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李兰娟院士团队发表国产mRNA新冠疫苗1期试验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当地时间1月24日,《柳叶刀-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在线刊载了李兰娟院士领导的国产mRNA新冠疫苗1期试验成果。研究结果显示国产mRNA新冠疫苗ARCo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图片
众所周知,辉瑞/BioNtech以及Moderna分别研发的mRNA-1273、BNT162b2是全球最早上市的mRNA新冠疫苗,这两款疫苗都是将新冠病毒表面的棘突蛋白(Spike)作为抗原。此次报道的国产mRNA新冠疫苗ARCoV则是针对病毒棘突蛋白中的受体结合域(RBD)作为抗原。
图片
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受体结合域
这是一项在杭州树兰医院进行的单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1期试验。在2020年10月30日至12月2日期间,研究入组了120名健康成人受试者,随机分配至5种ARCoV疫苗剂量组(5μg、10μg、15μg、20μg和25μg)和安慰剂组,所有人均完成第一针,118人完成两针疫苗接种。
01
不良事件
接种疫苗后56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发热是最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
5μg组为5%(1/20)
10μg组为65%(13/20),
15μg组为85%(17/20),
20μg组为95%(19/20),
25μg组为100%(16/16)。
3级全身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5μg组为0%(0/20),
10μg组为15%(3/20),
15μg组为30%(6/20),
20μg组为35%(7/20),
25μg组为31%(5/16),
安慰剂组为0%(0/20)。
图片
常见的局部和全身不良事件
整体上,该疫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剂量依赖性,且各组受试者的大多数发热均在接种疫苗后的前两天内得到缓解。第一次或第二次接种ARCoV后引发的全身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
02
体液免疫反应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SARS-CoV-2 RBD IgG,以及使用假病毒和活病毒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包括抗RBD IgG、中和抗体在内的体液免疫反应,在第二次给药后7天显著增加,并在14至28天达到峰值。
图片
抗RBD IgG抗体的几何平均数(GMT)变化
图片
假病毒中和试验的中和抗体GMT变化
图片
活病毒中和试验的中和抗体GMT变化
从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来看,15μg疫苗组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最高,比COVID-19恢复期患者抗体滴度高出约2倍。
03
细胞免疫反应
使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评估SARS-CoV-2 RBD特异性T细胞反应(包括IFN-γ和IL-2产生水平)。结果显示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完全接种后7至14天达到峰值。
图片
IFN-γ表达细胞的变化
图片
IL-2表达细胞的变化
该1期试验结果表明,5种剂量的mRNA新冠疫苗ARCoV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且耐受性,并且获得了强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支持对ARCoV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
研究人员指出,这款国产mRNA疫苗ARCoV疫苗的一大优势是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可在冷藏条件下储存和运输,将为疫苗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量较小,仅针对18-59岁人群,缺乏长期安全性和免疫反应持久性的数据。作者表示,针对老年人的试验以及扩大样本的3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Gui-Ling Chen,Prof Xiao-Feng Li, Xia-Hong Dai, et al.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SARS-CoV-2 ARCoV mRNA vaccine in Chinese adult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1 trial.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mic/article/PIIS2666-5247(21)00280-9/fulltext
(来源:《每日医线》)
版权声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