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称呼并不神秘:说说伊斯兰教中“伊玛目”的指代

前阵子,我的一篇文章解释了伊斯兰教中,阿訇和毛拉的指代。
结果就有评论说,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媒体对宗教知识方面的科普还是太有限,搞得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听到某些宗教词汇就会瞎联系。勇于把这些词汇解释清楚,是非常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然后就建议我,最好再讲讲另外一个常见的宗教专有名词——“伊玛目”。
图片
这里呢,有必要先回顾一下。
在伊斯兰世界,阿訇和毛拉一般是不同教派或者地方民族对于伊斯兰教学者的习惯称呼。他们的具体的职能,还是差不多的——带着信众们礼拜,日常宰杀牲畜时念经,有时候,还能充当心理医生,帮助信众排解迷惑和困难。
逊尼派多称阿訇,什叶派则叫毛拉,但毛拉一词也并不仅限于什叶派使用。
比如,在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地区,比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他们的伊斯兰信徒,也习惯称呼自己的宗教学者和高级教士为毛拉。像塔利班的一号人物希巴图拉·阿洪扎达,就被尊称为“大毛拉”。
而伊玛目的意思要复杂些,在一些特定语境中,就没这么“基层”了,更像是拥有无尚权威的最高教长。
通常,在逊尼派圈子里,清真寺的教长、普通的阿訇,都可以被叫成“伊玛目”,类似于一个日常职能性质的存在,泛指普通教士。
但到了什叶派,则非常强调伊玛目的崇高性和权威性,特指教派内部的宗教领袖,人和真主之间的中介,有特别神圣的意义。比如,伊朗前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就被什叶派的伊朗人尊称为“现代伊玛目”。
图片
接着,就有必要先简单说说,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
伊斯兰旗下派系多如牛毛,但总归可以划为两大类——什叶派和逊尼派。
图片
穆罕默德去世时,并没有留下遗嘱安排谁为哈里发(哈里发接近于国王+教皇的角色,既是宗教领袖,又掌握世俗行政政权),也没有说清楚应该以什么形式推选哈里发。
结果,信徒们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其中,承认以穆罕默德的圣门弟子——“四大哈里发”的信众,逐渐演化成了逊尼派。
图片
四大哈里发
但有一些人表示了“不服”。
他们坚持,只有先知的小女儿法蒂玛与先知的堂弟、养子兼女婿阿里所生的后代才属于真正的先知后人(穆罕默德没有男性继承人,仅有四个女儿活到成年)。
这里再重复一下——阿里是穆罕默德的第四任哈里发、堂弟,养子,女婿、外孙女婿(先知女儿法蒂玛27岁就去世了,阿里后来又续弦,娶了法蒂玛大姐的女儿,先知的外孙女乌玛迈)…
图片
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约600年或602年—661年)
法蒂玛和阿里生有两个儿子,哈桑和侯赛因。他们的后代,均被称为“圣裔”,自带祖先光环,地位非常尊贵。
图片
法蒂玛和阿里的小儿子侯赛因与逊尼派势不两立。
追随侯赛因的信众们,就逐渐演化为了什叶派。
具有悲剧英雄色彩的侯赛因,后来在今伊拉克的卡尔巴拉殉难。
卡尔巴拉也由此成为了什叶派的圣地之一。
而另一边,大儿子哈桑则被逊尼派的穆阿维叶招安,成了那里世袭的谢里夫(地方行政长官)。
近代伊拉克和约旦的王室,均属于阿拉伯圈子里公认的“圣裔”,他们都源于哈桑的直系后代,属逊尼派。
悲催的是,1958年,伊拉克王室费萨尔家族被政变军人领导的“革命武装”直接杀了个绝户。斩草除根之彻底,甚至连王室们养的宠物都没放过。
自此,纯血“圣裔”,仅剩下了约旦哈希姆家族(沙特王室虽然也号称“圣裔”,但论血统传承,还是有点拿不出手的)。
图片
自带宗教光环的哈希姆家族,却一直开心地地受着世俗生活,女眷们穿着紧跟时尚最前沿,男士们都不留大胡子
咱们再说回中世纪的阿拉伯世界。
在公元7世纪末的阿拉伯宗教战争中,虽然侯赛因殉难,但他的后代还是保存了下来。
比如,13世纪埃及什叶派法蒂玛王朝,就是侯赛因后裔所建立的;而现代伊朗的前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虽然是个有阿塞拜疆血统的波斯人,并不属于阿拉伯民族,但也自称为侯赛因的后人。
图片
两派人口多寡
而且,正如开头说得那样,在什叶派这个大群里,带人做礼拜的普通教士和宗教长老,都叫做毛拉,伊玛目这个词,有更加神圣的指代,是不可随便用的。
被尊为伊玛目的宗教长老,权力是极大的。
按照先知穆罕默德的安排,伊斯兰教的神是不直接干预世界的,他创造了这个世界之后,就把实际的掌管权交给了人类。
至于怎么管理,要完全参照《古兰经》。
因此《古兰经》就成了唯一的“神示”,信徒们需要凭着这一本《古兰经》,坚持到世界末日。
图片
但世界一直在发展变化,遇到经书里没详细说,甚至提都没有提及过的新问题,信众们怎么看待和解释?
