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点评|2021年进出口增长缘何超预期?——2021年12月及全年进出口数据点评

图片
事件
海关总署公布2021年全年及12月外贸数据。以美元计价,2021年出口同比增长29.9%,进口同比增长30.1%,全年贸易顺差6764.3亿美元,刷历史记录。12月,出口同比增速微降至20.9%,进口同比增速下滑至19.5%,贸易顺差扩张至944.6亿美元,创单月顺差值新高。
核心观点
1、2021年出口超预期增长,出口价格因素贡献率显著提升。出口价格贡献率在6月由负数转正数,9月的出口价格贡献率高达54%,并超过数量因素贡献率,显示出2021年出口由上半年的国内供给驱动转为下半年的海外需求驱动的特征。2021年欧美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强化了海外需求对我国出口的拉动。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等变异病毒的干扰强化了我国对海外市场供给的替代效应,7月出口增速显著回落后8月起一路回调,这表明5月以来变异病毒阻断东南亚生产恢复后,我国对东盟的出口供给替代效应为出口增长做出主要贡献。
22021年出口的商品结构呈现由消费品拉动向中间品和资本品拉动的转变。2021下半年以来,中间品出口回暖消费品下滑,驱动我国商品出口从To C端转向To B端。防疫物资的出口拉动呈现V型趋势,二季度后,德尔塔病毒波及东南亚生产,我国防疫类物资得益于生产替代效应出口起底走强。去年在能源结构切换、全球脱碳生产转型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受困于原材料高企,新兴市场受制于疫情阻碍生产复工,我国的通用机械等显现较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我国的家用电器等终端消费品出口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与欧美国家在2021年三季度逐渐退出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有关。12月,机电类商品出口增长显著,出口同比增速18.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贡献亮眼,出口同比增速23.1%,高于前值14.2%,显示我国制造业出口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3、2021年,进口增速超预期增长主因是能源及初级产品的价格高位推动。5月进口价格因素贡献率54.2%,高于数量贡献率44.9%,价格因素超出数量因素贡献率的进口格局强化凸显。在全球初级能源品供给收缩影响下,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居高,对进口金额读数的拉动作用显著。去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额占比高达约23%,旺盛的出口需求带动进口增速同步提升。2021年人民币汇率涨幅1.7%。尤其9月末人民币与美元指数同步走强,人民币汇率的阶段性走强支撑了进口增长。
4、2021年进口的商品结构呈现能源品拉动强势但芯片相关制成品拉动趋弱的格局。2021年国内生产复苏带动能源消耗及需求大幅增长,煤及褐煤的进口同比拉动率由年初的-1.3%升至年末约2.7%,原油进口同比拉动由-4.3%升至约5.7%。全球“缺芯”影响了汽车、飞机及半导体制成品的供给,拖累进口增速,汽车的进口同比拉动由0.6%降至-1.3%。12月,能源类进口边际回落,并呈现量价齐减的态势。粮食和大豆的进口增长一枝独秀,进口金额同比增长高达40.8%和62.8%。
5前瞻地看,2022年进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出口方面,当前美国CPI不断刷历史记录,就业结构性疲软,体现供需错位尚未缓解,欧美外需仍有粘性,但欧美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相继退出,外需减缓回落基本明确,对出口支撑有限。RCEP落地生效后,我国出口至东盟或将开启关税优惠待遇,可大幅降低出口成本,东盟复苏或将提振中间品需求。东盟产业链稳定性稍弱,我国和东盟之间的疫苗接种率、疫情防控措施的反差决定了我国对其出口供给替代效应短期内仍存。2022年出口短期仍有韧性,但增速有所放缓。进口方面,今年国内基建投资将显著发力和内需有望扩大,对于天然气、石油等需求难以收缩。中美经贸关系缓和可能将增加自美进口。RCEP落地生效后,在降低我国进口成本的同时,扩大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产品和机电中间产品的进口需求。2022年我国进口需求仍有增长空间,但在高基数影响下增速放缓。虽然现阶段出口仍有韧性,但我国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国务院特针对挖掘进出口潜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稳市场主体保订单,这三大方面,具体提出进一步稳外贸的十五条意见,为2022年稳外贸政策指明方向。
正文
