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货历史大起底!原来上古时期的年货是它!

全文共4945字 | 阅读需9分钟
“虎头牛尾”正当值。家里的年货都准备好了吗?
图片
图源:摄图网
对老一辈人来说,想要过好一个年,一定要提前把要用的东西都提前置办在家里。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供的……林林总总,只要是与年相关的,都是不可或缺的“年货”。
而对我们而言,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屯年货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成为了过年仪式感的一部分。面对早早挂起了红灯笼的商家们,谁不想买点东西,奖励一下拼搏了一年的自己和家人们呢?
图片
年货市场 图源:摄图网
但你知道吗?对古人而言,过年备年货这件事情,最早可是非常神圣的!
从祭祀到驱鬼
说年货,自然得先说年。
现在我们说到年,一般是把它当做一年的开始。但是,在还没有历法的时代,年在更多的时候,指的其实是一轮劳作的终结。
为了感谢这一次丰收时神明的帮助,也为了祈求下一次耕种的风调雨顺,人们从一种叫做“傩祭”的仪式上吸取灵感,举行仪式以酬谢神明。
图片
源自先秦的上古傩祭 图源: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
如同《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对“春节”一词的诠释:“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
也就是说,当庄稼收割完毕,人们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赐予的仪式,就是最初的春节。
图片
傩戏面具 象征着自上古以来,人们对未知神灵的想象和恐惧
图源: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博物馆 摄影:黎荔
只不过,由于先秦时期的历法尚未统一,岁首的起始时间不一定是在农历正月初一。
但是,基于大家都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祭祀也大多位于年末。因此,这种祭祀可以看做是年的起源。而人们为祭祀做的一些准备,也正是年货的开始了。
图片
至今,我们仍有春节祭祀的传统 图源:悠然岁月
除此之外,人们为丰收了举行的宴会,也有着相同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算作上古春节的源起之一。
据《诗经·豳风·七月》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人们用丰收的五谷酿成芬芳的美酒,寓意祝福人们健康长寿。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农业生产已经结束,备上两壶上好的美酒,宰杀肥美的羔羊,与亲朋乡人们一起聚集公堂举杯畅饮,恭祝万寿无疆。
图片
不吃点好的怎么叫过年 图源:摄图网
由此可以窥见,西周时,人们为了扫尘、宴会等仪式习俗,会筹备美酒羔羊等食物,也算是某种另类的年货了。
除此之外,关于年,还有一种说法。
上古时期,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冬天天气寒冷,粮食匮乏,早春时期更是青黄不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
每到这时,家中的老人小孩更容易生病,人们会担忧会不会是鬼神作祟导致。
图片
人们想象中的年兽 图源:网络
要不怎么能说是过年呢?只有面对不好的东西,我们才要“过”掉它。为此,人们就想出各种过年的办法,我们熟悉的挂春联、贴门神等年俗就是由此而来。
上古先民有桃能驱鬼的信仰,他们用桃木制作各种桃茢、桃弓、桃弧、桃梗、桃人来驱除邪祟。后世立门神的前身就是先秦时期的立桃弓、桃梗、桃人。
图片
桃树:嗯,我也不知道我居然这么厉害,可能是因为我春天第一个开花?
图源:昵图网
只不过,这时的人们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年俗礼仪,筹备的年货也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储备的粮食,最多加一两节辟邪的桃木。
但是先秦是年节礼俗酝酿的时期,诸多元素尚处于积蕴状态,为汉魏年节习俗的定型及唐宋等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吃好!喝好!玩好!
春节习俗的诸多元素虽在先秦已经形成萌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还是没能顺利孕育成真正意义上的年节。
而当时代走向统一,年这一重大事件,也终于拥有了一个确定的位置——正月初一。
图片
汉代画像石中的宴饮图
汉代,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定的大一统时期,岁历南北的经济文化出现交流,岁首祭祀被越来越多的地方认同。自此,文献上开始有对岁首祭祀的记载,过年的习俗也越发丰富。
而那些过年期间最传统、也是最必不可少的年货,门神、饺子、爆竹……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图片
桃木门神挂件
就比如说门神,先秦时期的人们最多在节前准备好桃木做的人形,却并不是一个规定的范式。而大约从汉代开始,门神被赋予了具体的形象和姓氏,比如神荼和郁垒。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荆楚岁时记》
图片
图源:文明常熟
在饮食习俗上,汉朝人也不像先秦时期那般,只要是好吃的都可以拿来做年货。他们有了特定的年节饮食,比如说象征着多子长寿的椒柏酒、可以驱鬼的桃汤、由蒜葱等食物组成的五辛盘等,着重在防病、健身的作用。
至于我们过年必备的饺子,是东汉时期,一代医圣张仲景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面皮一包,捏成耳朵的形状,就是饺子。
图片
饺子:据说我是因为冬至才被发明出来的,不过……也行吧
图源:摄图网
同样是汉代,放爆竹的习俗也延伸出来了。人们在元日凌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堂前燃爆竹,其目的在于恐吓一种叫做“山臊”的恶鬼。
“山臊”是民间传说中的恶鬼,人们只要撞上它,就必然要生一场大病。此鬼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最怕听爆竹声。
所以,人们就在新年到来时,在堂前用火烧烤竹节,使其发出劈劈叭叭的巨大声响,旨在驱除山鬼和瘟神。
图片
烧竹子,竹子:“peng!”爆竹,就是把竹子烧爆啊
汉代的除夕当天,人们准备好过年要用的物品,备齐椒柏酒、五辛盘等食品,还要更换门神、桃符等。这些,基本上就是汉代的年货了。
包罗万象的唐宋年货
其实,最基础的年货就是那些,基本上在汉魏都已经出现了。
但是,随着年在中国传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也为此制定了专门的假期,人们怎么会就这么满足了呢?
