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控银杏的“精选+超配”逻辑

导读
THECAPITAL
图片
罗茁
有稳定的策略和实打实的业绩保证,清控银杏的下一期基金已经在筹备中。
本文共5004字,约6.6分钟
作者 | 安多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2015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委托4家机构进行子基金的投资管理,清控银杏就是其中之一。时至如今,这只规模为45亿的子基金投资任务已经接近尾声。
年底,罗茁正在带领团队紧锣密鼓的对基金投资、退出情况进行复盘。从进度看,这只基金从2016年底启动投资,到2021年底完成投资任务。但从节奏看,2021年的投资金额,是过去2年的总和。而从单笔投资资金看,也由早期分散式的小额试水,向后期的单个项目不断加磅、单笔金额不断放大进行转变。由慢至快是逻辑逐渐成熟的标志,那么由少至多,更大手笔的下注,则是确定性不断加强的信号。
“投的更早、不断加磅是我们的一个投资特点,我们也在不断加强这种风格。”罗茁表示。
01
先撒种子,再精选项目
时至年关,新一轮的复盘总结会又至。过去,清控银杏凭借在硬科技赛道的多年深耕,押中了不少明星项目。如今,硬科技早已经不再是“冷板凳”,更广阔的退出渠道,和二级市场给予的神话般高估值,正在吸引着更多资金涌入。业内,甚至有消费赛道的投资人,摇身一变,成了硬科技投资人。
而一直被打着硬科技标签的清控银杏,一夜之间成了风口上的领路人。事实上,成立至今,清控银杏都以此为方向进行广泛的布局和投资。通过在清华园一角的小试身手,到坚定赛道,再到如今成为硬科技的“老猎手”,清控银杏团队已经走过20年的投资生涯。
2015年时,投资市场风云涌动,互联网项目的崛起,让大批投资人开始在这一赛道大肆收割机会。当时,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正在寻找子基金的委托管理机构,并计划设立基金支持早期科技项目创业。但从市场风格看,互联网才是当时的舞台主角,VC才是王道。更有不少机构都在后期阶段的项目中徘徊。投到互联网明星项目中,并通过项目上市收获资本市场的红利,这才是当时的“主旋律”。
图片
当时,清控银杏已经在硬科技扎根了15年之久,凭借多年的投资经验,清控银杏在一众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4家委托机构之一。过去5年中,清控银杏所掌管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经累计投出92个项目,超过40亿资金。真金白银的打出去,击中了一大批中早期科技企业。
在清控银杏内部,不仅是罗茁,7位合伙人全部毕业于清华大学,均为理工科某领域的专家,其中更有4位是博士,投资团队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理工科背景,多位投资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基因决定方向,也对方法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定要将清控银杏的投资风格加以概括,稳定、谨慎、确定感,是清控银杏的底色。
体现在投资上,不仅是节奏的掌控,也是对风险的管控。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早期投资阶段,罗茁将其总结为“先撒种子、再精选”。投资期的前两年,清控银杏的节奏并不“冒进”。“前两年时间,我们每年投了35个项目,金额在10亿左右。”为了更好的保证项目的稳定节奏和确定的回报,清控银杏先投资了大批小而精的项目。
“我们这一批投资的主要关键词就是NO surprise。”罗茁解释,“通过撒种子,挑中了一批有潜力、有成长性的企业,之后就是通过资本的助力,沉淀技术然后收获。”
2021年,清控银杏的投资节奏快速上升,投资金额是过去2年的总和。从项目性质看,新增项目在减少,但加磅的项目数量、金额在攀升。“有了稳定的逻辑和方向,剩下要做的就是贯彻逻辑。”
“92个项目,前两年投了很多早期项目,大部分都是A轮为主,后面的工作重点就是对于确定的项目不断加磅。”
早期阶段与后期项目的判断逻辑截然不同,对赛道的趋势性判断、对项目成长性的预判、对创业团队的判断,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项目成败。业内的早期投资分为两派,一种是通过10%的成功覆盖90%的失败。另外一种,则是每一枪都追求击中目标。清控银杏显然是后者。虽然深耕早期投资,但对于项目风险的把控,清控银杏的要求仍然极为严格。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去哪找到优质的中小企业项目?
