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号宇宙”的故事:真实的社会实验

本文是专栏第325篇文章。
今天说的这个事情是一个科学实验,想必有些朋友知道这个实验,它是有美国的一位动物行为学家约翰·卡尔洪(John B. Calhoun)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做的一项持续实验中的一部分。确切地说应该是其中最接近这个实验当初理想假设的一个,之所以被称为25号宇宙,是因为之前还做了24次类似的实验,说完了第25次实验之后我会单独补充一下之前的对比。
图片
必须先坦率地插一句,本来我不是要写这个话题的,我最近一直在复习和重读一些城市规划、建筑功能方面的书籍,带有一定社会学维度考虑的解读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因的资料,就想写这个方面的话题,然后无意间把这个实验的资料给翻出来了,它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只不过我自己没仔细看过,这次一看还是很受震撼。
我之所以要写这么多插在前面的话,因为这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有两个特点:1、很契合我们的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与人的问题;2、非常灰暗,是个很丧的实验,而且细思极恐。所以我特别强调一下写这篇文章的初衷绝非影射什么,也不特别想去表达什么倾向和意见,只是客观的去表述这样一种规律和结果对我们人类的借鉴。所以今天这篇,可以作为人类社会城市化系列的一个番外篇(虽然正篇还没有写就先出了番外)。
图片
做实验的就是这位老哥
25号宇宙
这项实验持续了大约5年多,实验对象是一群老鼠。科学家常见的实验对象,动不动就把小白鼠拿来怎样怎样。但这次的老鼠本身其实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缩影,不是常说的用于解剖、试药的那种小白鼠。
动物行为学家卡尔洪,在一个农场搞了试验场在里面养老鼠,直白地说他是在用老鼠模拟人类社会,观察老鼠群的变化。这个实验场地和实验对象有以下几个特征:
1、约2.5米×2.5米见方的尺寸,1.5米高,你可以看作一个大箱子,这个场地的体积对于老鼠来说是足够大的,是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这一点是有之前的实验历史数据和经验参考的。而且这个大箱子里为了便于观察,分为了16个以箱底中间为起点的区域,这些区域本身并不会区隔老鼠的活动空间,类似不同社区吧。
2、场地大约能容纳4000只老鼠,足够给它们生存空间和巢穴的同时,有充足的自动供水、供给食物的设计,实验老鼠在这个环境下衣食无忧。同时温度、湿度这类也没问题。
图片
实验场地照片
3、场地有严格的安保,不存在老鼠的天敌动物,例如蛇、猫头鹰之类的,猫就肯定更没有。
4、用的老鼠是一个挪威的品种,这种老鼠没什么特别的,能适应群居的普通老鼠,同时这种老鼠有领地意识,有等级划分和社会性。社会性和等级划分方面其实跟自然界的猩猩、猴子、狼、鬣狗、狮子等等没太多不同,有强有弱、有主导者也有居于被主导地位的老鼠。
5、最初放进这个箱子(也被称为25号宇宙)的是4对老鼠8只,雌雄各4只,都健康。
图片
实验中自动喂水的设备
然后这个实验就开始了,我们概括一下实验中老鼠的数量和行为变化:
第一个阶段:
啮齿类动物普遍繁殖能力很强,而且受近亲繁殖的影响远没有人那么大,在这种没有不利外部因素的情况下,迅速繁衍;一开始增速不算太快,毕竟最初只投放了4只,然后在实验进行到一百多天之后鼠群已经开始指数级增长,大约每55天老鼠数量就翻一番。
小老鼠们吃得香睡得好,基本上没有太多压力,拼命恋爱生子。
我们可想而知这个实验的模拟环境是非常好了,而且用老鼠,其实可以把复制的问题简单化,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要素,所以这个25号宇宙的试验场地完全可以被称为“鼠类乌托邦”或者“老鼠的天堂“。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因素如果对照人的社会那是会非常繁琐,要假设很多东西,但是老鼠的社会模拟实验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条件来找到很多共性,这个我们后面说。
第二阶段:
