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除夕的太平宴——闽都岁时记

图片
《觅食记》作者谢冕
文 / 谢冕
进入腊月,母亲就开始忙碌。她默默地筹划着,一切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止于何处,如何收尾,母亲胸有成竹。在腊月,母亲是战士,也是指挥员(其实她能够指挥的“兵”实在有限),但更多的是亲自冲锋陷阵的战士。闽地历来重视春节,腊月的“战斗”是为了迎接春节。
腊月的第一大事是除尘。这有实际和实用的意义,更有文化象征的意义。堆积了一年的杂物清理过后,就开始大扫除。母亲从乡下人(福州人对来自郊区农民的统称)那里买来青青翠翠的细竹枝,按照习俗用大红纸捆绑竹子的根端,扎成一把大扫帚,这就是除尘的主要工具了。母亲就飞舞着这充满喜气的红绿相间的除尘掸子工作。她用布巾罩住她美丽的发髻,把楼檐屋角的灰尘来了个彻底大清扫。
除尘而后,开始擦地板。在迎春的所有活动中,擦地板的活最重。当年福州城乡的房舍,基本都是木结构,家家铺的都是不上油的原木长条板。所谓擦地板,就是以人工清除地板上一年的积垢。清垢的办法是用细沙沾水用力反复搓。做这活时母亲双膝跪地,用抹布和水、和沙奋力搓擦。楼上、楼下、楼梯、临街的游廊,凡是有木板的地方,都不能遗漏。擦过,再用清水漂洗、搓干,这才安妥。
记忆中做这些事时,母亲是非常地劳累,却是非常地美丽。她原是农家女,劳动是熟稔的。嫁到了城里,她也习惯了城里的习俗。扫除了,清洗了,接下来是细致一些的劳作,那就是给所有的铜器除垢。香炉、烛台、抽屉和门上的铜锁,凡是铜质器皿、物件,一处都不能漏。这些事,母亲多半派我们做,一家姐弟在一起劳作,一起说说笑笑,也有一番乐趣。铜器除垢也有土办法,用香灰搅拌食用醋,先用湿布擦,后用干布,三遍就锃光雪亮。
年前的卫生工作结束了,此时满屋生辉,大家都喜乐。母亲没有停歇,她开始有条不紊地,也是不紧不慢地购办年货。福州当年的习惯,过年的吃食基本都是自家做:年糕(一种香叶蒸的红糖年糕)、“肉丸”(一种芋头丝加肥肉丁和香料蒸的甜年糕)、“斋”(一种糯米制作的、带馅加清香竹叶蒸制的米粿)。一切原料都是现采购。原料买来了,全靠手工浸泡、磨浆、揉、搓、捏、包裹,而后上笼屉蒸。从备料到成品,其间工序复杂,尽管也是忙成一团,却也是欢欢喜喜的。这时节,当灶屋升腾起蒸腾的热气,我们已经欣喜地觉察到节日是临近了!
