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洛仓遗址:超级粮仓见证隋代漕运繁华

图片
发掘的仓窖
在刚刚收官的热播剧《风起洛阳》中,反派势力炸毁含嘉仓,导致神都城内人心惶惶。含嘉仓是唐代使用的最大的国家粮仓,而在其之前,隋代洛阳城内还有一座国家粮仓,曾成为各路人马争夺的焦点,那就是回洛仓。
回洛仓始建于隋大业初年,毁于隋末农民战争,沿用时间较短,之后逐渐荒废被埋于地下,其遗址位于现在的瀍河区瀍河乡小李村附近。2004年,我市计划在这里建设工厂,在进行前期文物考古勘查工作时,发现仓窖遗存71座,它们排列规整有序、形制较大,为同时期所筑,考古人员推测应属国家粮库。
图片
箭镞
在先期发掘的3座仓窖中,考古人员发现,出土遗物年代均为隋至初唐时期,经过对地层的分析、判断,专家初步推测3座仓窖的年代不晚于初唐。随后,在遗址区的隋代灰坑内,又出土了隋代的纪年铭文砖等遗物。从铭文砖上的文字内容看,铭文详细记载了管理仓窖的机构为“太仓署”,还记载了各仓窖储粮的数量、粮食的来源、仓窖在仓城中的具体位置,以及粮食入窖的年、月、日,各地与回洛仓粮食有关的官员姓名等重要信息。而且,这里与文献记载的回洛仓的大致方位基本相符、废弃年代一致,考古专家最终确定,这处遗址就是隋代的回洛仓遗址。
《资治通鉴》记载:“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十二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作为距离隋代都城最近的粮仓,它不仅用于保证洛阳城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也是整个大运河运转的物资中转站和储备库。这么重要的仓库,它到底有多大呢?
图片
五铢钱
考古发掘为大家揭开了谜底。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炬介绍,整体来看,回洛仓城为长方形,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分为中部的管理区、东西两侧的仓窖区、道路和漕渠几个部分。仓窖成组分布、整齐排列,在计划发掘的范围内,考古人员共钻探出排列规整有序的仓窖169座,加上在其他区域钻探出的仓窖,目前已确定的仓窖数量达到221座。根据对仓窖分布规律的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的数量应为700座左右。
这里能装多少粮食?考古专家进行了推测。目前已发掘的7座仓窖,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窖口直径10米,底直径7米,深7米至8米,每座仓窖大约可储藏粮食50万斤。如果按照700座仓窖来计算,总储粮量可以达到3.5亿斤,堪称“超级粮仓”。
图片
建成的考古遗址公园
2013年,回洛仓遗址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炬表示,回洛仓完整的仓城格局和众多仓窖,反映出隋代大运河漕运的繁华和相应的国家直属仓储设施建设情况,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的实物例证,也为隋唐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4年6月,回洛仓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这里已建成集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 通讯员 郝君涛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