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探秘千年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作者:吾甫尔·努尔丁·托仑布克
图片
图片
图片
吐鲁番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适应干旱少雨的地理环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利用地形创造了坎儿井。坎儿井将浅层地下水自然地引出地面,进行农业灌溉、解决人和牲畜的饮用水、浇灌和不断扩大绿洲,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坎儿井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同时也是水文化遗产。
坎儿井的基本工程结构由竖井、暗渠、出水口、明渠和蓄水池(涝坝)等部分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它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坡度,不耗费任何动力和资源,将地下水引出地面的古老地下水利工程。
图片
竖井
通常一条坎儿井有几个到几百个竖井。最浅的达1米,最深的可达到120米。离出水口最近的第一口竖井是最浅的,在水源处挖掘的竖井是最深的。
坎儿井竖井的作用:挖掘暗渠时将泥土提到地面,通风和采光,确定暗渠的走向,为坎儿井匠和维修人员上下暗渠提供升降通道,为暗渠劳作者提供生产、生活用品,升降各种工具等。绝不是误传的只 “为提取饮用水专用”。全疆1784条坎儿井的竖井总数为172367个。
暗渠
暗渠是将地下含水层的浅层水引出地面的主要工程。坎儿井的暗渠分为积水段和输水段两个部分。坎儿井暗渠的水源可分为田间渗漏和直接引出地下水两种。坎儿井暗渠的长度最长可达十几千米,最短也就几十米或几米。
图片
出水口
出水口是坎儿井水从暗渠流出地面的部分。也就是说由于地形坡度大于暗渠流水坡度,而并行延伸的两条线相互自然交叉形成出水口。
明渠
明渠是指坎儿井出水口到涝坝(蓄水池)的部分,明渠的作用是将从出水口流出的水输送到涝坝或农田。坎儿井明渠长短不一,有的刚从出水口流出地面就流入涝坝,有的长度也有几千米。坎儿井明渠的长度一般100-500米不等。
图片
明渠
涝坝
坎儿井涝坝也有人叫做蓄水池。坎儿井涝坝是根据坎儿井的水量定期蓄水、升温、集中灌溉的调节工程。坎儿井涝坝周围常常绿荫葱葱,吸引各种生物,改善村庄小生态环境,解决人类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
坎儿井涝坝的工程施工一般就是挖掘长度为30米左右,宽度为20米左右,深度为1.5-2米左右,将土方堆积到边沿夯实,形成简单的口袋式土坝,再在下游做出带有溢水口、出水闸等设施的水坝。
藏文科普专区更多内容
在“知识就是力量”微博
“藏文小科普”话题建立专区
感兴趣的小伙伴
也可以移步关注哦
《知识就是力量(汉藏文)》简介:本刊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藏族群众科学素质服务,特别是向广大藏族青少年播种科学种子,启迪科学智慧,点燃科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