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县花馍:非遗年货为节日增色

春节假期结束,但在正月十五之前,花馍依旧是托县人走亲访友和聚会必备的年礼。托县巧手娘手工艺合作社内摆满了枣山、枣糕、枣蛾、柏枝、财篮、财神人、羊头、猪头、鸡、鱼、虎、兔、佛手、石榴、柿子等各种造型各异的花馍准备包装。这里做出来的花馍,种类齐全、花样百出,从年前开始到现在定制年货花馍的人络绎不绝,创办合作社的杨晓娟一家一直忙得不可开交。
图片
精心制作花馍
历史悠久的花馍技艺
托县历史悠久,河口村在托克托历史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口一度作为驰名塞外的粮油、盐碱、甘草、土特产等运输销售的水旱码头、商贸文化、农牧业繁荣之地,花馍馍的传承较为普遍。河口村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日照使小麦粒大饱满,麦质优良,用托县河口村面粉和当地深井水制作的花馍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
受走西口文化影响,托县花馍融合了山西陕西风格。花馍自古以来就与黄帝的祭典紧紧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传说当时人们为了缅怀黄帝功德,祈求风调雨顺,在祭祀黄帝的过程中,以太牢(指三牲:豕、羊、牛)、时令水果、鲜花、五谷而供奉于灵位之前,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从而用面粉作出各色动物、花卉来替代三牲、花卉,用面花祭品祭祀祖先这一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由官方向民间转化,同时也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结合起来,更加增加了面花在民间的普及性和平民化特征,这些面花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也可以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这种自发的面花塑作活动充分展示了民众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才能,使蕴涵在民间习俗中的文化传统得到自然的传承和彰显。时代发展到当下,面花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成为祭祀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
托县花馍是一种纯朴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就捏制风格来说,细致、优美、精巧。简单地说,花馍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花馍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以前的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花馍制作选料上要求面粉白、细、劲、光,然后用精选的面团捏制出各种动物、花卉造型,再在上面捏塑一些小的装饰品,或用木梳压出鸟、鱼和动物的毛发,用钥匙压出龙、鱼的鳞片,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剪出嘴巴,再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豆子点上眼睛,一个活灵活现、模样可爱的花馍就做成了。花馍做成后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再给花馍涂上简单而鲜艳的颜色,它的造型就更加生动了。有的巧媳妇在捏制面花时就把各种食色颜料掺入面团,这样做成的面花更加色彩鲜艳,情趣盎然。
花馍用途广泛分类繁多
凡是逢年过节,生日满月,婚丧嫁娶,礼尚往来,村村镇镇,家家户户,都要用最佳精粉,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制作各种面塑,表达各自的理想和祝愿。当地妇女会根据不同的民俗活动制作不同形式的面花馈赠亲友。例如,在婚礼上向新婚夫妇赠送龙凤、鸳鸯面花,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孩子满月时,奶奶姥姥则要送给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赠送九石榴之类的面花,祈求孩子平安成长。
婚丧嫁娶花馍。婚嫁做的龙灯呈祥、多子多福面花,它们由男女双方的亲戚捏制,在大喜之日送给新郎新娘,面花的造型包括一个龙一个凤,周围以面塑牡丹、荷花、莲花、鱼相伴,造型美观,色彩鲜艳,自然大方,精巧可爱,把制作者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全部灌注其中。此外,新人结婚时亲朋好友还要向新婚夫妇赠送老虎花馍。老虎的头部威武大方,背部插满龙凤及莲花、鱼,寓意阴阳互补,连生贵子。
