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里,那些符号化的设计语言

图片
抑扬顿挫句读添,喜怒哀乐点标传。
1920年2月2日,胡适启用新式标点符号,
结束了长久以来中国没有正式的标点符号,
大多凭语感断句的历史局面。
标点符号是文化支流中的一股灵动,
镌刻着独特而深切的意义,
跨越时光长河熠熠闪光。
用于辅助文字记录的标点符号,
只是千万符号中的一类。
赵毅衡先生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
给“符号”做出的解释:
符号是一种携带意义的感知。
符号与符号的深层叠加,
更是有不一样的韵味和灵光。
当深受中华文化洗礼的人们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与符号——春节与胡适启用新式符号的纪念日碰撞,符号的火花迸发得更加热烈而张扬。我们一起将探讨关于中国新年里那些符号化的设计语言。通过元素解读与观其发展,展现当下中国人对“春节符号”的理解与信守。
图片
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形象符号,是春节的吉祥物,也是年俗文化的象征。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图片
《十二生肖图》 周玉莹
十二生肖的起源普遍被认为是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大约在夏商时期,中国古代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生肖。东汉时期,十二生肖有了明确的排序顺序并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加上与早已存在的十天干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被称为动物纪年法。生肖就此成为了一种标识性的文化,它既作为农历年的简称,又对应着人们的属相。
在生肖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民间的心理认同,人们普遍认为人的性格品质与所对应生肖的生物特性相似。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这也让人对生肖产生了浓烈的归属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名为“十二生肖贺岁图”,出自中国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画家萧朗之手。从1998年开始,萧朗先生每年会为《今晚报》副刊画一幅“贺岁画”,从1998虎年绘制到2009牛年,终于集齐十二幅图。
向左滑可查看更多
生肖纪年以大年初一为岁首,本身就是春节的一部分,随时代发展被赋予更多内涵,成为信仰、知识与民俗的综合体。商品经济和文娱媒体的发展使十二生肖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被放大。
图片
任熊,字渭长,号不舍,浙江萧山人,清代晚期著名画家,“海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图为其作品《十二生肖册》中的虎。
自1983年第一届猪年春晚开始,十二生肖的形象与新时代春节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的现在,不仅中国人庆祝农历新年,十二生肖作为新年吉祥物也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图片
中国邮政《壬寅年》特种邮票,由著名画家冯大中先生创作。
图片
法国邮政La Poste中国新年限定邮票。
今年的虎年生肖限定邮票由旅法画家陈江洪设计,名叫“水虎(Tigre d’eau)”,象征着力量,勇气和雄心,代表对大家农历新年的祝福。
图片
插画师Felicia Chiao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会画一幅生肖画来庆祝农历新年,她认为绘制生肖图是一种继承中华传统的好方法。虽然她是一名华裔,但春节在她的家庭中仍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这也意味着春节的传统是中华儿女心中就是难以忘怀的。
图片
似乎在很多文化中,红色都是一种特殊的颜色。
在中国,红色大多代表喜事,隐喻热情、吉祥。从古至今,视觉设计都常运用中国红来表现“年味”,但并没有文献准确记载何时开始红色成为了新年的主色调。
图片
南京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陈耀连续19年创作贺岁剪纸,虎年是他的本命年,对于虎年的创作他融入格外多的感情和精力。今年他创作了20件“虎”作品,《吉虎送福》是其中一幅,憨态可掬的福虎相当讨喜,祝大家福气满满、虎虎生威。
根据五色五形,“红”代表“火”,而“火”是新年的主旋律:古人重视天象,春节前后,天气尚寒,唯“火”能趋寒保暖,加上驱赶年兽的传说代代相传,人丁兴旺、家业兴隆又是以人力为主的农业国家的美好期望——红色理所当然成为了新年中占比最多的颜色。
如今,祈福祭祀演变成阖家团圆、放鞭炮、挂红灯、贴春联、本命年穿红衣等,红色驱煞避邪的作用被弱化,更多的是象征着喜庆、吉祥。
图片
