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更孤单。”这种体验你有过吗?

图片
※心理小游戏时间※
阅读今日推文之前,来做个小游戏吧!
试着点击下方任意一张卡片
并按照卡片内容实践一下
看看自己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以上是KY团队专业研制的盲盒式抽卡小游戏:心理翻翻乐的体验版。
除此之外,在月食还有助眠声音、解压游戏、线上互助群聊茶话会等工具帮你有效提升心理状态,快来看看吧。
策划、撰文 / fufu
专业支持 / jingjing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后台收到一封私信:
KY君,我最近对恋爱有一个很悲观的发现:恋爱并不能使我变得不孤单,反而会让我越来越孤独。
我即将和我的初恋进入婚姻。Ta人不错,我们都愿意为彼此付出,也深爱着彼此。可最近我总感觉,好像两个人的生活,比一个人的还要孤独。
我原先很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也并不觉得非要有谁懂我。恋爱以后,我希望和对方有更多联结,更多的互相理解,我憧憬的是成为彼此的灵魂伴侣。
可实际情况却是,恋爱逐渐让我意识到,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使得双方很难真正地理解彼此。
是不是我从一开始就不该奢求在爱情中拥有灵魂伴侣?
我们对爱情有很多期待,其中之一就是它能将我们从孤独中解救出来。
可不少感情却面对着一个很无奈的现实:两个人反而比一个人感觉更孤独。
一位至今单身的朋友在谈及不恋爱的原因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孤独那是享受,两个人的孤独才是折磨。
明明期待着靠爱情排解孤独,为什么到头来反而会更加孤独?今天,我们聊聊亲密关系中的孤独感。
图片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在关系中感到孤独时,往往是因为一些无法从关系中获得满足的情感需求:
“看见”与被“看见”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关系中需要相互了解,但很多长期相处的情侣仍然对彼此的了解十分有限。这是因为,我们常常习惯性地根据对方的外在言行来试图了解彼此,却很少关注行为背后的复杂的内在世界。
美国注册临床社工Brian Gleason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伴侣越多地通过对方的外在行为做出反应,就越容易感到烦恼、失望。
比如,看到对方哭泣,便为ta擦去眼泪,看到对方生气了,就去哄哄ta。虽然这些行为都表示了我们对伴侣的关心,但却只是根据对方外在行为做出的反应,长此以往,我们会很熟悉彼此的行为模式,却不能真的看见彼此的内心。
因此,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一些抱怨:“为什么ta生气的时候怎么都哄不好?”或者“我知道ta想安慰我,可ta什么都不懂我的样子真的让人很气!”
当我们因为缺乏精神层面的交流而看不见彼此的内在世界时,互相的不了解所产生的距离感,会令我们感到孤独。
被关注的需求
很多伴侣即使常常待在一起,也没有真的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比如,坐在一起吃饭,却各自玩各自的手机;一方在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另一方却并没有认真在听。
这时候,虽然两个人看上去有大把的相处时间,但由于对方并未付出注意力关注我们,在相处过程中,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与伴侣之间的连结是微弱的,从而产生孤独感。
真实存在的需求
在一些关系里,我们会感觉自己是紧绷的,必须有所伪装,或者隐瞒真实的自己。
比如,我的好朋友经历过一段关系,对方被ta的开朗和善解人意所吸引,爱上了ta。可随着两人相处一段时间后,朋友感觉自己简直要被孤独淹没。
当时朋友说:“我也有不开朗,不善解人意的时候,我也有怨言,有小心思。可是我很怕如果被ta知道,我们的关系就会结束。”
在一段无法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的关系中,我们的真实存在是被否定的。这时候,我们的孤独感不仅来自于无法与对方建立真实的连结,还来自于我们不得不和真实的自己拉开距离。这样一来,两个人的生活自然比一个人还要让人觉得孤单。
图片
虽然很多时候,关系中的孤独是双方内心的距离感带来的。但一些情况下,亲密本身也可能是孤独感的来源之一。
比如,不少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朋友之间求同存异并非难事,但恋人之间的差异则往往会让人十分挫败:卫生习惯不同、作息时间不一致、处理矛盾的方式有差、对待不同议题的看法冲突……这些差异除了是争吵的来源外,也往往滋生了孤独。
越是亲密的二人,双方的不契合越会被放大。这些被放大的差异会成为我们眼里这段关系的缺憾,而缺憾则会催生孤独(Ernst & Cacioppo, 1999)。
在一些时候,我们与恋人独一无二的亲密,可能是牺牲了其他的人际关系换来的。常见的情况是,有了恋人之后,人们会减少和朋友、家人相处的时间,把更多精力放在恋人身上——这本身并没有问题。
不过,心理咨询师Gunther(2021)在与来访者的接触中发现,当爱情成了我们唯一重要的关系,而其他人际关系被舍弃时,我们对原先满意的亲密关系容易感到厌倦,并逐渐变得暴躁易怒。
这是因为,不同的人际联结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感,这对于亲密关系的保鲜十分重要。如果缺乏其他的联结,生活只剩彼此,再亲密的伴侣也会因为被困在千篇一律之中,而产生疏离和孤独感。
另外,当亲密让我们失去自我空间时,孤独也会接踵而至。
在一些关系中,人们会将亲密等同于“不该有个人空间”,比如,想要事无巨细地了解彼此的一切,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在对方身上,要求双方在一切问题上都必须观点一致……看似亲密无间,但从长期来看,只会更容易让人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这是因为,当双方亲密到失去自我空间时,更像是一种关系的“痴缠”(enmeshment),即无法区分自己和伴侣的思想和情感(Green & Werner, 1996)。
在“痴缠”的状态中,双方的自我都是被关系裹挟的。可是强行绑定两个个体并不能缓解我们的孤独,甚至很有可能因为失去个人空间后导致的摩擦、矛盾和自由被剥夺的感觉,而感到更加孤独。
图片
心理研究指出,关系中的孤独感与人们对关系的满意度像是一个圈——感到孤独的我们对关系生出不满,又因为这些不满而感到更加孤独(Mund & Johnson, 2021)。
孤独令我们感到关系变得疏远,同时却逐渐不愿意敞开心扉。
而另一方面,当我们迫切地想要消解孤独时,往往会在关系中陷入更深的孤独。
这是因为,孤独也有不同的类型:情感孤独、社会性孤独和存在性孤独。前两者的孤独可以通过建立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来化解(Tilburg, 2021),而存在性孤独根植于人类生命的本质——作为独立于世的个体,没人能够完全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
当我们因为恐惧孤独而想要通过与他人的亲密来驱赶孤独时,反而更容易被强烈的孤独感吞没。越是与对方亲密,越会感受到,即便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生而为“我”的孤独感无法因为某一个亲密的陪伴而消失。
换言之,我们需要认清的事实是:即便我们拥有能够满足彼此情感需求的高质量关系,仍然不会消除所有的孤独感。