生辰、寿礼花馍。老人过寿时,晚辈要捏制寿桃、松柏面花,意在希望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孩子生日、满月时要捏制圈型花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十二岁时要做十二属相面花面锁,寓意民族大团结。
年节活动祭祀花馍。俗话说二十八把面发,除了蒸大馒头,还要捏一些年下祭祀的花馍。当地过年敬神祭祖时所做的花馍,造型端庄、色彩艳丽,以正月初一和元宵节期间做的面花较具代表性,枣山、花花都是对来年丰收的象征。清明节制作的“寒燕”面花,是祭祀介子推而来的故事,之后也是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风俗和面花形式是一种较为朴素的表达方式,但对于多数会做面花的母亲来讲,却能尽情地表现她对全家人的真情和美好祝愿。
图片
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杨晓娟是一位32岁的创业青年,出生于河口村的她从小就受到龙灯鼓、舞龙、双墙秧歌、托县炖鱼、河口豆腐等非遗文化的感染,她发现自家的花馍馍也是一门传承技艺。她从最初与奶奶妈妈蒸馒头、枣馍、寒燕儿时品味到了传统手工花馍的乐趣。这传统的手工艺馍馍怎样让它能流行起来,让它好看,又好吃。这是杨晓娟想要突破的难点。2018年她成立了托县巧手娘手工艺合作社,开始研究馍馍销售之路。为了更多地了解花馍,她走访周围多个村子与多名老人请教馍馍的来历、做法、寓意等。合作社与当地政府单位联合举办了传统花馍比赛,让更多馍的传统文化挖掘呈现出来。2019年,杨晓娟除了已经掌握的传统花馍手艺,同时在网络上学习研究了我区其他地区花馍的做法,再融会贯通,将托县的花馍分类归纳成各种用途、各种节日所需。
在杨晓娟的不断努力下,2020年7月,她创办的合作社被市文化遗产中心列入非遗传习所,2021年5月,托县花馍被正式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如今合作社全年综合收入可达120万元,并且杨晓娟已经做好了申请市级非遗传承人准备。在杨晓娟的带动下,当地村民有20余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利用农闲时间足不出户每月就能挣到两三千元。杨晓娟在创业创收的同时,也不忘把这一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为了让花馍馍得到好的传承,同年她在合作社开设了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举办了10多场花馍制作体验课程,家长带孩子的体验让托县花馍得到更好地传承。杨晓娟被各个学校请去传授花馍的知识,传授花馍制作过程,深受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喜爱。
为了让花馍在材料上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杨晓娟将南瓜、菠菜、紫薯等颜色鲜亮的水果蔬菜煮一下打成糊,用传统蒿酵老引子发酵出来的面填白面,用果蔬糊汁、白糖、牛奶、鸡蛋和适量碱面和面。在制作花馍现场,杨晓娟手指翻飞,一边快速捏制着所需花馍,一边介绍说:“动物是最好做的,要让动物的面部五官夸张一点,先捏大概形状,再剪出耳朵、嘴巴胡子、四肢等,用黑豆做眼睛,这样就基本成型了。需要注意的是要揉回去口子收好,捏的时候要瘦三分之一,然后醒发会膨大三分之一,上锅蒸会再膨大三分之一,这样才是正好的形状。醒发时间要自己掌控,温暖的地方会醒发快一点,轻压馍馍有回弹即可上锅蒸。”一会儿工夫,一个个憨态可掬、香气扑鼻、松软有嚼劲的花馍就出锅了。
图片
“对好多当下的年轻人、小朋友而言,馍馍好玩儿好吃,可是为什么要做花馍,知道的人却不多。西式蛋糕在餐桌上随处可见,中式花馍见了很是稀罕。”杨晓娟表示,她要让更多人接受、喜欢花馍。新的一年她新建的传统花馍工厂就要开工了,她想让有手艺的老人家走进来,让有温度的花馍卖出去,让花馍技艺传承下来。“重拾匠人手艺,让传统花馍登上我们每一个人的餐桌。这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使命。”杨晓娟说,老一辈传下来的民间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走样断代,花馍馍是农村面食文化智慧的结晶,绝不是捏面人那么简单,所以我要好好把花馍馍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河口村花馍馍的美传遍世界,让更多人通过花馍馍了解河口村,走进河口村,造福河口村。
(记者 苗青 通讯员 乌力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