大约到了实验三四百天的时候,鼠群的数量增长开始放缓,虽然有新出生的幼鼠,但是出生率在逐步降低,设置可以说是非常显著的降低。这还不是最糟的问题,这个阶段鼠群开始出现行为上的异常变化。
老鼠的行为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情况:
1、原本独行觅食的老鼠(虽然是社会化动物,但日常行动主要是单独的),开始集群出动尽量避免单独行动;卡尔洪将其解读为社交需求增加,当然“社交”这个词用在老鼠身上有点太过了,我们可以简化为它们更需要彼此之间交流和互相影响,大概是衣食无忧的日子久了之后产生的一种行为需求(或者心理需求)。这算是实验的第一个结论吧:没有基本的生存压力之后,社交需求相较之前会大幅增长和膨胀。
2、老鼠的等级差异开始变得显著。强壮的老鼠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空间,相对弱一些的老鼠被挤压在更小的区域。咱们前面说了,这个空间对老鼠而言是足够生存的,此时鼠群数量远未达到实验场地的承载上限,但是,由于空间不是均匀分配的,不均衡导致鼠群的生活空间开始有的宽敞、而有的拥挤。(但必须注意一点:此时吃饭生存对所有老鼠来说都不是问题,都没有生存压力)
图片
注意实验场地划分区域
等级差异第二个表现是交配权,老鼠恋爱、结婚、生子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渐进的,是交织着互动行为的,因为这些老鼠是社会化的动物。首先由于强者雄性老鼠占据了更多空间,其他普通雄鼠的领地被压缩了,同时强者雄鼠拥有的配偶多,在雌雄个体数量差不多的情况下,一部分雄鼠开始边缘化。强者雄鼠甚至会咬死雌鼠产下的幼崽,逼迫雌鼠尽快重新受孕怀上自己的后代。
其次,雌鼠的处境也开始分化,选择依附强者雄鼠的自然较多,不过强者雄鼠虽然可以拥有更多雌鼠,但毕竟精力和欲望都有个上限,所以还有相当一部分雌鼠是也是普通处境,这时候可以看作一个分组产生了,强者雄鼠和同为强者的雌鼠在一起繁育,普通老鼠也在彼此选择,但繁育的欲望因个体差异在逐步降低。
这是实验的第一个转折点。
第三阶段:
鼠群的出生率开始分化,还记得前面说的实验大箱子被分为均匀的16个区域了么?首先鼠群开始分化,之后开始聚集在不同的区域实现了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分化,然后这些分化在各个区域(这个只能说是近似的,而不是绝对的)的鼠群的出生率开始出现较大差异,如下图数字显示的就是16个区域在一段观测时间内出生的幼鼠数量。
图片
实验到这里,并不是一个雌雄老鼠各自配对的情况,显然开始出现生育的马太效应。本以为普通的雌雄老鼠虽然数量不均衡,但照常要生育繁衍后代,但是接下来开始出现的情况就非常有意思了。可以做几个分类:
1、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雄鼠,失去了繁衍的欲望,而是聚集在试验场地的中间,除了吃饭之外大量的时间用于梳理毛发。不仅不追求异性,而且也不太活动,“宅”在公共区域,同时如果有其他老鼠路过影响到这些雄鼠,还会引起它们的暴力攻击,这匹公共区域的雄鼠不仅展现出更高暴力倾向,而且由于集中精力在养生和梳理毛发方面,于是变得都很“漂亮”。
当然这批雄鼠也可能是因为失去了对群体的依附,无法融入任何领地,自己也没有领地,变成了公共区域的游民。
2、还有一些雄鼠求偶开始不分雌雄,就是逮着另一只老鼠就要跟对方不可描述,无论异性还是同性,对方不接受的话就回去撕咬对方。当然这个过程中很多老鼠越来越“精致”的生活方式也出现,对梳理毛发越来越看重,也因此越来越漂亮。
3、相当一部分实验老鼠展现出很高的创造力,与环境中的小物件互动的能力超过了历史上对老鼠的观察记录。直白地说就是沉迷于超乎自己种群常规水平的投入程度,投入到某个可以打发生命时光的事情中去。类似我们人类的技术宅、二次元宅等等专注于其中不可自拔。
4、然后一部分雌鼠也开始变得强悍,维护领地,且拒绝雄鼠求爱;这些雌鼠专心于打造自己的舒适居住生存环境,也不依附雄鼠,也不生育后代;甚至生育了后代的就把幼鼠赶出去或者杀死,这样自己舒服的同时省去养育后代的辛苦。
图片
鼠群数量变化图
实验进行到600天的时候,鼠群出生率开始大幅下降。到920天的时候,鼠群出生了最后一只幼鼠,之后就再无新人口了。其实自此之前大约实验的第560天的时候,鼠群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200只,之后由于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而且鼠群面临老龄化问题,新的幼鼠少,新的成年老鼠就少,然后生育的老鼠就更少,鼠群数量是持续下降的,到了第1780天,最后一只雄鼠死亡,鼠群失去了理论上的繁衍可能(尽管在那之前鼠群已经不生育后代很久了)。