2021年进出口强势增长超预期。2021年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0.0%。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9.9%,较2020年增速大幅提升约26.3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30.1%,扭转2020年同比负增局面,提升约31个百分点。全年贸易顺差6764.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2月出口增长平稳,进口边际走弱。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865.3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其中,出口同比增速20.9%,进口同比增速19.5%,贸易顺差扩张至944.6亿美元(图表1和图表2)。
图片
图片
01
出口单月仍具韧性,全年超预期增长
12月,奥密克戎干扰不改经济复苏步伐,海外需求拉动不减。本月出口环比增速4.8%,前值8.4%。在2020年12月出口高基数的影响下,当月出口增速并未出现断崖式下滑。根据美国消费调查,11月以来美国线下和线上消费持续增长,尤其线上消费数额激增,线上销售额比疫情前同期消费额增长超过60%,线上消费品集中于服装、家庭用品、游戏硬件、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对我国的海外需求拉动作用仍具粘性。相比11月,出口增速回落主因圣诞消费季节性拉动因素减弱,12月随着圣诞节前补库结束,此季节性因素逐渐减弱,造成出口增速一定程度的回落。
2021年出口价格因素贡献率显著提升。虽然2020年二季度后我国外贸存在高基数效应,但2021年出口增速一再超预期,稳住国内经济增长的基本盘。一是2021年出口增速拉动主要贡献由数量因素转向价格因素(图表3)。2021年6月,出口价格因素的贡献率由-2.2%转为4.0%,继而在下半年各月度数据中,价格因素呈现与数量因素贡献率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其中9月的出口价格贡献率高达54%,并超过数量因素贡献率。出口价格贡献率由负数转正数,并且延续高贡献率的发展态势,显示出2021年出口由国内供给驱动转为海外需求驱动的特征。二是欧美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强化了海外需求对我国出口的拉动。疫情爆发以来,欧美国家开启财政补贴及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消费并促进经济复苏,但伴随而来的是通胀居高不下及结构性失业严重,欧美国家的消费品缺口并未随经济复苏得到缓解,海外需求热度不减,进一步强化拉动我国出口。三是变异病毒的干扰强化了我国对海外市场供给的替代效应。2021年3月以来,各月度的两年出口平均增速大致经历V形趋势。上半年疫情控制良好,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和新兴市场国家复工复产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增速从年初的16.8%下降至7月的12.9%,当7月出口增速显著回落引发出口拐点是否显现的讨论时,8开始出口增速一路回升至11月的21.3%,这一回调走势表明5月以来德尔塔毒株阻断东南亚生产恢复后,我国的出口供给替代效应再次被强化,延续了出口的高景气。
图片
12月,美国是我国出口拉动的主要来源。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两年平均同比增速为27.7%,同期对欧盟、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的两年平均同比增速仅为14.5%、8.4%、21.8%、15.1%和23.3%。我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中,美国对我国拉动作用显著。美国通胀严重,加之2021年下半年供应链不畅积压了部分需求,现供应链渠道压力有所缓解,前期挤压需求仍有释放的空间。
2021年全年,美国、欧盟和东盟位列我国出口拉动率的前三位,对我国出口的月度平均同比拉动率依次约为6.4%、6.1%和4.6%(图表4)。美国是我国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对象,东盟是我国中间品和资本品的主要出口对象。全球进出口贸易在2020年下半年就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1年以来美国、欧盟和东盟整体的进口增速高于全球贸易增速,对我国的出口拉动显而易见。
图片
12月,机电类商品出口增长显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贡献亮眼(图表5)本月,机电类制成品对我国整体出口拉动作用显著,出口同比增速18.1%,高于前值1.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同比增速由13.2%升至20.1%,手机出口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录得33.2%,高于前值约53个百分点。本月,高新技术机电品类表现亮眼,显示我国制造业出口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速23.1%,高于前值14.2%,其中船舶出口同比增长16.3%,高于前值约5个百分点,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长22.4%,高于前值约4个百分点。