对于清控银杏而言,清华系的背景,帮助其挖掘了大批科技类项目。根据内部的一项统计,清控银杏所投的项目中,超过40%都来自清华校友,也就是说,在其过去投资的200余个项目中,有80个项目都来自清华系。而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有40余个项目同样来自清华“朋友圈”。
十年前,投资人还主要以金融圈子为主,这是由于当时的项目主要以PE项目为主,而如今,随着树上的好果子都被摘完了,挖掘产业中隐藏的机会,让更多机构开始吸纳来自产业背景的投资人加入。
在清控银杏,这种产业背景、清华理工背景的风格更甚。“我们在清华系的朋友圈中,可以说投得多、赚得多。”在朋友圈中寻找机会的好处在于,背景相同、文化类似、语言相通,更重要的是,项目也大概率靠谱。
有对风险的把控,有清华朋友圈的支持。清控银杏的早期投资已经成功了一半,另外一半取决于长期的陪伴和坚持。
正如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所说:渴望一夜暴富,是非常危险的。真正的价值往往在长期中才能体现。“不同于互联网项目的爆发式成长,技术创新是涓涓细流,终点则是大江大河。而我们是长跑型投资选手。”
迈入2022年,清控银杏已经进入成长的第22年长跑,而硬科技投资的核心,就是一场长期主义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主义,才是一家机构的核心资产。
02
精选和超配
在过去的投资中,不断加磅是清控银杏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例,92个项目中有24个项目投资了2轮及以上轮次。更有项目在3年时间中投资了4轮。这一典型的项目就是安扬激光。
年初,安扬激光的创始人陈抗抗给罗茁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是安扬激光刚刚竣工的产业园大楼。产业园建成后,安扬激光自研自产的特种光纤将完全满足自用需求,同时超快激光器产能也将在现有产能基础上提升十数倍,中期规划实现5千台产能目标。
陈抗抗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研究所,对激光领域有着极强的研发能力。研发团队的骨干成员也都在激光器行业沉淀了10到20年,在技术上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近几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安扬激光在产品元器件及材料供应不断取得突破,已经基本实现了核心器件的全国产化。实现光纤、放大器、包括种子源、种子模块等核心器件的国产化,一方面能降低整体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团队能够更及时、更准确地对器件品质进行管控。
虽然公司成立于2010年,但直到2018年,才进行了第一轮融资。清控银杏更是几乎投资了安扬激光的每一轮融资,目前,已经成为其最大的机构投资人。
事实上,大手笔的加持,迟疑也曾有过。在安扬激光准备进行第二轮融资时,罗茁和投资团队一度曾十分纠结。
“当时安扬激光的主要客户还集中在科研领域,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他如何走出实验室,走向工业级市场。”在这轮投资过程中,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某教研室采购了安扬激光的设备,一方面,说明安扬激光的产品确实可行,但另一方面,如果仅仅面向科研市场,规模太小。但思量再三,罗茁还是决定进行加磅。“没想到的是,安扬激光从科研到工业界应用转型的速度很快,几年的时间就做起来了。”
“今天上午,我和清华物理系的一位教授聊天,谈到了安扬激光所做的光纤激光技术,可以说,在光纤超快激光器这个产品上,安扬激光没有一个地方是被‘卡脖子’的。”受到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开始进行转移,来自全球的大客户也纷纷上门,安扬激光的产品应用市场也得到再一次的升级。
对于清控银杏而言,先是精选,然后超配,过程,是长久的陪伴。而方法论的基础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超配。
如果说安扬激光是清控银杏投资轮次最多的一个代表,那么莱特兄弟则是加磅金额最高的一个项目。过去,通过3轮加磅,清控银杏对莱特兄弟先后投资了2.2亿人民币。对于早期投资而言,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莱特兄弟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飞行员训练设备的高科技公司,以飞行训练器为产品基础,近几年,业务延伸至飞行员执照培训、航空科普教育、航空旅游体验等特色航空服务产业链。
莱特兄弟最初的业务方向是面对B端市场的飞行模拟器,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美国波音公司、欧洲空客公司数据包授权的企业。虽然在B端赛道有着强大的优势,但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又是一个相对窄的赛道。
去年年底,莱特兄弟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开始面向C端市场进行航空科普教育。在全球二十多个城市建设了50多家针对青少年以及爱好者的航空科普体验馆,设备交付总数量超过150台。
