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学军散文】试论黄恩锡对中卫旅游和文化的历史贡献

试论黄恩锡对中卫旅游和文化的历史贡献
图片
本文摘自俞学军先生新书《人生七十翰墨香》
黄恩锡(1716年—1772年),字素庵,云南赕北(今永胜县)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后授西宁碾伯县(今青海省乐都县)县令,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调任中卫知县。在卫六载,黄恩锡倡儒学、办教育、修水利、恤民情、赈灾民、撰志乘,恪尽职守,政声颇著。尤其在旅游和文化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翔实的史料。现就黄恩锡对中卫旅游和文化的历史贡献,做一深入地分析探讨。
图片
一、普查山水,走访名胜,为后人储存了大量的旅游资源信息。
黄恩锡上任伊始,便深入实地,考察中卫地形地貌;后来为了编修县志,又组织人力对全县山水、名胜进行了普查。在乾隆县志《疆界》篇中开门见山:“中邑北靠边墙,南面大河。其东则青铜牛首,锁钥河门;南则香岩雄峙,列若屏障。左依胜金之固,右凭沙岭之险。”短短数语,中卫北依长城,南面大河,东临胜金,西靠沙坡头的独特地理面貌便跃然纸上,这是中卫赖以发展旅游业不可复制的重要资源。在《山川》篇中写道:“香山,县之南山总名,前明为庆藩王(朱元璋十六子)牧马场。其地周环约五百里,旧建香岩寺。山民随水而居,多穴处为土窖,喜牧畜,旧称七十二水头是也。”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今天看来干旱贫瘠的香山、古时却是有“七十二水头”的水草丰茂之地。在《山川》《形胜》《城垣》《寺庙》等章节中,记载了众多的人文景观。一是古长城。“县城迆北边墙一道,自宁朔县大坝交界起,至西南越黄河,抵卢沟堡山,沿长482里,边口29处。”据周兴华先生考证,中卫境内既有秦长城、汉长城,还有明清长城,如果说宁夏是“中国长城博物馆”,中卫长城则是博物馆中之精华。二是旧城垣。县志中记载的古城垣多达几十处,如“丰安故城”“温池城”“枣园城”“石空城”“古水城”等,这些城垣大多毁于战乱、天灾。三是寺庙群。中卫过去三教荟萃,寺庙众多,光县城就有“九寺十八庙,二庵加一祠”之说。旧志中记载的大小寺庙多达30多处,保存至今的有高庙、老君台、香岩寺、羚羊寺、龙宫庙、大庆寺等十多处。这些寺庙,不仅是活跃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中卫历史,文化乃至建筑的重要载体,如开发组合成一条寺庙文化观光线,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四是其他遗迹。如“胜金关”“营盘水”“大战场”“买卖城”等。这些遗迹都曾经演绎过一段激越悲壮的历史,如能开发利用,就能成为中卫旅游新的亮点。
图片
二、首次以官方推出“中卫十二景”,提高了中卫知名度。
在黄恩锡之前,中卫民间就已流传着“中卫八景”“中卫十景”的说法。黄恩锡到中卫任职后,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反复比较,首次以官方推出了“中卫十二景”。这十二景是:青铜禹迹、河津雁字、香岩登览、星渠柳翠、羚羊松风、官桥新水、牛首慈云、黄河泛舟、石空灯火、暖泉春涨、黑山晴雪、炭山夜照。对这些景点,首先有文字定义。如炭山夜照:“在邑之西南、近河。山产石炭。城堡几万家、朝爨暮炊,障日笼雾,至冬春则数里不见城郭。近西一带有火,历年不息,未知燃自何时,第见日吐霏烟,至夜则光烟炳然,烧云绚霞,照水烛空,俗呼为火焰山。”寥寥数语,就把这一景点的位置、形状、特点等都交代的一清二楚。其次配上了赞诗。如黄河泛舟:“洪波舾楫泛中流,凫溆鸥汀揽胜游。数点渔舟歌欸乃,诗情恍在白萍州。”香岩登览:“边城古刹势崔嵬,竟日登临未拟回。俯视河山收眼界,恍疑身在雨花台。”读着这些诗,确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觉。“中卫十二景”以官方推出后,在社会各界广泛流传,到清末民初,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外迅速传播,确实起到了宣传中卫,增加中卫知名度的良好作用。当前,在评选“中卫新十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黄恩锡的做法,对每个景点,应该配有文字、诗词、摄影,或者绘画,以此达到立体式宣传的效果。
