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20多岁提出“推恩令”原型的天才政治家,为何33岁英年早逝

西汉有这么一位人物: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他与屈原并列;班固的《汉书》,专门为其立传;
他18岁即名动洛阳,20多岁跻身西汉朝廷博士之列,文采、学识远远超过同僚,西汉文学家刘向感叹:“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
他的政论文章史上少见,深刻影响了西汉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多领域的发展,许多真知灼见在数十年后被汉武帝付诸实践,为大一统帝国的成型作出重要贡献。
但这样一位旷世才子、杰出政治家,皇帝虽欣赏他却不敢用,最终在33岁时就英年早逝,可谓西汉政治、思想界的最大损失。
图片
贾谊,人称洛阳天才少年,18岁时就因出色的文采在当地名声大噪,以至于当时政绩位居全国第一的河南郡守吴公都刻意把他召到门下、委以重任。
汉文帝即位后,听从吴公的推荐,破格将年轻的贾谊召为博士。所谓“博士”,源自战国时期的齐国,秦与汉初时这一岗位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可以理解为皇帝身边的智囊,当初的大泽乡起义爆发后,秦二世就曾专门召集博士询问对策。够格出任这一职务的,基本是饱读诗书、德高望重的耆老,而当时的贾谊只是20出头的小青
但贾谊年龄小、本领却最大。每次汉文帝布置下议题,那些年长的博士们正在冥思苦想、组织措辞时,贾谊已经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而且每位还没发言的博士都眼前一亮:贾谊所说的,不正是自己正在犯愁、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的内容吗!于是,这群学识在当时最为渊博的知识分子,一致公认贾谊才华超群、凌驾于众人。
图片
汉文帝本人的学识也相当了得,但在贾谊面前还是相形见绌。他曾经对鬼神之事产生困惑,因此特意召见贾谊请教。二人对坐交谈,但基本上是贾谊口若悬河、抽丝剥茧的分析,直到深夜;汉文帝听得入神,不自觉间逐渐往前挪动、慢慢靠近贾谊。事后他对人汉文帝感叹:“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是远远不及啊!”
这就是“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由来。
但贾谊并不是个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文人,他精通儒、道、法、阴阳各派学说,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到时事中。谈到他的政论文,很多人对《过秦论》有所耳闻;但他所有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实是多次写给汉文帝的《上疏陈政事》(《治安策》),正是在这一篇雄文中,贾谊针砭时弊、针对西汉在各领域的隐患,总结出了著名的“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共九件重要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图片
整理贾谊的思想主张,后世较为熟悉的有以下几项:
一是诸侯国对西汉王朝的潜在危害。贾谊纵古论今,指出“疏者必危,亲者必乱”,断定随着诸侯王实力的膨胀,必定会发动叛乱。为了应对这一危局,他提出了两大对策:一是严格区分等级,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二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把大的诸侯敲碎拆散,使单个诸侯国无法威胁中央的权威即所谓的“割地定制”。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史,贾谊是首个系统提出如何解决分封制问题的政治家。随后汉景帝时期,晁错推行“削藩”、夺诸侯土地为中央所有,果真激发了叛乱;而后来主父偃提出、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实际上就是贾谊主张的实践,这个号称“史上最无解阳谋”的策略,一劳永逸解决了西汉的藩国问题。至于改正朔、易服色,也是汉武帝全面大创改的重要领域。
甚至到了唐朝,李世民也认为应当“众建诸侯而寡力”,既能以宗室为中央提供支撑,又能避免若干强枝、尾大不掉。
图片
其二就是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主张。当时,经过数十年放任自流的发展,西汉经济得到极大恢复,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贫富差距拉大、骄奢之风盛行等弊端。贾谊结合自己对现实的观察,痛斥“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富商大贾与诸侯王相勾结,有恃无恐、僭越礼制,不仅损害了帝王权威,还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所谓:“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随着“饥寒切于民之肌肤”,社会必定陷入动乱。
因此,贾谊提认为,必须重视农民、提倡俭约、反对奢侈之风。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论积贮疏》,强调加强积贮对维护国计民生、稳固帝国统治、促进社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另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贾谊多次主张应禁止私人铸钱、改由中央垄断。这一观点,又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成为现实。
图片
其三,则是推行仁、礼,施行儒家统治模式。在《过秦论》中,贾谊将秦灭的原因归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他认为汉朝若想长治久安,必须与秦朝反其道而行之,施仁义、行仁政,统治者必须爱民,“故夫民者,弗爱则弗附”,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
贾谊上述理念的出发点,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却试图在地主与农民阶级之间寻找平衡点,带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汉文帝时期的执政风格,就深受贾谊影响,带有明显的“仁德”特征,奠定了王道治国的基础。
其四,就是应对匈奴外患。贾谊认为一味和亲并不能解决匈奴问题,他提出了儒法结合的战略,主张以华服、美食、音乐、财宝消磨匈奴贵族的斗志,拉拢、分化匈奴上层弟子,逐步瓦解、分化敌人。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汉匈战争中,这种策略被运用得滚瓜烂熟,成了汉武帝战胜匈奴的重要“软武器”。
图片
很难让人相信,上述涵盖各领域、成为后世政治家治国指南的真知灼见,竟然出自一个20多岁的青年之手。但这么一位天才少年,命运却不怎么乐观。
汉文帝本人对贾谊可谓青眼有加,曾经在一年内多次对其破格提拔,甚至还想将其引入公卿之列、进入帝国的统治核心。
但汉文帝毕竟是被功臣集团扶起来的帝王,周勃、灌婴等开国功勋在政治中的话语权、影响力不容小觑;而这些人出身平民的军功集团成员秉承黄老之道,排斥在政治层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毕竟改革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意味着皇权的强化、军功集团的弱化。因此,对于贾谊这位政坛冉冉升起的行星,他们极力进行排斥,痛斥其是“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对于其中原因,汉文帝当然心知肚明,但客观形势决定了他只能对军功集团暂时让步。因此,他不得不把贾谊任命为最为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使其远离错综复杂的政治漩涡中心。
图片
考虑到贾谊的年龄,汉文帝此举更像是对他的保护,极有可能是想把这位天才政治家留给自己的继承者所用。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公元前169 年,梁怀王入朝期间坠马而死,陪同的贾谊深为自责,以至忧郁成疾,在下一年郁郁而终,年仅33岁,一代天才政治明星就此陨落。
刘向预测,贾谊“使时见用,功化必盛”;而后来汉武帝在位期间所推行的政策、以及随之而来的文治武功,侧面证明了贾谊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