2021年出口的商品结构呈现由消费品拉动向中间品和资本品拉动转变。2021年二季度前,我国出口重点商品以消费品为主,下半年以来中间品消费出口回暖,驱动了我国商品出口从To C端转向To B端。一是防疫物资的出口拉动呈现V型趋势。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同比拉动从年初的0.8%下滑至5月的-4.1%,二季度之后,德尔塔病毒波及东南亚生产叠加年底奥密克戎扩散全球,我国得益于生产替代效应,纺织纱线同比拉动回升至年底0.5%的水平。二是我国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出口拉动有所提升。我国通用机械设备的同比拉动由0.2%升至0.4%,钢材出口同比拉动由0.4%升至1.3%。2021年在能源结构切换、全球脱碳生产转型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受困于原材料高企,新兴市场受制于疫情阻碍生产复工,我国的中间品和资本品在高效防疫和生产保障的护航下凸显出口竞争优势。三是我国的终端消费品出口拉动作用逐渐减弱。我国的家用电器出口同比拉动由1.7%下滑至0.5%,手机的出口同比拉动由1.8%下滑至1.5%,耐用消费品类的出口拉动率回落与欧美国家在2021年三季度逐渐退出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有关。
图片
02
大宗商品高价推升全年进口增速
2021年,进口增速超预期增长主因是能源及初级产品的价格高位推动。伴随各月出口超预期增长,进口增长保持同步强势,虽然2020年各月进口的相对低基数隐形抬高了2021年的进口增速读数,但能源类、资源类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及量减价扬)的特征,支撑了全年进口价格因素主要推动进口增速的基本判断。一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居高,对进口金额读数的拉动作用显著(图表6)。2021年5月,进口价格因素贡献率54.2%,高于数量贡献率44.9%,至此价格因素超出数量因素贡献率的进口格局强化凸显。其中9月进口价格因素贡献率高达162.4%,而数量因素贡献率仅为约-60%。我国是农产品、能源资源品的进口大国,石油、铁矿石、大豆等初级产品进口依存度高达70%-80%。在全球初级能源品供给收缩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是推动进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二是旺盛的出口需求带动进口增速同步提升。我国出口以制成品和消费品为主,进口以能源品和资源品为主,2021年海外需求对消费品和中间制成品增长,通过国内全产业链生产体系的传导,对我国进口能源等初级产品形成拉动。2021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额占比高达约23%,显示我国加工类商品出口对上游进口能源的影响更加直接。三是人民币阶段性走强支撑了进口增长。2021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由年初6.48降至年底6.37,人民币升值1100个基点,涨幅1.7%。9月末以来,人民币与美元指数同步走强,阶段性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对进口形成利好。
图片
12月,东盟对我国进口拉动较强。我国自东盟的进口同比增速为22.5%,同期自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的进口同比增速仅为3.3%、-2.9%、-3.9%和19.5%。我国主要进口贸易伙伴中,东盟对我国拉动作用显著,基于12月国内春节前加大储备影响,对东盟地区农产品进口需求显著提升,在RCEP货物贸易规则及农产品大幅减税政策的推动下,年前便已经释放出对东盟地区的进口需求。
2021年全年,东盟、欧盟和美国位列我国进口拉动力的前三位,对我国进口的月度平均同比拉动率依次约为4.6%2.7%2.3%(图7)。相比于美国和欧盟,东盟是推动我国进口增长的主力,这与我国和东盟价值链上下游相关性较高、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有关,我国自东盟的进口囊括农副产品、能源品及机电类中间品,在今年RCEP落地,贸易规则和关税减让的推动下,我国自东盟地区进口仍具增长空间。
图片
12月,能源类进口边际回落,粮食和大豆的进口增长一枝独秀(图表8)。本月,前期持续高位增速的能源类商品进口增速有所放缓,并呈现量价齐减的态势。煤及褐煤进口金额增速由762.5%下滑至173.2%,进口数量同比由198.1%落至-20.8%;成品油进口额增速由102.4%降至60.3%,数量进口同比增速由26.8%降至1.2%。与能源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粮食和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显著提速。本月,粮食进口金额同比增长40.8%,高于前值15.1个百分点;大豆进口金额同比增长62.8%,高于前值35.7个百分点。
2021年进口的商品结构呈现能源品拉动强势但芯片相关制成品拉动趋弱的格局。一是国内生产复苏带动能源消耗及需求大幅增长。煤及褐煤的进口同比拉动率由年初的-1.3%升至年末约2.7%,原油进口同比拉动由-4.3%升至约5.7%,天然气进口同比拉动由-0.09%升至约2.5%。二是全球“缺芯”影响汽车、飞机及半导体制成品的供给,拖累进口增速。二极管和半导体材料的进口同比拉动率由年初的0.6%降至0.2%,汽车的进口同比拉动由0.6%降至-1.3%,由于需求减弱,我国的飞机进口同比拉动由0.3%降至-0.5%。
图片
03
前瞻:2022年进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
