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上用希腊语歌唱冬奥的,是一群山里的孩子

图片
席金海和女儿
4日22时许,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席金海贴近电视寻找女儿的面孔。同一时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出现场,他11岁的女儿席庆茹参与表演的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圣歌》在鸟巢响起。
孩子们用希腊语演唱,声音清澈、童真,又充满力量和向往。
为全世界歌唱的这支合唱团叫马兰花合唱团,一共44名孩子,他们来自阜平5所山区小学,最大的11周岁,最小的5周岁,全部来自2020年刚脱贫摘帽的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的普通农村家庭。
图片
城南庄与北京市区的距离是300公里,但这次来参加冬奥会开幕式,很多孩子还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这次亮相,也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人生中第一次登上正式的表演舞台。
图片
距离
为中国健儿加油
在大山和大舞台之间,是一批已经退休的支教老教师。
2021年是北京崇文小学退休音乐特级教师付宝环参加教育部“老校长下乡”活动,在阜平县义务支教的第五个年头。
在付宝环来到阜平县城南庄镇的石猴、谷家庄两所乡村小学之前,这里的孩子还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他们不知道怎么唱歌,张不开嘴,唱出的声音都不在调上,一开始这让我特别苦恼。”付宝环坦言,经过自己五年的支教,孩子们的进步也很有限,“因为下课之后缺少音乐的环境。”
图片
2021年9月的一天,付宝环接到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提出,希望到阜平看看那里的孩子是否可以承担四个多月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任务。
图片
这让付宝环又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孩子们有机会站上大舞台,担心的是,她不知道孩子们是否可以担当这样的重任。“我知道阜平的孩子和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会歌的距离有多远。我心里头真的有点打鼓。”付宝环说。
征服
为中国健儿加油
与冬奥组委约定好时间,付宝环提前一天到了城南庄。当天晚上,她几乎一宿没睡,满脑子都在考虑该怎样让城南庄的孩子在北京冬奥组委的代表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第二天见面的场地选在了城南庄镇马兰村的马兰小学。
北京老人邓小岚与马兰村的故事
马兰村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的驻地。1939到1948年的9年间,《晋察冀日报》6次驻在马兰,报社和当地村民互相保护,马兰村有19个村民就因为掩护报社人员而牺牲了。
1943年,《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女儿邓小岚出生在马兰村,并在这里生活了三年,但她没有对马兰村的记忆,只知道“母亲生我的时候,那么艰苦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带”。
1997年,邓小岚和妹妹一起,为了寻找父母的足迹第一次回马兰村,2002年她又跟保定电视台一起回去过一次。2004年起,邓小岚把自己每年一半的时间放在了这里,为大山里的孩子教授音乐课,坚持至今。
见面的时间是下午四点。一大早,城南庄四所小学的200多个孩子在马兰村集合,其中只有50多个是付宝环教过的。临阵磨枪,得知孩子们都会唱的歌只有《国歌》和《上学歌》,付宝环把200多个孩子分成两拨,以音准、咬字、呼吸这些基本的歌唱方法为主,分别上了两堂大课,最后挑选出了100个孩子。
100个孩子给冬奥组委的代表齐唱了《上学歌》和付宝环现教的捷克民歌《白鸽》,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又分别唱了各自学校的校歌。
图片
唱完以后,冬奥组委当即拍板,决定由阜平城南庄的孩子承担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任务。“我感到一天的准备没有白费,在场的阜平县和保定市的代表都特别振奋。”付宝环说。
0与无限
为中国健儿加油
《奥林匹克圣歌》在1896年雅典举行的首届现代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初次演唱,词和曲都由国际奥委会首任主席希腊人维凯拉斯亲自选定,词曲作者也都是希腊人。但直到1958年才被定为奥运会会歌。作为会歌的《奥林匹克圣歌》第一次被奏响,是在1960年2月的美国斯阔谷冬奥会开幕式上。
