的环保水平,通过严格的 环境治理措施倒逼不达标企业退出市场。该方式同样适用于我国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自供给侧改革以来,环保政策层层加码。2017 年环保部 发布文件,提出 9 月底前制定错峰限停产方案,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 50%。随后生态环境部提出超低排放目标,全 行业开始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空间很大。截至 2021 年 12 月上旬,全国共 19 家钢企约 1.14 亿吨粗钢产能全面 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通过评估监测;229 家企业约 5.7 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生态环境部提出到 2025 年底前,全国力争 80%以上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粗略测算未来 4 年可能超 8 亿吨粗钢产能要完成超低排放 改造。在环保升级的拉动下,预计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将稳定增长,2025 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固定资 产投资有望升至 1.13 万亿元左右,复合增速约 1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片
5、碳市场与电炉钢预测:钢铁碳交易或将启动,2025 年电炉钢占比有望升至 17%左右
“双碳”政策下,绿色低碳已经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核心任务。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 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我们认为,对于未来钢铁行 业的供给侧改革,或应制定相关政策来激励供给侧的技术进步,从而实现减污降碳的目标。目前实行碳市场、碳税、 绿色溢价补贴、碳汇等一揽子碳定价政策,或将降低企业的减排成本,对全行业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钢铁行业碳定价政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庄贵阳团队的研究,“碳交易+碳税”双轮驱动的 方式或是合理的碳定价体系。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电力部门,对于钢铁等高排放行业或应考 虑逐步纳入。长期来看,为保证更好的减排效果,生态环境部多位专家表示需要通过碳市场交易逐年收紧碳排放配额 约束或提高碳市场基准线标准。另外,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公平性,针对未达到碳排放纳入门槛的企业,建议择机开征 碳税,与碳交易机制双轮驱动促进市场化减排。同时为鼓励低碳技术发展,应实行差别化碳税,对排放占比低、绿色 溢价高的企业征收低税率碳税。总之,钢铁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以及碳税征收,将增加钢企的边际成本,通过经济手 段倒逼相关企业尽快完成低碳转型。
在以上供给侧激励约束下,我们认为钢铁行业的低碳技术路径将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的碳减排路径多,电炉炼钢、 球团制造、DRI、能效提升等成熟度高、实用性强的低碳冶金技术都具备降碳潜力。其中,电炉炼钢的发展潜力巨大, 相比长流程,电炉短流程炼钢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长流程平均吨钢排碳量两吨左右,而电炉短流程生产工艺流程平 均吨钢排碳量为 0.6 吨左右。电炉钢占比每增加 10%,相应吨钢能耗可降低 50 千克标准煤,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可减 少 0.14 吨。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以长流程为主导,2020 年中国电炉钢产量占比仅 10.4%,与世界平均水平 30%左右、美国近 70%、 中国以外其他地区 50%左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电炉炼钢成本高于长流程炼钢,未形 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业化时间较短,废钢资源相对短缺;此外,过去电力供应也较为紧张,短 流程炼钢发展受限。
图片
但是近年来,我国电弧炉转炉化受到追捧,相关专利不断涌现,在绿色清洁生产、智能检测与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 进步,电弧冶炼节奏加快。2021 年 11 月 12 日,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引发《“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强 调突出抓好工业清洁生产,钢铁行业要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推进全废钢电炉工艺。这是继 10 月 26 日国务 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后,国家有关部门再度发文,明确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 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
目前,中国废钢资源已具备一定规模,2020 年中国废钢资源总量约为 2.6 亿吨,废钢占粗钢产量比例约 24%。根据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2025 年、2030 年中国废钢资源产生量将分别达到 3.4 亿吨、4 亿吨以上。结合我们对粗 钢产量的预测,2025 年、2030 年废钢比有望分别达到 35%、45%左右,这将为电炉炼钢提供充足的废钢资源。参考 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电炉炼钢均是在粗钢产量峰值区中后期兴起,其中,美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粗钢产量见顶后 电炉炼钢占比逐渐增加,平均每年增长 1 个百分点。考虑到 2020 年很可能是我国粗钢产量峰值,加之在“双碳”目 标以及碳交易、碳税等推动下,预计我国电炉炼钢占比呈上升趋势。根据测算,到 2025 年,我国电炉炼钢占比可能 提升至 17%左右,2030 年占比可能提升至 23.4%左右。
图片
四、投资分析
“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不论是“产能产量双控”还是“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我们认为核心均在 于“减碳”,预计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结构优化,建议关注以下投资机会:
1)粗钢产量长期或处于缓慢下滑的趋势,未来供给或将继续收缩,钢企兼并重组的落实将提升行业集中度,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行业强者恒强趋势或加剧,龙头企业率先受益。
2)在碳交易、环保评级等深度落实情况下,之前在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等投入力度较大的企业,未来吨钢环保 成本上升幅度或是中等偏小的,盈利能力相对更强。
3)电炉钢短流程预计进行发展红利期,其占比有望从 2020 年的 10.4%提升至 2025 年的 17%,建议关注电炉钢技 术领先的企业。
4)未来钢铁行业利润率、产能利用率有望保持缓慢上升态势,整个行业生态将向低碳转型持续推进,未来钢铁行业 仍有较好的结构性机会。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