到此实验基本上算结束了,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巅峰数值到2200只的鼠群,所在的环境可以容纳4000只老鼠,而且吃饭生存是没问题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鼠群在从未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之前就灭亡了呢?有这么几个原因分析:
1、生存环境的密度,空间虽然够,但老鼠需要的领地可能不仅仅是生存,繁衍需要的空间更大,但是由于原本的领地都已经被强者老鼠、父辈老鼠占据,所以新生的老鼠成年后缺乏空间和资源,也缺乏以此为基础的地位和机会,所以一批老鼠开始在压力下放弃生育。
2、鼠群的等级压力增加,不同等级的老鼠生活环境差异越来越大,上层老鼠拿走了最多的生存空间和交配权,有的是老婆孩子,但是有个繁育上限。这里可以类比一下人类,假设你有接近无限的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你拥有无限的挥霍资源的机会,你比某个人实力强1万倍,并不意味着某个人有1个老婆,你就得有1万个。资源不断地在向强者老鼠堆积的时候,普通老鼠缺少资源和领地,最初在繁衍本能下变得更具有攻击性和暴力,但效果不佳,于是普通老鼠开始变得不分同性异性乱求偶。
3、但此时有个重要因素在发生作用,就是所有老鼠都不会饿死,虽然过得有好有坏,但是这个环境设定的是不缺乏食物、水,也没有天敌。也就是说老鼠们的基本生存是无忧的,虽然老鼠们生存质量差异大,但在不必担心生死的情况下,很多老鼠变得躺平,开始梳理打扮自己并且放弃追求异性。因为追求异性受到的打击和惩罚太大,无论是强势老鼠的竞争碾压,还是异性老鼠的拒绝造成的压力是很大的,然而自己过可以很舒服,很精致。也就是说普通老鼠发现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还不如去追求自己的爱好。
4、雌鼠表现出了更强烈的“独身主义”,与实验中间阶段失去领地和交配机会的雄鼠消沉、消极然后聚拢在公共区域中央的行为不同,雌鼠在后期表现则是杀次出生的幼崽、或者拒绝交配生育后代,或者把幼崽赶出家门让它们在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情况下去自生自灭。这个阶段也是鼠群数量快速下降的时候,雌鼠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生存条件,普通雄鼠最开始是被动的不得已放弃求偶(咬不过其他雄鼠),然后逐步慢慢消极下去,但雌鼠是主动选择这么做(谁来求爱就咬谁)。
后期包括强者老鼠阶层在内,大多数老鼠都失去了繁衍的欲望,而较低的出生率又被极高的鼠群暴力属性所扼杀,因此幼鼠的存活率更低,直至鼠群灭亡,25号宇宙结束。
说到这里也得说一下之前的24次实验情况,实际上结论也是一样的,类似的原因和过程导致了同样的结果。要说差异也不是没有,一开始设计这个实验没有到25次的时候这么完善,例如实验空间较小,生存环境考虑不周啊等等,随着一次次实验,主导实验的动物行为学家卡尔洪也在完善实验条件设计。但这些均无法改变结论,只不过这些改善的积累让第25次实验的结论更加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加靠谱。这个实验之所以被称为“25号宇宙”正是人类给老鼠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宇宙看它们在其中的发展,来捕捉规律。
这些实验结论的原因是挺难概况的,然后卡尔洪给出的归纳是鼠群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问题,注意啊这里面还涉及到了心理问题,我们也不能否认很多动物都有情感、心理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只不过可能比我们人类要简单的多,但作为动机是足够的。
图片
于是实验者卡尔洪创造了一个词“behavioral sink”来解释这种结论,由“行为的”和“下沉”两个词组成,我觉得不太好翻译其最直接的意思,大概的感觉是行为上的沉沦+佛系躺平这么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国家比较好对应理解这词的状态才开始出现。