清,乾隆帝行书五言春联,藏于故宫博物院。福字斗方,为民间新春所常用。联书“富贵三春景,平安两字金”,亦为民间常见的春联习语,宫廷、民间的生活环境虽有天渊之别,但美好的新年愿望却并无二致。
图片
中国人常用“福、禄、寿、喜、财”五个字概括自己的理想人生,其中以“福”为首。它包含的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
最早的“福”字是一个会意字,人好命好为福。甲骨文中就已经有“福”的写法——两只手在祭台前握住陶罐并高举天空,表达了当时人们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的美好心愿。
图片
甲骨文中“福”字的象形解说
图源:《汉字演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录制的一套关于汉字构意、汉字构形演变的大型汉字学课程
正因为“福”字的特殊含义,人们对其钟爱有加。春节贴“福”字,也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清代皇帝在每年腊月初一都会动笔写福字,称“开笔书福”。皇帝用专门的“赐福苍生”笔在龙笺上书写福字,其中第一张一定贴在乾清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左往右:
清康熙帝御笔福字,雍正帝御笔福字,乾隆帝御笔福字,嘉庆帝御笔福字 ,道光帝御笔福字。
左滑看五福
演变到现在,“福”字由“衣”、“一”、“口”、“田”组成,“衣”字旁又有福禄之意,可以看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有着始终不变相同的愿望:有衣服穿,有一口田,能吃饱饭就是福气。随着社会发展,“福”的含义被延伸拓展,又上升到了一个层面:物质生活的满足是福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上的。
一个“福”字,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新年之际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期盼。它的出现,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的结果,谁也不能改变,谁也不会拒绝。
图片
图片
《福字图》、《福牛》由苏州版画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乔麦创作,以“福”的字形为基础结合人文、花草、生肖等元素表达她对“福”字的理解。
图片
鱼是古人类的自然崇拜对象,曾作为图腾出现在早期的氏族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辟邪护神、通灵善化、游乐赏玩等功能。
图片
图片
吴文健,当代画鱼名家,其创作的油画锦鲤,独具风格。
在众多鱼类中,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有关鲤鱼的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鲤鱼跃龙门”。因其生命力强、能跃高,又常被用来形容地位的急剧提升。民俗上,鲤鱼所承载的吉祥之意不仅体现在诗歌中常常化用鲤鱼的意象,还有以鲤做装饰、以鲤赠亲友等习俗。生物特性上,鲤鱼产卵量大、存活率高,使其成为多子多福的象征。
由于“鲤”与“礼”“利”的谐音,“鱼”与“余”的谐音,鲤鱼常被寄托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的美好祝福,所以年画中常出现小娃娃伴随大鲤鱼的形象。
图片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连年有余》
“转发锦鲤”更是近年的热词,“锦鲤”相当于好运气,“锦鲤”文化的流行与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有很大关系。新年之际,不仅是锦鲤本身,连带其所衍生出的鱼纹都自带流量,成为新春热点。
图片
2022上海迪士尼玲娜贝儿新春服装采用鱼纹设计 。图源: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图片
燃爆竹贺新年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起源于驱赶年兽的传说。人们认为火光、火花是喜事降临的预兆,巨大的声响能吓退鬼魅、驱散瘴气,七彩云烟则能使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有“紫气升腾”之意。
图片
明 袁尚统 《岁朝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旦三翁围炉而坐,孩童嬉戏庭前,燃放爆竹,尚有持杖者赶来相聚。
在纸和火药出现前,只有“鞭”,没有“炮”,人们通过点燃竹子发出“噼啪”声,所以也被称为“爆竹”。后来人们觉得祭祀时,鞭子在地上摔出“啪”的声响和火药爆竹的声音类似,所以就出现了“鞭炮”的说法。
图片
清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 局部,丁观鹏、郎世宁等绘
