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十答 | 什么是LPR?下调对你我普通老百姓有何影响?

图片
文 丨 应习文
继1月17日央行调降MLF利率后,今天上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跟着调降,而且是时隔一个月后连续第二次调降。调降后,1年期LPR为3.7%,较上月调降10bp,5年期以上LPR为4.6%,较上月调降5bp。
下面针对本次降息,回答十个大家可能比较关心的问题。
问1:什么是MLF和LPR?
答:LPR是英文“Loan Prime Rate”的缩写,被称为市场报价利率,是央行于2013年10月开始设立的。目前LPR由18家具有代表性的银行参与报价,并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取算术平均计算得出,每月20日对外公布,作为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标准。
MLF是英文“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的缩写,学名“中期借贷便利”,俗称“麻辣粉”,是央行于2014年9月创立,向市场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一种货币工具,由央行向符合条件的银行招标开展,需要高等级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MLF的利率一般被视为中期政策利率。
通俗地说,LPR是银行贷款利率的一个基准,比如你去银行申请按揭贷款,那么贷款的利率,是在LPR的基础上进行加点构成的。
而MLF利率则是LPR的基准,叠加起来就是“基准的基准”。MLF利率由央行决定,而LPR则是市场报价决定的,因此MLF和LPR两者在一起,构成了既能体现央行引导,又能体现市场化因素的利率体系。
目前,这套利率机制已经基本替代了原先大家所熟知的“贷款基准利率”,央行以后加息或者降息,都没“贷款基准利率”什么事儿了,而是看LPR和MLF利率的升降。
问2:LPR是如何决定的,和MLF利率是什么关系?
答:LPR是18家报价行,根据各自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进行报价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LPR是市场化的。比如经济不好,来贷款的优质客户少了,那么银行就会根据市场供需,把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下降一些,以吸引更多客户来贷款。这样,报价行就会降低当月的报价,造成LPR的下调。
但同时,LPR又受到政策利率的影响,因为LPR在报价时,不是直接报一个利率,而是在MLF利率上进行加点,所以是要参考MLF利率的。如果央行下调了MLF利率,那么原则上说,只要不是市场情况恰好要升利率,报价行应该对LPR进行下调。
本次LPR下调,就是1月17日央行先下调了MLF利率,释放出了降息信号,因此今天LPR也如期下调了,体现的更多是政策引导。而去年12月20日,LPR“意外”下调了5bp,由于当时MLF利率并未先行下调,体现的更多是市场因素。
问3:连续两个月降息,是不是央行又开始印钱大放水了?
答:不是。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依然坚持稳健的基调,央行会根据实际的经济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时,央行为此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绝不是“大水漫灌”。
如果大家理解上的“大水漫灌”是参照2008年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四万亿”时期,那么目前的货币与信贷形势可以说远没有达到“大水漫灌”的标准。
首先,我国最新一期的广义货币(M2)余额增速只有9%,低于2021年的名义GDP增速,所以当前M2比GDP是下行的。而2009年我国的M2同比增速达到了28%,当年名义GDP只有9%,M2比GDP是跳升的。
其次,2021年我国的贷款余额增速是11.6%,而2009年则达到31%,目前远没有达到当年的“宽信用”水平。
再次,目前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也相对稳定,2021年仅扩大了2%。相比之下,2009、2010年央行资产负债表分别扩大了10%和14%。可以说,疫情以来我国央行的扩表速度与欧美日央行的疯狂扩张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2009年是“宽货币+宽信贷+宽财政”三管齐下,而目前仅仅是货币适度宽松,信贷需求尚且不足,财政政策相比2020年疫情期间还有所收敛,完全谈不上“大水漫灌”,因此大家不用过度担心。
问4:这次降息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答: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有需求推动型通胀、成本拉动型通胀、输入型通胀等等。货币因素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降息确实会抬升通胀,但不能从单一因素考虑,需要结合具体经济中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和全球通胀不断升高所不同的是,我国当前通胀压力比较温和。这是因为,在新冠疫情中,我国严格的防疫政策保障了产品的供给,而疫情对我国的消费需求产生了抑制,所以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不容易上升。反观全球,疫情蔓延使得全球供应链受阻,产品供给受到很大影响,但防疫宽松加上大肆印钱,社会需求反而恢复很快,因此通胀自然就很高。
所以相比之下,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增加,这需要通过降息来刺激有效需求。
问5:本次降息触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一是目前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依然偏弱。从去年12月份的数据来看,企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反映企业投资缺乏信心;居民短期贷款乏力,则反映消费者信心不足。新增贷款中票据占比升高,反映银行贷款额度剩余较多。贷款定价是供需两方面决定的,当前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沛(贷款供给多),而实体经济不愿贷款(贷款需求少),那么按照市场均衡的原则来说,价格(即贷款利率)就应该降。
二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依然偏高,存量贷款的还款压力也偏大。受疫情冲击、房地产低迷等多方面内外部因素影响,当前整体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实体企业经营压力增大,融资成本和债务压力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次降息,一方面可降低新增贷款的成本,另一方面存量的浮动利率贷款可以通过调息减轻债务压力。
三是降息的约束空间暂时打开,需要政策及时把握。目前美联储还没开始加息,市场预期3月份加息概率很高,一旦美联储加息,我国降息的空间就非常受限了。同时,近期通胀压力下降,12月CPI和PPI同时下降,其中PPI降幅还超市场预期,也给降息提供了空间。
问6:为什么这次除了调整1年期LPR外,还调整了5年期的LPR?