那么,就需要德高望重的宗教学者通过他们特有的神学功底,从《古兰经》里找到相应的启示,再联系实际,解释和指导现实生活了。
在伊斯兰教世界,教们的“宗教生活”由各地的教士们负责,低级教士们只能给教徒传播宗教知识和解答疑惑,而高级教士,则可以解释教义教法和发布教令。
那么,在什叶派圈子里,拥有“最终解释权”的那位无尚崇高的宗教长老,就是伊玛目。
早在什叶派诞生发展的最初阶段,信众们以拥护先知堂弟、女婿/外孙女婿兼养子的哈里发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领袖。
一般来说,什叶派都尊奉阿里及其直系后裔中的11人为伊玛目(哈里发是世俗君主/总督和宗教首领的合体,即,政教合一体系中的国家领导人职务;而伊玛目则为纯粹的宗教领袖,但不属于出家人,能正常婚娶)。
这就是什叶派中信众占比最高的十二伊玛目支派。
图片
除了十二伊玛目支派,什叶派内部还分化出了七伊玛目支派、五伊玛目支派等支系,它们各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教义学说。
历来,十二伊玛目派一直属于什叶派中主流派,活动中心主要是波斯帝国境内及周边区域,也就是当今的伊朗,以及伊拉克和阿塞拜疆的一些地区。
图片
颜色越深的,什叶派占比越高
图片
伊拉克什叶派小伙迎娶逊尼派新娘
该派认为,伊玛目是安拉通过先知代理,指定出来的,因此,按照这样的传承模式,后任伊玛目都应由前任伊玛目指定。
这样就一直传承到了公元10世纪中期,第十二代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
穆罕默德·马赫迪又被称为“隐遁伊玛目”。传说他得到了永生,然后主动隐遁了起来,暗中观察人类。当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他又会复临人间,在真主的领导下匡扶正义,主持末日审判,并再次建立公平的盛世(末日完了以后“表现好的”会重生)。
这就是该派所信仰的“再世观”。
很明显,它受犹太教、基督教相关理念的影响比较深。
图片
16世纪欧洲画家所创作的基督教末日审判场景
图片
18世纪波斯画家笔下的伊斯兰教末日审判场景
另外,在宗教实践中,十二伊玛目派准许实行“临时婚姻制”(这在巴列维时代的伊朗曾被视作封建陋习进行了废除,但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又被恢复);同时,该教派允许信徒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隐瞒信仰,以保存自己,这又被称为“塔基亚原则”。
也就是说,从公元10世纪中期开始,什叶派就进入了第十二个伊玛目时代——长生不死的“隐遁伊玛目”岁月,直到今日。
老实说,咱们用旁观者的角度分析,第十二个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之所以要主动“隐遁”,很可能,就是为了体面地躲避政敌的仇视与迫害,同时凝聚人心,为信众加油鼓劲,才搞了这么的一个极具悬念说辞。
毕竟,他之前的什叶派伊玛目,结局普遍不太圆满——他们有的战死于沙场,有的被刽子手砍死于法场,而更有几位死于政敌的暗中毒杀....