从小B市场,到大C用户,莱特兄弟已经完成了业务线的转移升级。这也是清控银杏大额投资的关键原因。
过去,通过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加磅,清控银杏业绩的确定性不断增强。“我们在10个项目上投资了15亿资金,几乎占全部投资金额的40%,这才是我们的核心资产。”罗茁直言。把正确的事做一遍,或许是机会主义,但在正确的路上,坚持把正确的事做100遍,就是价值观。
03
鞋可以湿,但足不可以失
2017年,清控银杏团队到南通进行了一次团建和年终总结会,这次会议上,罗茁提出了“鞋可以湿,但足不可以失”的观点。
他看来,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偶尔的湿鞋,是承担风险;但失足,则是基金整体回报损失。“我们可以承担个案投资的风险,但是不能承担基金回报损失的风险。”这背后的逻辑,是永远把LP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何解读,勇于承担风险?罗茁的答案是在早期下注。
此前,清控银杏投资了海博思创。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领先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与储能系统服务商,提供储能电站开发、设计、集成、运营等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2012年,清控银杏投资了海博思创的种子轮投资,当时,企业还处在非常弱小的状态,企业内部流程、体系、产品等都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如今,海博思创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储能第一股。在清控银杏的投资案例中,这样的项目不在少数,兆易创新也是一个标准的早期项目,在这一案例上,清控银杏投资了2000多万,但当时,清控银杏的基金规模只有1.5亿。“早期投资就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并敢于出手。”
如何保证基金业绩?
随着投资市场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头部GP走上平台型发展之路,具体表现就是,投资阶段全覆盖、资金管理规模不断扩容。清控银杏的规模算是中型基金,在投早、投硬科技的特点下,手法只有更加早、更加硬,才能不断巩固自身的护城河。“我们的风格在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既然做早期,就要敢出手,看好的项目,还要去加磅。并通过不断的加磅,提高基金整体的回报率。”
近几年,清控银杏不仅在产业端寻找早期项目,从一个idea发掘项目,有的时候,还会拉人“组局”。
“我们有个校友,在TCL做了十几年高管,先后建了四个工厂,经历过一手从规划建厂到做出过几十亿销售额的过程。我们直接把他‘拉下水’,加入了我们投资的企业去创业。”罗茁笑着回忆,“当时他除了创业,还有多个选择:继续做TCL金领、或是到其它上市公司去做高管等。我们动之以情,诚邀他一起重组了一个规模很小的创业企业,成为了新创元半导体公司的董事长。”
在完成这一项目的重组投资后,很快第二轮融资入场,“额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认购。融资后,估值也翻了多倍。”更早的阶段入手项目,对于基金未来的收益,无疑是更确定的保证。在更高的确定性下,罗茁也开始关注一些新的潜在机会。
去年年底,清控银杏完成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最后一笔投资,这笔钱投给了达尔文细胞生物公司(这是对达尔文细胞生物的第二笔投资)。事实上,在基金的整个投资周期中,清控银杏固守稳健风格的同时也在追求创新。创新在于对赛道微妙的调节和理解。
过去,硬科技项目大多数都面向B端市场,但罗茁也在不断复盘中提到,要寻找有科技含量的消费品,可以大胆的对技术与消费相结合的市场进行试水。
达尔文生物就是这样一个项目。
从技术上看,达尔文生物是国内第一批以临床研究为主的生物科技应用转化型企业。达尔文生物的专利布局主要聚焦于质干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等相关的技术领域。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后,达尔文开始入驻消费级产品,如帮助缓解脱发的头皮细胞修复。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已经是一种消费级产品,但同时具有医疗属性。有技术内核属性,又有消费级的市场,我们认为这种行业交叉中会产生巨大的机会。”
内部讨论会上,罗茁强调了投资的“弹性”——既要投资硬核科技,也要有一定的“活泼感:市场发展变化空间”。这种活泼感体现在投资中,就是对行业看得更多之后,产生的新视角,而这种视角则来源于多年如一日的投资锻炼。
最近一段时间,清控银杏在复盘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业绩,虽然投资阶段集中在早期,但基金中已经跑出了3个IPO项目,并有多个项目已经报会。按照目前的节奏测算,这只基金也将在未来2-3年迎来大丰收。
有稳定的策略和实打实的业绩保证,清控银杏的下一期基金已经在筹备中。
END
欲入读者群,请加小助手(RZZG2006)
融中热搜
GP观察
人物
公司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