这些艰苦的却也是快乐的劳作,还不包括那些腌的、卤的、糟的、炸的、煮的,各种门类,分门别类制作。每一件事,都有它的要求,也都不简单。这一切,都要在腊月的中旬完成。这些琐琐碎碎,几乎无一例外地也都是母亲一人在做。腊月尽头就过年了,过年是享受,不做事的,母亲要赶在年节到来之前,将一切都准备好,为的是让我们省心地玩,为了贺节,为了团聚,更为了欢乐。
腊月二十四是民间说的“小年”,灶公的生日,俗称“祭灶”。祭灶是年节的序曲。更像是一部抒情的欢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在我们家,祭灶的第一步是重新布置、修整灶公的神龛。用了一年的神龛,有些陈旧了,每年祭灶前都要裱褙一新。神龛的装饰主要由剪纸构成,底色是白色的,剪纸是红色的,有神像,有对联,有花边。对联是草书体,祖上传下来的,不知出自哪位先人的手书,运笔飞动遒劲。每年都剪,用后留模本,隔年再用。那时年幼,但记得七言上联的末尾有“鼎鼐”二字。那时是不知解,也不求解。
祭灶日我们按规矩烧香、上供、叩拜。跪拜以后就有盼了一年的快乐:吃上供的灶糖、灶饼以及种类繁多的干鲜果。灶糖、灶饼是福州民间糕点和糖果的小小的总汇,平时我们享用的只是个别的品类,如今是一拢儿涌向面前:核桃云片糕、猪油糕、糖耳朵、“鼠尾巴”、糖枣、花生酥、“红纸包”。平时牵挂的、垂涎的,如今全到了眼前,这是在梦中吗?祭灶更像是一年快乐期待的最初的兑现。
小年过后,母亲酝酿着除夕的冲刺——这是腊月的最后一场“战役”。年夜饭是一年所有节庆餐聚中最盛大、最隆重,也最“奢华”(视各自的家境而言)的,因为这是一年中全家人最珍惜的大团圆的宴集。为了筹划并推出这顿年夜饭,母亲依然独当一面,沉稳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场冲刺。从备料到制作,她把手泡在冰冷的水里,她来不及梳理那紊乱的鬓角——母亲依然美丽地活跃在香气四溢的灶间,她变戏法似的从“魔箱”里变出了一桌丰盛的团圆饭。
正式宴会之前是敬奉神明和祖先。红烛烧起,香烟点起,挂鞭响起。跪拜过后,供桌前点燃了井字形搭起的干柴,我们点燃那干柴,熊熊烈火中,孩子们使劲地往火堆里撒盐!盐粒遇火,烈焰爆出清脆的噼啪声。据说是为了驱邪,我们更理解为欢乐地迎春!宴席是丰富的——即使是艰难岁月,像我们这样并不殷实的清贫人家,依然是异常地丰富。
这一场酒席,更像是闽菜精华的荟萃:红糟鲢鱼、糖醋排骨、槟榔芋烧番鸭、炒粉干、芋泥、什锦火锅,最后是一道象征吉祥的太平宴。(福州方言称鸭蛋为“太平”,“宴”是燕皮包制的肉燕的谐音,这是一道汤菜,主料是整只的鸭蛋、肉燕外加粉丝、白菜等。)平日里省吃俭用——有时甚至陷于难以为继的困境的家庭,在年节到来的时候,一下子却变得这样的“奢侈”!当年年幼的我,嬉玩中也曾有对于家境的隐忧,但这一切都被母亲的“魔法”化解了。那一定是指挥若定的母亲平日节俭中的积攒。
伟大的母亲,她能在困苦中孕育幸福和欢乐,她为我们的欢乐化解了困顿,隐忍了痛苦。除夕的宴会是榕城岁时的一个高潮,母亲的辛苦至此也是一个短暂的放松。除夕的夜晚全家都是盛装出席,母亲也不例外,此时她虽人已中年,却是一副成熟的青春气象:一袭素净的旗袍,带上耳环,发髻插上鲜花,头发依然乌黑而光可鉴人。只有此时,她才呼唤众人端菜上桌,招呼众人给父亲敬酒。她坐定她的座位,静静地分享着全家的欢乐。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
本文节选自谢冕所著《觅食记》,由培文·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
华文好书选读
图片
《觅食记》
谢冕
培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1月
在潜心诗歌研究、文艺评论之外,学者谢冕对于美食,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体验和额外的寻觅经历。
本书收入谢冕先生美食文字近三十篇,从惹人向往的“面食八记”,到“一碗杂碎汤等了三代人”;从游历山川的“小吃四记”,到“颐和园附近一家见证时代变迁的餐馆”;从知美味的“红辣仔”,到美食社交中的“论乏味”,谢冕先生笔下的美食文字,记略了因美食而遇到的人和事,耐读的同时,多了人生的滋味,淡然而不乏丰满,从中还可读出一位有趣且可爱的“觅食者”的形象。
华文好书
ID:ihaoshu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