图片
三、创作中卫竹枝词,勾勒出一幅幅边地风俗画
古代竹枝词以描写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居多,而黄恩赐的竹枝词则是描写塞上边情的,价值尤为珍贵。细细品读,大致分这样几类。一是描写边地风光的。如:“冬春附郭望难穿,可怪边城雾障天。晓起沿阶飞黑雪,家家炕洞起岚烟。”“一代天威绝塞尘,沿边革木尽和春。羱羊野马深秋壮,利镟长枪逐猎人。”前一首时令是“冬春”,后一首时令为“深秋”,一年四季边地风光尽收眼底,而“利镟长枪逐猎人”一句则鲜明体现了当地民众的尚武风气。二是描写生产状况的,如:“冰解河开欲暮春,船家生理趁兹晨。土窑瓷器通宁夏,不炭连船贩水滨。”“车声五鼓走辚辚,最喜勤农习尚醇。衣食家家惟百亩,一年活计始于春”。这几首诗生动描写了我们的先人以农为本,勤于劳作的淳厚风尚。再如第十五首的“参差林外几人家,土屋依山半日斜。禾稼满场秋草足,老牛饱卧嚼残霞。”这种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只能是在艰苦的“勤农”之后才得以享受。三是反映地方特产的,如“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亲串相遗各用情,年年果实喜秋成。永康酒枣连瓶送,蒸枣枣园夙擅名。”“山药初载历几年,培成蔬品味清鲜。从兹不必矜淮产,种遍宣和百亩田。”这些诗中所描写的中宁枸杞,永康酒枣、枣园蒸枣、宣和山药都是当时中卫的特产,有的现今已是中卫的知名品牌。四是反映风俗信仰的,如:“清明士女乱纷纷,尽向城西竞若云。游赏逐年夸胜节,沿郊榼酒聚成群。”这是一幅多么赏心悦目的清明郊游图。“独酌窗前酒满樽,停杯窗外月黄昏。谁家纸火迎风起,邻妇声声夜叫魂。”还有“砖塔寺里四月春,何年浴佛起前因。烧香夹道纷男妇,毂击肩摩十里尘。”前面是一个村妇“夜叫魂”的特写,后面则是一个“毂击肩摩十里尘”热闹非常的大场面,从中可以窥见明清时期先民宗教信仰之一斑。黄恩锡的这组竹枝词,不仅是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而且也有较高的史料考古价值。
图片
四、挖掘整理民风民俗,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风尚。
乾隆县志《民俗》章写道:“今考中俗,朴厚强力,士业诗书,能取科第,有衣冠文物之风。贫则躬自耕凿,逐末者少。”(逐末,指从事工商业)这段文字清楚表明,我们的先人具有勤劳朴实、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美好品德,无怪乎在历史上被誉为“文化县”。又如:“冠礼,成人之始,世俗不讲久矣。中邑惟成童则随俗冠之。三冠之礼缺焉。”三冠之礼,是指男子成年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而中卫人不甚讲究这些繁文缛节,“世俗不讲久矣”。在婚丧方面,也有独特之处。“婚礼,问名,纳彩,纳聘,行古之遗。具酒食,会宾客,独不亲迎。”“丧用佛事动鼓乐,士大夫家鲜有禁者。亲邻吊之,则不问服制。”所谓“服制”,是指办丧事根据亲疏远近,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饰。可见其披麻戴孝的等级非常严格又十分繁琐。但中卫人删繁就简,简朴务实,不论是婚事中的“独不亲迎”,还是丧事中的“不问服制”,都说明了这一点。在一些节俗中,还能看出中卫人的男女平等的民主进步意识,如“迎春赛贺,士女竞观,上元张灯,连夕嬉游”“春暖则沿乡树秋千。至清明日,士女杂沓出游。商集诸货相贸易。”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中,这是一种多么开放超脱的场面。当前,在“民俗村”“农家乐”的建设中,如果能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融入中卫民俗文化元素,就能提高民俗游的品味。
