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春节有一种外出,叫作“走人户”,从兴高采烈到肝肠寸断

“走人户”是四川方言,那天我看到泸州某媒体写出“走人富”。你不能说人家错了,也许我们泸州给予了更大的希望,希望越走越富裕。
当然,亲戚朋友间,多多走动自然要亲密得多。不过“走人户”显然更具仪式感。
图片
关于“走人户”本意和起源,没有人去细究过,但是沽酒客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还真的去考证了一番,众说纷纭下,你权当多了解一些说法吧。
有人解释说,四川人说的“走人户”就是北方人说的“串门”,这个显然是不太准确的。“串门”没有这么正式,很多就是到别人家去闲坐聊天。而“走人户”是有特殊的仪式感的。
湖广填川时期,外来入川人口众多,一人一户的情况是不大可能的。弟兄几人迁徙来四川某地插占,慢慢开枝散叶,为了更好地发展,不得不分家,慢慢地人口多了起来,人户才多了起来。
图片
因为宗族祠堂固然是一个凝聚的方式,但是亲戚之间分隔几地的大有人在。曾经有人说过一个笑话。当年某处爱吃面的地方,有18个县,有人每个县都有一个舅舅,人家就笑话他有18个县的舅舅。那么他要是走起人户来,那是正月十五怕都走不完。
一般来说,遇年节、婚嫁、生日、新居落成等喜事,人们会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探望,慢慢地我们四川人就将这种形式称为“走人户”。
图片
从习俗上来说,走人户一般要带一些礼物,表达心意、送上祝福,一般都不要“打甩手”(空着手)哦。这是礼貌问题。倒是不一定好贵重的礼品,老年间一包糖,一壶酒什么的都可以。当然也要看走的是什么样的人户。过年、婚丧嫁娶、乔迁之喜、升职中举各有不同。
“走人户”是土味的川人情感联系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习惯没有消退,但是基本保留在农村或者老一辈人的口语习惯中。城市里面这样习惯的人不多了。
图片
还有一种说法,最早走人户是川人家中女子到了当嫁的年龄,需要媒婆说媒,这个就在“走人户”,意思从女方家走到男方家去安家落户,成功了就是“走人户”。而两家结成姻亲,那么自然又生出许多相互走动的机会,因为成家的事情,才使得“走人户”成了一种习惯。
不过这些都是一地的说法,到底怎么起源无法断定。
对于“走人户”,今天更多的情况还是在春节和农村。一般来说初二以后,走亲访友,兴客宴客就开始了。沽酒客曾经遇到过一天走四五个人户,一家人必须分开了走才能走完。真的是醉了。
图片
在城里的时候,除了亲戚吃一顿团年饭,给长辈拜年送节,倒是没有什么人户走,虽然送节也是走人户。到底是坐一会拉拉家常,礼物心意到了就行了。不用留下来吃饭,也不耽误别人。
这大概就是一些区别。但是还是看各家各户的习惯。有的人情重,逢年过节,热闹丰富,当然也高高兴兴,只是一天下来走人户的也累得难受,接待的也腰酸背痛。身体的累是小事。
小孩子的时候大多数喜欢走人户,有好吃的还有红包拿。长大了则不愿意了。
图片
“走人户”有的朋友去的时候笑嘻嘻,回来有种“肝肠寸断”的感觉。
虽然形容夸张,但是也是真事。原因就是,一年到头不见的亲戚,春节相聚,话题总是鸡同鸭讲,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被长辈问东问西,很多长辈因为亲戚关系平时都不太认得,辈分称呼也就算了,但是问的问题总是毫无差错地戳到肺管子,太搞笑了。
比如有男(女)朋友没,什么时候结婚?结婚了什么时候要孩子?一胎生了啥时候生二胎,现在工作怎么样?工资如何?娃儿成绩如何?等等。哪壶不开提哪壶。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走人户”变得不那么美好,其实没有什么,主要是春节期间别添堵,让社会和谐一下多好。
所以,大家心态放开,顺着长辈的毛毛抹就行了。
实在过不去,就来这里留言吐槽你觉得“走人户”给你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