2022年我国出口仍有一定韧性,但增速将会有所放缓。假若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根据现有情形是由海外需求骤然下滑和东盟生产修复对我国形成的供给替代这两点主因造成。但根据2022年全球疫情波动、海外需求粘性、东盟产业链仍存较高不稳定性等因素,我们认为2022年出口增速仍有支撑,增速有所放缓。一是欧美外需仍有粘性,但对出口支撑有限。当前美国CPI不断刷历史记录,就业结构性疲软,体现供需错位尚未缓解,来自欧美外需仍有粘性。今年欧美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相继退出,外需减缓回落基本明确,体现消费潜力和进口需求的“超额储蓄”和“超额消费”将呈现双降,对我国需求拉动减弱。二是东盟复苏或将提振中间品需求。2021年8月以来,东盟各国PMI显著大幅回升,不同于欧美终端消费品需求,东盟外需主要是机电类中间品。2022年是RCEP落地生效的第一年,我国出口至东盟或将开启关税优惠待遇,大幅降低我国出口成本,扩大出口贸易朋友圈。三是东盟产业链稳定性稍弱,我国对其出口替代仍将持续。目前东盟接种率最高的是越南和泰国,其接种覆盖率为65%和64%,仍低于我国77%的接种水平。全球经济复苏受疫情波动干扰不断,受其影响东盟产业链恢复一波三折,对于进口需求端来说东盟供应链缺乏稳定性保障。我国和东盟之间的疫苗接种率、疫情防控措施的反差决定了我国对其出口供给替代效应短期内仍存。
2022年我国进口需求稳定增长,在高基数影响下进口增速放缓。一是我国进口初级能源品等大宗商品需求不减。今年在经济布局稳增长、多项政策利好国内经济的前提下,基建投资有待发力和内需有望扩大,对于天然气、石油等需求难以收缩。二是中美经贸关系缓和或增加自美进口。对于中美经贸一阶段未完成额度预计将于下阶段延续,自美进口未来仍有一定增长空间。三是RCEP落地生效在降低我国进口成本的同时,扩大了我国农产品和机电产品的进口需求。根据一般均衡模型GDYN和全球贸易模型GTAP数据的测算,RCEP生效后对我国的进口增速的影响系数高达10.6%,高于成员国中韩国(9.9%)、日本(6.9%)、新西兰(8.7%)和澳大利亚(4.2%)的进口增长系数。
虽然现阶段出口仍有韧性,但我国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国务院特针对挖掘进出口潜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稳市场主体保订单,这三大方面,具体提出进一步稳外贸的十五条意见,为2022年稳外贸政策指明方向。
作者简介
常冉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首席动态 | 连平首席应邀参加“金融创新助力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2021-09-07
图片
基金月报 | 创新基金接连推出,混合FOF表现亮眼——公募基金投资8月月度趋势及展望
2021-09-07
图片
首席动态 | 连平首席应邀出席“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并发表演讲
2021-09-06
图片
8月美国经济数据的两个矛盾点
2021-09-05
图片
编译 | 联合国报告:气候变化将影响到哪些行业?
2021-09-04
图片
专题研究 | 五大赛道继续领跑,汽车行业关注下降 ——从8月公募基金调研热点看行业投资趋势
2021-09-03
图片
合作事宜请联系
dzc014652@xinhucaifu.com 邓老师
免责申明:
本报告的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植信投资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研究院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相关资产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出现波动。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研究院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研究院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研究院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为研究院对经济和金融形势做出的主观判断,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研究院或研究院员工无法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研究院或研究院员工无关。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作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
本报告版权仅为植信投资研究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如征得研究院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植信投资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若研究院以外的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或进而交易本报告中提及的各类资产。本报告不构成研究院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研究院及研究院员工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