图片
后人想象的唐代过年场景,皇帝与民同乐 图源:网络
于是,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年货进一步发展,逐渐向着包罗万象的方向发展开来。宋代《武林旧事》第三卷,有一节《岁晚节物》,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
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
图片
宋 苏汉臣 《货郎图》
以上清单当中,衣服、肉类、果品、门神、金彩和金银纸也是咱们现代人过年要办的年货,但是桃符、幡胜、糁盆、酒檐和百事吉放到今天就显得颇为稀罕了。
我们还是从门神开始说。
图片
神荼郁垒 目前公认的门神“始祖” 图源:陈氏
王安石有一句名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春联和门神。在汉魏时期,人们都是真材实料,争取用桃木做的大木人吓走邪祟。但是,桃木就那么多,如果人人要做,未免资源紧张。
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还好,城市里可没有那么多位置了。想想看,街巷里就那么宽,还有个大木头人跟你抢位置,那谁受得了。
图片
《风起洛阳》里的盛景,就算里坊里没那么多人,但也没这么宽的街道啊
想想看,要有个大木人立在中间该多挤
于是,人们就开始“化简”,用桃木板代替桃木人。并在桃板上书写“右郁垒,左神荼”,或画郁垒、神荼两神像以御凶鬼。
到后来,桃符发展分为两支。文人们在桃木板上题写文字,老百姓们便在画上努力。逐渐延伸出了春联和年画两种形制。
图片
春联 图源:摄图网
这三类大门装饰在唐宋年间风靡一时。一直到钟馗取代了郁垒、神荼,他的位置也在北宋末年被尉迟敬德和秦琼所取代,桃木板才逐渐退出了自己的主舞台。春联和年画成为了老百姓过年的首选。
贴了门符,最重要的就是年夜饭了。唐代的“年夜饭”可是十分隆重,敦煌文书中所记录的节候赏物,就有“岁日赏屠苏酒、五辛盘、假花果,胶牙饧”
图片
唐人饮宴图
岁宴之上,人们互奉屠苏酒,通宵点蜡烛以供守岁。百姓们往往精心准备各种香甜美味的宵夜果子,如《梦粱录》中所写:
“十般糖、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蚫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
守夜累了,就放爆竹。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时的爆竹已经是纸做得了。
为年货开一场集市
到了明清时期,过年已经成为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买年货的习俗已经和现在十分相似:除了春联、爆竹等备一份就够了。其他必需品,什么吃的、用的,有啥都往家里屯着。
图片
清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明清时期,过年之前有专门的集市,叫做“年集”,专门供平民百姓采购年货。这个时候年货除了吃食之外,还有平日里要用的东西,基本上大家都会置办一点,以预备过年。
《京都风俗志》里面记载了当时年集的盛况:
“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桌几笔墨。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炫目,则卖画幅者。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
人家铺肆,择日撢扫房屋,谓之扫房,整顿内外一切什物,买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置办一新,以预过年。”
清末沈太俟在《春明采风录》中,对老北京年货市场、备年景象也有记载:
“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
至此,年货的模式彻底成型。一直到了民国时期,年集中琳琅满目的年货,都是人们过年的首选。
图片
民国年集
到了新中国建立后,人们过年的热情仍然不减,除了特殊时期,人们仍会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欢乐准备年货。
图片
年集上的人山人海
这时的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这是1982年江苏泰州居民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改革开放第4年,其中的大部分物品在今天看来,不仅陌生,还有些不可思议。
图片
到90年代,明信片、贺年片、挂历,也开始流行起来。还有很多家庭,已经开始更“奢侈”地尝试,把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当作年货搬回家。
由古至今,年的意义随着时代一变再变。为此准备的年货也逐渐丰盛多彩。
从简单的桃木、吃食到丰富多彩的花样点心、门神、爆竹,甚至,年货的花样丰盛到可以专门筹办一场盛大的集市……几千年来,年的变迁就藏在年货的变迁里。
图片
图源:摄图网
如今,年味儿越来越淡,但我们对年的记忆仍然藏在年货中。即使陷于繁忙的生活,淡忘了年的存在。路边商铺里的一片片红色还是会告诉我们:
“快过年了,新年快乐!”
图片
图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任尚仁.我国春节习俗的变化及发展方向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李石.老北京春节的年货与习俗[J].北京纪事,2021,(02):22-23.
[3]李翠华.春节文化研究综述[J].戏剧之家,2014,(08):322-324.
[4]李翠华.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D].导师:蒋明智.中山大学,2010.
[5]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J].民俗研究,2006,(04):113-130.
[6]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50-58.
[7]姚伟钧.汉唐时期新年(春节)饮食习俗[J].中国食品,1999,(03):41.
人文\艺术\行走
有温度的文化体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图片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