图片
古代波斯王宫壁画——除了战场上的激情厮杀,就是热烈欢腾的歌舞饮酒娱乐活动
不过,“隐遁伊玛目”给人带来的美好期望,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因此,第十二个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又被信众们尊称为——“被期待的马赫迪”。
图片
古代波斯王宫壁画——波斯人虽然皈依了伊斯兰教,但并没有瓦哈比派那种女性罩袍蒙面,禁止娱乐饮酒的习俗
图片
波斯王宫壁画
就这样,什叶派信众们等啊等啊,等到了1979年,波斯人民迎来了阿亚图拉·鲁霍拉·穆斯塔法·艾哈迈德·穆萨维·霍梅尼(跟欧洲的传统差不多,一般来说,波斯人或者阿拉伯人,也是名字越长,身份越尊贵)。
当年的伊朗革命群众,甚至曾热烈地把霍梅尼奉为了——“被期待的马赫迪伊玛目的使者”、“当代先知”。
图片
霍梅尼和他的长子以及两个孙子在一起的合影,他的直系后人多数都属于普通中产,没有特别大富大贵的显赫人士
至于伊朗革命群众最终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从那开始,“教法学家治国”就成了伊朗特色的伊斯兰治理体系。
在上述话语体系下,再加上什叶派的传统宗教理念,“伊玛目”这个称呼,自然是无比崇高,不可造次了。
最后,再简单说说逊尼派穆斯林中,“伊玛目”的意思。
开头的时候,也讲了,“伊玛目”在逊尼派里,就是宗教神职人员的指代,清真寺的教长、普通的阿訇,各个等级的教士都可以被叫成“伊玛目”——意为“站在前面领着你做礼拜的人”,即“领拜者”。
图片
一些中世纪阿拉伯文献,也曾经管逊尼派的哈里发叫过“伊玛目”——因为,政教合一的领导人哈里发,作为最高宗教领袖,带领全国百姓做礼拜是他的职责之一,所以他也是一种“伊玛目”。
但到了近现代,“伊玛目”在逊尼派中,则只用于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称呼了,职业化色彩更浓。
比如,在逊尼派穆斯林为主的土耳其,专门培养神职人员和相关从业者的宗教学校就往往会被命名为“xx伊玛目学校”。
自从埃尔多安领导的正义与发展党上台后,不到20年的光景,曾经被禁了半个多世纪的宗教学校在土耳其卷土重来,用以培养“虔诚世代”。甚至,一些带着宗教色彩的中学,也争相在自己的校名前面加注“伊玛目”。
图片
一所土耳其的伊玛目中学,女生都需要包头巾,穿着也很保守
结果,就难免出了乱子。
前些年,按照土耳其教育部的中考改革试行方案,所有的初中生在八年级毕业后,需要参加TEOG全国统考以决定未来就读的高中。
图片
普通土耳其中学,戴头巾的还是少数——要放在20年前,学生戴头巾,则会被学校直接拒之门外,并严肃地找家长
按照要求,学生必须在升学考试中达到相应分数线才有资格在职业学校、综合学校(公立普通中学)和私立中学中作出选择,那些未能达到官方分数线的考生,将由政府统一调剂分配。
而且,这个能取得“选择权”的分数线,定得还挺高,大概有2/3的考生,无法企及,只得服从政府分配。
图片
土耳其中考考场
结果,这样一搞,马上乱了套。不但有众多学生分配到了离家超过20公里的学校;
更有一些基督教和犹太教家长不断上访,投诉自己的儿女竟然被政府教育部门分配到了主要教授《古兰经》和培养伊斯兰教士的伊玛目中学。
据土耳其自己的媒体爆料,那一次,甚至连土耳其首席拉比(犹太教大长老)的孙子也被分到了伊斯坦布尔郊外的Sile地区的一所伊玛目中学,学习《古兰经》去了...
图片
土耳其伊玛目中学课堂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伊玛目”这个称呼根据伊斯兰教不同教派的认知,在不同语境中,含义不尽相同。
有的无比崇高,甚至高于人世间的生活;而有的,则单纯就是个宗教从业者的泛称——一个被奉为“天选之人”;另一个则更像是“普通信众们的领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