图片
培养对于彼此内在世界的真诚兴趣
两个人相处久了,容易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对方,而逐渐减少对彼此的关注。
然而,且不论许多伴侣在关系中从未真正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即便是那些互相了解的伴侣,如果不持续性地付出努力,也可能逐渐变得陌生,因为我们都会随着时间不断成长和变化。
培养真诚的兴趣,即意味着对彼此保持持续性的内在好奇心——Ta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什么感受和情绪?Ta的内心有怎样的渴望和恐惧?在那些ta与我不同的地方,可能是哪些经历使得我们有了差异?(点击阅读失望发生的时刻,才是我们真正走进爱情的时刻。| KY研究:什么是对伴侣的“真诚的兴趣”?)
与伴侣一起丰富社交圈
爱情中的我们常常贪恋两人的独处时光,而忽略了其他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亲密关系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早在上个世纪,心理学家们就发现,参与到彼此的社交圈中,并拥有足够数量的共同好友,能够促进一段亲密关系的长期发展(Kim & Stiff, 1991)。
如果你过去经常习惯于二人世界,不妨试试带上自己的伴侣和朋友一起出游,或许能为关系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除此之外,与另一对情侣的四人约会(double dates)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与另一对情侣建立友谊,并与ta们分享生活故事,能够为我们与伴侣的关系注入新的活力,让关系更有激情(Welker, 2014)。
图片
探索让双方都更舒适的关系边界
在任何人际关系中,想要关系长期维持并且减少“磨损”,都需要合适的边界来给予双方一定的自由空间。在爱情中,尤其如此。
我们很难做到与伴侣有完全一致的生活习惯或者观念,双方感到最舒适的距离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探索关系边界对于爱情而言,更多的是互相理解和接纳不同,而非一味强调坚持自我。单方面的退让,或者双方的固执,都对探索关系边界并无好处。
在探索边界的尝试中,探讨方式也很重要。如果一些差异会让彼此非常受挫,但又不希望因此影响到感情,那么,如何探讨这些话题才会让双方不会感到被关系绑架,也是在探索关系边界时需要和伴侣们共同努力的课题。
探索关系边界有时可能会带来不适,甚至不安全感。这时候,请提醒自己:明确关系的边界,是亲密双方对彼此给予极大信任的体现,而不代表关系的疏远。
给孤独多一些耐心
很多时候,最让我们难以忍受的孤独是在逃避孤独的过程中产生的。
给孤独多一点耐心,就是去体会孤独对于我们的人生难以替代的意义。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寻找自我的渴望,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人,是人生的核心课题。这个课题需要我们与世界和他人分离,并且不会因为我们遇到了爱情而被搁置。
换句话说,不论我们一生中遇到多少珍贵的感情,结交多少亲密的朋友,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经受孤独。
孤独带来的痛楚,有时正是我们成长的契机。
爱情拥有的从来不是消除孤独的能力,而是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抚慰彼此痛楚的力量。
今日互动:你在关系中曾感到孤独吗?
References:
De Jong-Gierveld, J. (1978). The construct of loneliness: Components and measurement.Essence: Issues in the Study of Ageing, Dying, and Death.
Ermer, A. E., Segel-Karpas, D., & Benson, J. J. (2020). Loneliness trajectories and correlates of social connections among older adult married couples.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4(8), 1014.
Ernst, J. M., & Cacioppo, J. T. (1999). Lonely heart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8(1), 1-22.
Gleason. (2016).Taking emotional risks. Exceptional Marriage.
Green, R. J., & Werner, P. D. (1996). Intrusiveness and closeness‐caregiving: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family “enmeshment”.Family process, 35(2), 115-136.
Gunther, R. (2021).A new kind of loneliness.Psychology Today.
Kim, H. J., & Stiff, J. B. (1991).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ose relationships.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8(1), 70-91.
Larsson, H., Edberg, A. K., Bolmsjö, I., & Rämgård, M. (2019). Contrasts in older persons’ experiences and significant others’ perceptions of existential loneliness.Nursing Ethics, 26(6), 1623-1637.
Mund, M., & Johnson, M. D. (2021). Lonely me, lonely you: Loneliness and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2(2), 575-597.
Rook, K. S., & Peplau, L. A. (1982). Perspectives on helping the lonely. 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351-378.
van Tilburg, T. G. (2021). Social, emotional, and existential loneliness: a tes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The Gerontologist, 61(7), e335-e344.
Welker, K. M., Baker, L., Padilla, A., Holmes, H., Aron, A., & Slatcher, R. B. (2014). Effects of self‐disclosure and responsiveness between couples on passionate love within couples.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4), 69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