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茶餐厅,是什么警匪片地下接头现场吗?

‍‍
香港茶餐厅,我愿称之为“都说中文怎么你的话我就是听不懂”之硬核黑话集大成者。
前不久看《大湾仔的夜》,又勾起了上流君被茶餐厅黑话支配的恐惧。
△都进来测测听力|来源:《极限挑战》
上流君第一次去香港,走进茶餐厅时,差点拔腿跑路。
其他食客:“唔该,一份A餐,一份C餐,多士飞边,加份白饭。”
上流君尝试着速记刚刚听来的情报:“A餐?C餐?呢啲系咩?”
伙计:“使唔使转丁?加唔加色?走唔走青?”
上流君一边调动着脑袋里约等于没有的塑料粤语,一边抠脑壳“转咩丁?咩色?走咩?”
食客点点头道:“再加个汪阿姐吧。”
“汪……汪咩姐?!!!”上流君眉头一皱,莫名感觉事情不太简单。
伙计大手一挥写好单据,朝厨房噼里啪啦一顿输出,等到上流君回过神来后,只听到了一句:“加个靓仔。”
伙计回过头后一眼对上了我带着震惊的眼神,他愣了一下,上流君仿佛读出了他的内心OS:
图片
△电影截图
啊喂,是你们黑话的锅,不怪我误会啊!
茶餐厅黑化,从菜单开始迷茫
事情是从一份“满屏中国字,看也看不懂”的菜单开始的。
图片
△来源:广东话资料馆
许多香港茶餐厅供餐有特定的规律。比如常餐,早、午、晚餐以及下午茶中特定的A、B、C、D餐。
所谓常餐便是全天都会供应的菜品,而A、B、C、D餐则是一种为提高点餐效率而设置的套餐,与麦当劳、肯德基类似。
倘若是熟客,便能坐下来立马熟练地对店伙计报出自己想要的餐式,但如果你是第一次来,那么琢磨ABCD餐又成了你看菜单的一道难关。
图片
△来源:《恭喜八婆》
在你好不容易选好了想吃的食物后,你喊来伙计:“唔该,落单(麻烦了,下单)”,伙计一开口,便为你打开了下一道关卡:“究竟讲嘅咩啊?”
黑话教学,正式入门——
用人形容食物
广东人吃不吃福建人,上流君是不知道,但香港茶餐厅确实是“吃人”的。
来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不要加个靓仔给你?”
——什么?吃饭还送帅哥?还有这种好事?
——想得挺美哈!
加个靓仔,也就是加碗白饭咯!
为什么香港人要用“靓仔”形容白饭呢?
这是因为白米饭颗颗纯白干净,没有任何多余的添加物,宛如干净秀气的靓仔,故而得名“靓仔”。
既然靓仔上了餐桌成为菜品,那么“靓女”当然也不甘落后。与白饭相应,靓女被用来形容口感绵滑香甜的白粥。
再来猜猜,“肥妹”指的是什么?
图片
△这是肥姐啦!|来源:微博
“肥妹”呢,指的是热朱古力,也就是热巧克力。
由于朱古力的热量较高,吃多了容易变肥,因此港人便逐渐用“肥妹”来代称热朱古力。
港人口中的“鬼佬肉”指的又是什么肉呢?当然不至于是歪果仁的肉。
来跟着上流君念一遍“鬼佬肉”,是不是感觉这发音有点熟悉?其实它指的便是我们熟知的咕噜肉。
早年,广东人远赴外国打拼的同时,也把家常菜“甜酸猪肉”也带过去了。
它在外国的中餐馆中成为了外国人最喜爱的一道菜肴,港人便将其戏称为“鬼佬肉”,后来觉得这种说法对外国友人不礼貌,于是便取谐音,改称“咕噜肉”。
茶餐厅中还有一种食物叫“和尚跳海”,上流君看到这个词语时颇为费解地挠了挠头,这又是个什么黑暗料理?
其实,“和尚跳海”指的就是“滚水蛋”,这是因蛋黄像和尚的光头,而“跳海”时的蛋白在滚水中化开就像一件袈裟而得名。
图片
△来源:TVB
除了这种泛泛而谈的人以外,香港人甚至会拿具体的明星来代称食物。
比如由于吃西多士时需要淋糖浆,粤语简称“淋胶”,这与演员林蛟同音,而夏蕙姨曾与演员林蛟是情人关系,于是一段时间内,“夏蕙姨”就变成了西多士的代称。
图片
△来源:九龙冰室
再比如,拼命把自己晒黑的“黑古”古天乐。
不知道哪位闲得慌的香港人,某一天在茶餐厅中喝着阿华田时,突然发现这种用可可粉冲泡的饮品颜色与古天乐的肤色不能说毫无联系,只能说完全相关。
于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用“古天乐”来代指阿华田便成了一部分香港人心照不宣的习惯。
当然,因为阿华田的价格较为昂贵,因此“败家仔”也是阿华田更普遍的代称。
图片
△来源:pexel
此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艺人汪明荃有一首较为出名的歌叫《热咖啡》,也因为她在影视圈的名声和地位,人们都会亲切地称她为“汪阿姐”,所以香港人都会用“汪阿姐”来代称热咖啡。
用数字或字母形容饮品
除了“人”以外,在万事皆追求效率的香港,为了在点单时少写几笔,数字和字母简直就是用来代称的神器。
从茶餐厅饮品术语便可以看出,简写这事儿算是被香港人玩明白了。
在粤语中,由于“热”字与“2”字同音,“奶”字与数字“9”的英文“nine”同音,所以“29”便被用来代称“热鲜奶”了。
同理,“柠乐”是“柠檬可乐”的缩写,而在粤语中“柠”与“0”同音,“乐”与“6”,所以“06”就是柠乐,而“206”就是热柠乐。
除了数字以外,英文字母也逃不过香港人的简写魔爪。
因为茶的英文单词是“Tea”,所以“0T”便是“柠檬茶”的代称了。而“冷冻的”的英文是“cold”,所以“C0T”指的便是茶餐厅极为常见的饮品“冻柠茶”。
图片
△来源:搜狐@菜菜行走日记
武侠味十足的口味表达法
可能你会觉得都读到这儿了,总能左拥靓仔右抱古天乐再高喊句“C0T”,点单该毫无阻碍了吧。
NONONO!