这件中西方绘画艺术渲染出了皇家岁朝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展示出了乾隆帝与诸皇子间融融的亲情。乾隆对新年伊始的第一天,尤为重视,每到这一天,他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宫苑内点竹放炮,祈求平安吉祥。
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花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驱邪的作用外,还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庆贺,烟花爆竹自然也成为了新春重要的符号之一。
近年出于环境保护,很多城市都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一集火、光、声、色为一体的民俗暂时在现实生活中落下帷幕,网络技术的发展却为其提供了新的舞台——数字烟花秀、各种烟花互动表情等。人们对于习俗的坚持让它得以扎根于新的土壤。
图片
上海外滩虎年新春纪念数字烟花登陆跨念未来艺术平台。该系列数字藏品由跨念未来艺术平台携手公益组织WABC ( World of Art Brut Culture ) 无障碍艺途,连同多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包括;当代画家何多苓、当代艺术家吴苗苗、涂鸦艺术家陈英杰、人工智能艺术家刘佳玉、潮玩艺术家宋三土等十多位艺术家联袂铸造,由万纳链提供区块链认证,并得到上海市黄浦区文化旅游局大力支持。
图片
中国结是中国吉祥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民间传达美好祝福的吉祥符号,贯穿着人们的情感,连接着心灵的结扣。中国结首尾相连,无始无终的结构,象征着生命的连续不断,其中蕴含着吉祥的寓意。
图片
明嘉靖 汾阳圣母庙壁画中侍女们身上作为装饰的绳结。
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国结在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会出现不同形态的结,同时这些结又都有着不同的名称以及寄意。
在文字出现以前,古人就会用绳子打结来表达思想或记录一些值得纪念的事情。到了西周时,绳结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系牢衣服以及固定玉佩。绳结在这时候,不仅展示了它的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发展了装饰功能。
随着文明发展,绳结的功能性褪色,逐渐转化为一种吉祥的艺术。延续至清朝中国结才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
图片
清宫旧藏,嵌米珠珊瑚素钿子。
用细小的米珠串成了盘长结的形状,米珠盘长结之上,用细小的红色贵珊瑚珠子串了“寿”字纹样。盘常结象征长久永恒,与“寿”字组合,取长寿的吉祥寓意。
图片
元 盘长百衲香囊,莫高窟北区第163窟出土,敦煌研究院藏。
两个香囊主体部分由三片不同的丝织物缝合而成,包括各色织金纱、本色绢和墨绘绢。香囊上下各缝缀有一组绳结,绳由棕黄和蓝色的纱制成,通过酢浆草结的组合编结出各种花型。
“中国结”这个名词的诞生,始于民国70年《汉声杂志》和陈夏生合作出版《中国结》一书。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结很早就已不再是用来记事的工具,它被赋予生命永恒的美好内涵,从绳结记事衍变为当今精致的艺术品。
中国结以大红色为主,配以其他黄、青、白、黑等五种颜色,与中国的阴阳五行的观念相对应。“结”字表示“力量”,“团结”,亦有团团圆圆等含义,又谐音“吉”,包含着福、禄、寿、喜、财等美好寓意。因而,“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技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成为新年不可或缺的吉祥之物。
图片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有些地方还会有灯市。
图片
齐白石 《岁朝图》
灯笼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交互性,猜灯谜就是一种产生情感共鸣的互动方式。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灯笼有着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种类上有宫灯、纱灯等,造型上分人物、山水、花鸟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门楼》、《兔儿灯》、《鱼灯》——白逸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年画改良美术实践的优秀代表。
她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传统风格,又焕发着新中国的时代气息。画中小男孩头戴虎头帽、手提鱼灯,推开自家的大门,走出小门楼出去游玩。大门上贴着对联“爆竹声声知岁去,红梅朵朵见春来”,横批“吉庆有余”,不仅体现出了新春的气息,也展现了当地新春节庆中人们对美好未来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