图片
五、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奏议、碑记、序论、传略等。
在乾隆中卫县志中,专设艺文编二卷,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奏议、碑记、序论、传略、赋、铭诗等。这些篇章有的记载兴修水利,有的反映倡儒兴学,有的记载体恤民情,为民请命,还有的记载了大旱之年,群众抗灾自救的事迹,等等。如《美利渠记》,真实地记录当年官民一心,万众齐力、兴办水利的壮举。在《重修中卫儒学碑记》中则记载了官绅带头,捐资助学,兴儒重教的不朽业绩。《香山三蓬记》中这样写道:“每荒旱则山民之食,惟官储是赖。然农妇牧子,望升斗而不继,则有草食而第求果腹者。其草实之可食者有三:惟绵蓬为最,水蓬次之,莎蓬又次之。”这段文字再现了大旱之年,香山民众靠绵蓬、水蓬、莎蓬渡过灾荒的自救经历。又如《上各宪言河崩沙压请除差粮书》《详夏朔灵粮车直运凉州上本府书》等上书,为名请命,减除差粮,减轻农民长途运粮之苦役,字里行间展现出一个体恤民情的良吏形象。这些篇章真实记录了当时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为我们研究当时中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图片
六、记录了众多的对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在乾隆县志中,记载了众多的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少有大志,发愤读书,然后科考入仕,做官后为百姓、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有益的事情。下面举出几例:俞益谟,二十岁中武进士,以战功升迁湖广提军,虽为武阶,但“性喜文学,所至辄为诸生课文讲学,暇则集宾友考古为诗文。其于乡里,不惜千金,浚修渠道、河堤、设义学,置学田,人至今称之。”冯云飞,中卫城关人,官至河南新郑县知县,在任时“修城堞、勤民事,延师兴学。卒于任,清贫不能归柩,士民公助,始举丧旋里。”罗如伦,石空人,“历任湖南、衡阳、浏阳、直隶、栾城知县,升宛平大尹。为政宽平,民皆便之。居乡则启迪后进,课文训俗,绰有前辈风。”笔者以为,在旅游新镇开发中,建立中卫古贤纪念馆,收集展出俞益谟等历代前贤兴业爱民,励精图治的事迹,对外可让游客在游山玩水中了解中卫历史和人物,对内可以教育我们的干部和群众。
图片
此外,黄恩锡还亲自主持修撰了第一部中卫志书—《乾隆中卫县志》,填补了中卫无志的空白,为后人研究中卫历史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总之,黄恩锡在中卫任职时间虽短,却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其对中卫旅游和文化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其脚踏实地、励精图治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加倍的做好工作。
(2015年7月)
作者简介
图片
俞学军,1952年出生于中卫市常乐镇,号香山居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顾问,宁夏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卫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卫市老年书画协会会长,中卫市画院院长。曾任中卫县副县长,中卫市政协秘书长,中卫县政协主席。自幼酷爱文学,好诗词,喜书画,几十年笔耕不辍。先后主编了《文明明珠中卫》《中卫旅游》,出版发行了《俞学军书画集》《香山情恋》《香山行吟》。其诗书画作品被党政机关和文博单位收藏。‍
来源:悦读书吧
作者俞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