获得认可的100个孩子还算不上一支合唱团。紧接着,付宝环和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在城南庄镇的五所小学开始了正式的选拔工作。她告诉记者,考虑到《奥林匹克圣歌》是一首旋律复杂、难度很大的歌曲,自己选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音准。“长什么样,男的,女的,高矮胖瘦,我都不看。我选择的标准就是要唱准了。”
经选拔后入围的孩子有70多人,为了让孩子们的歌唱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提升,阜平县为这支新组建的合唱团配备了多名生活老师,大家吃住、训练都在一起,每周回家一次,从2021年10月下旬开始了半封闭式的集中培训。
图片
合唱基础:0
27岁的保定学院合唱指挥专业教师马孟楠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合唱培训老师,曾到北京为国家机关进行合唱指导。她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经手过的合唱培训中难度最大也最有挑战的一次,原因很简单,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在合唱方面几乎是“零基础”的。而让他们倍感压力的,还不是这些孩子在音乐方面的“空白”,而是大山阻隔造成的一种与外界天然的隔膜。
“孩子们非常怕生,很多也不会说普通话,沟通起来有困难。我们经常正在排练,就看到有个孩子在角落里突然就哭了。问他怎么了,他说是想家了。他们没有过过这种集体生活,所以半封闭式的集训是非常必要的。”马孟楠说。
在长时间的集训过程中,孩子们也展现出了山里孩子独有的专注与韧性。1月初来到北京后,在鸟巢的第一次彩排中,年龄最小的小豆豆对头上粘贴耳机的胶带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一上场,小豆豆的眼睛就看不见了,头上起满了疹子。老师们都被吓坏了,在之后用其他方法帮她固定耳机,但坚强的小豆豆从没有过任何抱怨,也没有说过自己想家,表现得比很多大孩子都要好。
在阜平集训期间,孩子们演唱的视频起初每周向北京的开幕式导演组传送一次,后来增加到每周两次。马孟楠说,两个多月的集训中,孩子们的变化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脱胎换骨的。有一个叫尹天琪的男孩,经过合唱训练,硬是从一开始流着鼻涕、满身泥土的样子变得干净和专注起来,像是换了个人。
图片
2021年12月底的一次视频汇报时,孩子们的表现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在北京观看汇报的很多人都眼含热泪,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带头鼓掌说:“太好啦!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红脸蛋!孩子们唱得太好了,真不错!”
希腊语:0
《奥林匹克圣歌》要用希腊语来演唱。对阜平的孩子们来说,学唱《奥林匹克圣歌》从一开始就分两条线同步进行,一条是学会歌曲本身,一条是学会希腊语的歌词。而完整的演唱和训练,必须以学会希腊语歌词为前提。
在接到任务之前,“00后”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2019级本科生林嘉濠还从未听过《奥林匹克圣歌》,更没有给别人教过希腊语。“接到任务,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先学会这首歌。”
图片
与其他欧洲语言不同,希腊语有着独特的书写体系。林嘉濠采用英语拼读加汉语拼音的方法在阜平讲授《奥林匹克圣歌》的歌词,以便孩子们学习和记忆。他要教会的除了孩子,还有马孟楠等合唱培训老师;除了要教会念诵,还要让大家理解歌词的含义。
教学的效果让林嘉濠有些惊讶。孩子们学得非常快,用林嘉濠自己的话来说,从开始上课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不断带给他惊喜。
“其实所有的歌词归结起来就是一句,‘古老的精神永远不朽’;一开始挺难的,越学越简单,希腊语有些发音跟中文有些像……”向记者说起学希腊语的过程,八一学校五年级的邸俊博显得颇为轻描淡写。
实际上,据林嘉濠说,这个胖胖的小男孩因为歌词记得不熟,曾经是老师们的重点纠错对象。但当林嘉濠从北京再次来到城南庄,开始第二阶段的教学时,他的确惊喜地发现,邸俊博已经把歌词全都记了下来。
图片
孩子们练习希腊语发音
未来:
“孩子们现在可能还意识不到,但将来当他们在高等教育中接触到一些学术知识,很可能会发现一些内容是他们小时候学唱奥运会会歌的时候学过的。他们也会记得歌词美好而深刻的寓意。这次短暂的希腊语学习经历可能将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感到自豪和欣慰。”林嘉濠说。
话匣子综合自:北京日报、河北新闻网、三联生活周刊、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陈敏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