猜猜“飞砂走奶”是什么意思?
反正上流君刚看到这个词,脑海中瞬间就划过了这个画面:
图片
虽然但是,“飞砂走奶”确实跟武侠剧里边的飞檐走壁没有啥关系。
在香港,“飞”和“走”都是不要的意思,因此,当点咖啡时说“飞砂走奶”指的就是这杯饮品不要加砂糖和奶。
相应的,“走青”就是不要葱、香菜等调味菜,“飞边走油”就是吐司不要四周的硬边不加黄油……
不过有些特殊的是,对于奶茶以及咖啡而言,“茶走”“咖走”并不是不要茶不要咖啡的意思。此处的“走”指的是用炼奶代替淡奶,可以使奶味更浓厚。
那么“扣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吃饭时不想做“大嘥鬼”(浪费鬼),你就可以跟伙计说句“扣底”,那么伙计就会给你减少饭/面量。相应的,如果你是个大胃王,说句“加底”,伙计便会帮你多加些饭/面。
如果你是小鸟胃,饭菜都吃不了那么多的话就可以说“双扣”,那么饭菜就都会给你减少了。
如果你想在饭/面上加个煎蛋,就可以说“戴帽”。看,是不是就像在这碗面上戴了个帽子一样?
图片
△来源:大众点评
专有名词
当然,香港茶餐厅黑话除了上述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类型以外,其实还有一些词汇属于专有名词,是被写在菜单上的正儿八经的叫法。
当上流君走进一家茶餐厅翻开菜单时,看到必选食物最后的那两个字“捞丁”后,不由得眉头一皱。捞丁?捞咩丁?萝卜丁还是火腿丁?
图片
△来源:大众点评
上流君悄悄瞥了一眼隔壁桌点的捞丁,才意识到,人家捞的是方便面出前一丁。
图片
△来源:淘宝
“捞”字在粤语中是“搅拌”的意思,而“捞丁”就是把各种食物与出前一丁一起,加上酱汁搅拌后做成的菜式。捞丁可以说是香港茶餐厅的特色菜品,备受港人喜爱。
此外还有“转丁”,这里的“丁”其实指的也是出前一丁。由于出前一丁口味极佳,所以在点其他面食的时候,服务员可能会问你要不要转成出前一丁。
图片
△来源:大众点评
再来看看这张单据上写的“奶油猪”是什么意思呢?淋了奶油的猪肉吗?
图片
△来源:大众点评
其实,这是因为港人喜欢把圆圆胖胖的食物用“猪”来命名。
奶油猪其实就是“奶油猪仔包”。猪仔包是一种港式面包,而奶油猪仔包就是将被烘烤得香脆的猪仔包切成两半,涂上牛油和炼奶制成。
不说黑化,不会点餐?
为什么香港人点餐爱用这些奇奇怪怪的黑话呢?
一方面,这些黑话其实是香港语言文化与饮食文化的鲜明体现。
香港作家马家辉曾言:“不是常有人说‘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厅文化’吗?混血,杂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既有云吞面亦有鹅肝酱,甚至印度飞饼、越南米线、泰国河粉,茶餐厅就是‘茶楼+餐厅’,把世界宇宙包罗在碗筷刀叉之间,是具体而微的全球化象征。”
在茶餐厅出现之前,西式食品只有正式的西餐厅才提供,只有高收入人群才能消费地起,普通人只能望而却步。
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香港人逐渐开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冰室”中引入西式食品,将西餐厅本土化,为当地人提供低廉的仿西式食品。
图片
△来源:《花样年华》
自八十年代开始,新式茶餐厅的招牌逐渐取代了冰室之称,并供应更为多元化的饮食。
香港是一个语言大杂烩的地区,不仅有粤语和各类外语,还有普通话及其他方言。
因此,在茶餐厅,点餐词汇不免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前面已经提及的用各类粤语以及英语谐音的简称外,还有粤语与英文相混合组成的词汇“蛋tart”(蛋挞,tart在英文中是馅饼的意思)、从英文中音译而来的“吐司”(toast)以及“奄列”(omelette,指鸡蛋饼)……
另一方面,香港人的生活节奏可谓是争分夺秒,而茶餐厅亦是迎合快节奏大都市的产物。
不论是店家还是食客都追求速度即是一切,于是为了适应这种拥挤忙碌的饭点,开创了一套具有浓郁香港地域特色的极简“点餐黑话”。
这么一篇下来,你学会多少黑话了呢?
问:“唔该,落单。碟头饭双扣,三文治飞边走油,茶走,係咁多”是什么意思?
来评论区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吧~
参考文献
[1]肖喜学.在茶餐厅读懂城市[J].住区,2014(01):108-113.
[2]黄月观,关希楠,钟嘉淇.港式粤语词汇与文化研究——以茶餐厅点餐词汇为例[J].福建茶叶,2021,43(10):267-268.
[3]吴燕和.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24-28.
[4]咕噜肉不是“鬼佬肉”.[EB/OL].2011-08-01
作者 | 一只狒狒
编辑 | 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