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铁佛首:比三星堆面具更真实的庄严

图片
山西临汾铁佛寺山门
“唐铸佛首清建寺”并非铸佛时未建寺,而是清时遇到地震,寺毁铁佛存,寺又重建而已。该寺历史悠久,原名宏藏寺,为东晋十六国前凉升平七年(363年)张天锡所建造,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唐重修后改名为大云寺。寺中主要建筑有山门、献亭、中殿、藏经阁和金顶琉璃宝塔等。
图片
铁佛寺城楼式佛殿
铁佛寺是大云寺的俗称,其得名与该院琉璃宝塔中供奉的铁铸佛头像有关。那是一座铸于唐代,面容慈祥,造型丰满,高约6米、直径约5米的铁铸释迦牟尼佛头像。据专家推断,是以数万公斤生铁一次性浇铸而成的,其工程之巨,技艺之精,令人悬想而惊叹。这尊头像里面是中空的,据说当年铸此头像是为了收藏经书和放置镇寺之宝。现在这铁佛头像供奉在金顶琉璃塔的底层,底层的门楣赫然悬有“原头佛祖”匾额。
图片
图片
铁佛头像,铸于唐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过厅、大雄宝殿、金顶琉璃宝塔、藏经楼及配殿、厢房等,多为清康熙五四年(公元1716年)重修。
六级金顶琉璃宝塔系大云寺建筑之精粹,方形实心,高约30米。宝塔一至五层为正方形,六级为平面八角形,顶端塔刹为鎏金宝珠,祥光熠熠。各层均建有仿木结构之塔檐,正檐顶端悬以铁马铃铎,徐风吹拂,叮当谐鸣。宝塔二层以上镶有58幅佛教浮雕琉璃图案,佛像造型,千姿百态。
宝塔底层供有唐代铁铸释迦牟尼佛头一尊,高约6米,周长约16米,丰面隆准,凤目阔唇,双耳垂肩,庄重慈祥。佛头中空,相传是藏放经书及镇寺宝物之所在。
据专家言,佛头以数万公斤生铁一次浇铸而成,如此精湛技艺,令为叹为观止。
图片
山西临汾铁佛寺宝塔第一层至第五层为方形,第六层变身为八角形,每一面都装饰琉璃门楼、斗拱,色彩艳丽雅致
大云寺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因为一个特殊的事件而产生的一座特殊的寺院;这座寺院的创建与一个特殊的女人有关,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公元690年,已当过皇后、皇太后的武则天想当皇帝,苦苦寻求合适的理由。
在洛阳白马寺和尚冯小宝等人的帮助下,找到一本《大云经》,经书里写有“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这类的话。他们便利用这几句话推行“易世革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代唐作阎浮提主”。于是便改唐为周,做女皇帝,诏两京各州修大云寺,诵《大云经》,宣扬“君权神授”。一时间全国各州郡修起了大云寺。
图片
铁佛寺宝塔塔身饰满色彩斑斓的琉璃浮雕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临汾遭受八级大地震,寺庙建筑大部毁坏,直到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2006年被国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它既是国内著名的佛教名刹,还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更是临汾这座千年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历史上就盛传这样的民谣:平阳城的金顶塔,离天只有二尺八。大云寺有“三大瑰宝”,即琉璃佛塔、唐代铁佛头和石磨碣。
走进塔内,那硕大的铁佛头像引人注目,镶嵌于南、北的石磨碣,没有人介绍,游人一般会不屑一顾。
图片
铁佛寺宝塔顶层
琉璃塔、琉璃砖
南北石碣均为青石盾,长方形,高60厘米,宽89厘米。北壁的石碣文楷书,正文11行,满行25字,共220字。碑文记述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时,铁佛寺及平阳府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景,在碣文的后边镌刻着信士的姓名和捐款银两。南墙的碣石雕刻着36名男子姓名,没有标注具体信息,而“化缘信女等等众”,共计15人,均为“X门张氏、X门李氏”,凸显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落款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在其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樊钱倬撰《重修大云禅寺浮图碑记》。此次立碑之后仅建成寺院,而塔在十年后尚未建成。
碣文说,平阳府郡城西南角有一古寺叫大云禅寺,俗称铁佛寺,该寺建于唐贞观六年,寺内有历代重修的记载。有金顶宝塔一座,高入云天。大清康熙乙亥年(公元1695年)四月六日晚上忽然发生地震,寺庙倒塌,民舍无存,压伤男女数不胜数,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了多少年,但现在仿佛还能听到如雷般的地震声。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有个叫陈国信的善士,开始萌生慈悲的念头,请求成立基金会,督工尽力,兼向四方施主募捐,经占卜,定于当年二月廿一日开始施工,立宝塔根基,一层层逐级维修,最后大功告成。在此过程中,所有随会信士及为首化缘人的功劳不能忘记。为表彰其诚意刻石纪念,以期留此芳名,以照后人,是以书丹为序。
来源:阿泽讲故事、张国强、图说临汾、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