而且这个实验还有一些附加测试,例如将实验场地中的一些老鼠拿出来放到其他环境里,发现它们依然是老样子,佛系的待着,不求偶不繁衍,吃完了梳理毛发自己玩,或者雌雄莫辨的状态;即使这些老鼠面对的是其他没参加实验的老鼠(没有受到实验影响,从其他地方拿来的老鼠),也丝毫没有兴趣。
当然老鼠的群体跟人类社会相比,它没有法律或者道德的约束,没有国家这样的强力组织来保障,所以无论是强势上层老鼠还是普通老鼠,它们的地位和资源并没有一种客观外力来作为依托或者制约;所以鼠群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更加极端和动物性,善恶美丑是不加掩饰的。
但同样的,鼠群或者其他社会类动物的群体也跟人类有个质的差异,其他动物群内不会出现“精神批判”或者“鄙视链”,而人的群体是会的。就是说除了实际生存中的差异,人还会对同类进行批评,比如说认为“处境不佳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够努力”,“穷苦是活该的”,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起码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而这种观点其实剔除了很多其他因素,而只看单个的人,比如忽略了出身叠加在人身上巨大的差异,有人戏言“有些东西出生的时候没有,那么这辈子也不会有了”。
图片
包括人类社会的婚恋、生育率、老龄化问题,在社会密度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不是说居住空间密度,那只能算是一小部分,我想说的是社交密度的问题。人们原来是彼此不相通的,只能看到周围的一小部分人,但是互联网的时代世界是平的,所有人在网上互动、展示各自生活,大家都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好的一面,而且有的人会比其他大多数人过的好很多很多;而在现实中人类的生产技术能力可以保障绝大多数人不愁吃饭,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而且是完全竞争不过的现实差距。
(实际上后来有个实验,测试同样大小的空间内同样数量的人,一种是很大的公共区域不加隔断一群人在其中能看到较多的其他人,一种是增加一些隔断让大家更少看到其他人,结果后面一种情况下,参加测试的人普遍反应没有那么拥挤和压力。你看人其实看到和通过跟他人比较造成的压力是不一样的,显著互联网就类似一个全敞开的空间,你想不看到其他人都很难。)
图片
于是很多人直接放弃了努力,上升无望,求偶受打击,佛系躺平、对自己好一点,取悦自己就好了,同时男性开始部分出现女性化的精致外表(偶像团体不陌生吧)和心理。而且女性普遍感觉婚姻、生育给自己带来的负效应更大,投入产出比不足,因此婚恋动力更低,慕强心态更显著,自己还不如专心工作经营自己,同时迎合女性的强势女权主义开始大行其道;而男性则同样面临水涨船高的婚姻竞争,其中索性过好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样更合算。这个成本合算与否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就好像蒸汽机车淘汰马车的过程,马车曾经很好,但是按照蒸汽机技术来做成本要低很多。
图片
历史对这个实验存在非常大的争议,而且很多专业人士拿出了反对依据,认为鼠群的实验不能模拟人类社会。
我想说的是,实验是个非常抽象的模拟,它不可能等同于人类社会,所以才是实验,它建立在一定假设、具体某种动物的情况下,可以说相当于只抽取了人类社会的几个要素来模拟:空间、生存压力、交配繁衍,其他大量要素没有被考虑进来。但是,所谓“模拟”人类社会也只是去反应一两个问题,并不是要反应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我认为这个实验反应的这一两点,是在鼠群与人类社会有共通点的基础上的,实验值得思考之处恰在这一两点共性上,而不是必须非常精准的模拟人类社会,实验结果才有意义。这个实验并不意味着人类必须、必然、完全地跟实验中的鼠群行为特征一样,只不过能有那些行为和心里变化就已经非常值得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了。
更多专栏文章欢迎留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