答:不得不说过去5年期LPR下调次数明显少于1年期LPR,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防止房价上涨。
但是,目前我国中长期贷款余额是短期贷款的2.5倍,意味着5年期LPR对经济的影响其实更大,如果只调整1年期LPR,影响是相对有限的。
在去年12月份单独下调1年期LPR后,市场对于5年期LPR调整的呼声很高。
一方面,如果这次不调整5年期LPR,那么和1年期LPR的期限利差就会拉大更多,使得政策利率更加陡峭,可能阻塞利率由短期向长期的传导,也不利于降低长期资金成本。
另一方面,当前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不足是突出问题,而中长期贷款成本影响中长期投资需求,包括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设备投资等,对经济的长期稳健增长十分重要。
问7:5年期LPR下调,对房地产有什么影响?
答:2021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可以说是急转直下,上半年主要城市在疫情缓解后迎来需求爆发,房价上涨压力很大。各地土拍市场一片火热,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大幅提升。
不过下半年随着各项政策收紧,房地产市场风云突变,不少房企暴雷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房地产销售、投资、开工、土拍明显下滑,政策重心转向妥善处置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本次下调5年期LPR,相当于改善金融供给,于上游可以降低房企债务压力,于下游可以提升刚需购房需求,有助于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
但是也要看到,本次降息与“房住不炒”的基本方针并不矛盾,首先,本次5年期LPR下调5个bp,幅度小于1年期LPR,可能仍有房地产方面的考虑。
此外,若是部分重点地区重现涨价苗头,依然可以通过因城施策的各项措施进行对冲。
问8:下调LPR对整体经济和个人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答:一是本次下调LPR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减轻中小企业、服务业的资金端压力,因此对于相关从业者来说,能够缓解一些经营压力。对于周期性行业来说,由于受宏观大环境影响比较大,也会从“降息”中受益。
二是对资本市场来说,“降息”是一个利好消息,不过由于MLF利率调降后,市场对于LPR的调降早有预期,所以利好效果或不明显。
三是对人民币汇率来说,目前美国退出宽松步伐加速,2022年可能会有三次左右加息,中美利差面临收窄,人民币汇率强势或告一段落,不过倒是有利于出口。
四是对于个人来说,由于5年期LPR也下调了,意味着房贷利率的下调。对于新申请房贷的居民来说,新贷款合同的利率将参照新的LPR进行加点。而对于存量的房贷,如果是浮动利率,且执行的是目前较为普遍地按自然年调息,则需要从2023年1月1日起才能享受降息带来的利息支出变化。
问9:5年期LPR下降5bp,对应房贷月供可以下降多少?
月供下降具体多少,与贷款合同上的利率是在LPR基础上加点多少有关,加点越多,月供减少越多。同时也和贷款剩余期限有关,剩余期限越长,月供减少越多。
举个例子,100万贷款,合同利率为LPR,没有加点(利率由4.65%变为4.6%),那么对应贷款剩余期限为10、20、30年时,月供减少分别为24.19、27.15和29.92元。
同样100万贷款,如果合同利率为LPR+30bp(利率由4.95%变为4.9%),那么对应贷款剩余期限为10、20、30年时,月供减少分别为24.39、27.53和30.43元。
总体来看,本次LPR调整,房贷每100万元的月供减少量,大部分落在23~31元区间。
问10:未来还会继续降息吗?
答:1月18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要“靠前发力,前瞻操作”。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的发力,确实有靠前发力和前瞻操作的考虑。一方面2022年后期经济压力可能比较大,尽管目前还没太多具体数据显现,但货币政策已经前瞻性启动了。另一方面由于美联储3月份加息概率升高,后期我国货币政策空间会被压缩,所以也需要前瞻性启动。
不过,也不能完全排除一季度再次降息的可能。我们认为,如果出现以下“小概率”情况,仍会显著增加继续降息的可能性,一是年初各项宏观经济数据表现较差;二是房地产风险出现扩散;三是全球金融市场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崩盘,美联储推迟加息,国内金融市场也受到波及;四是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或是CPI、PPI出现大幅下行;五是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显著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