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冬奥骨科医生:“最优秀运动员也会出问题”

图片
2022年2月14日,河北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选手受伤。现场医疗队进行处理,并将其运送出场地外。(视觉中国/中国体育图片 魏征/图)
折柳惜别。2022年2月20日晚,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鸟巢落下帷幕。冰雪运动的魅力在这个冬天绽放光彩,也让很多人看到运动员们在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马上就要去医院做手术了,感谢大家的关心。”21岁的单板滑雪运动员高弘博在比赛前一天训练右脚脚踝严重骨折,但参加北京冬奥是他的梦想,所以请求带伤出场完成了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
有着“天才少女”之称的谷爱凌,在此届冬奥会获得2金1银的成绩,她也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感叹:“受伤是我最大的敌人,但有些事情是停不住的,我只能想我现在能做什么。”
北京冬奥会期间,“滑雪的尽头是骨科”的话题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不少网友意识到,冰雪运动不只有“速度与激情”,更闪耀着攻坚克难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多篇运动科学相关文献发现,短道速滑运动员常见损伤为膝关节撕裂和踝关节骨折,冰球运动员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颈部、肩部和膝关节,花样滑冰运动员每训练1000小时损伤发生率为2.48起,腰背部和膝部是损伤多发部位……
为了更好保障运动员在赛事中的安全,有很多医生报名参与本届冬奥会的医疗保障工作,骨科医生张世虎正是其中之一。
他所在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冬奥会新建比赛场馆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艺最为复杂的场馆之一。赛道分为54个制冷单元,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超过121米,由16个角度、倾斜度不同的弯道组成,造型犹如巨龙盘桓而下,也被称为“雪游龙”。
以下是南方周末和张世虎医生的对话:
“非必要不上冰”
南方周末:你是因为什么契机加入了“雪游龙”的医疗保障队?
张世虎:我之前在延庆区人民医院工作,是一名从业20年的骨科医生,我们医院就有一个专门负责运动损伤的康复中心。
2019年高山滑雪项目需要外科医生,我喜欢体育运动,从小练中长跑,也会参加马拉松比赛,而且我每年都会去滑雪,英语也好,还具备高级职称,各方面条件都匹配,我就报名参加了。
因为组织安排,2020年我调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这里急需一名医疗经理来管理。
南方周末: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的医疗保障有何不同?
张世虎:高山滑雪场地更加复杂,受伤概率更高,伤病类型更复杂,所以医疗保障难度也更大。
之前的统计数据是高山滑雪运动员受伤比例是15%,技术服务人员受伤比例是20%,实际冬奥会期间高山滑雪场地每天基本有10个人左右需要医学救治。
“雪游龙”看起来危险,但实际上场地相对封闭,弯道赛道壁可以“兜”住雪车雪橇,以防因离心力过大而失控,对成熟运动员来说安全系数更高,不太会出现严重伤病。因此,对医务人员来说,最主要就是根据监控和现场情况及时做出伤情判断和医疗救助,还有疫情防控。
南方周末:在“雪游龙”你经历了哪些训练?
张世虎:因为赛道冰面特别滑,我们需要穿上冰爪才能在赛道上行走,对受伤较重的运动员进行救治。这个冰爪训练非常严格,因为医生摔倒不仅自己受伤,还可能引起受伤运动员的二次受伤。
为了赛事顺利进行,冰道也需要保护,我们尽可能非必要不上冰,以保护赛道,一旦上冰就要以最高效率完成救援。快穿快脱、快速搬运运动员,抬担架、运上救护车,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训练的。
另外,在冬奥会开始前的赛事和测试中,我们也反复熟悉路线、奥运测试要点、熟悉赛道,了解可能发生伤病的地点,更加合理地安排医疗资源,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
图片
张世虎担任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医疗经理。(受访者供图/图)
“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会出现问题”
南方周末:在冬奥会雪车雪橇项目中,运动员需警惕哪些风险因素?
张世虎:雪橇、雪车、钢架雪车这几个项目,特点就是速度非常快,最快可达到130-150公里/每小时。
所以如果运动员控制不好的话,可能出现身体的翻滚,造成头颈部或肢体的损伤,甚至是胸腹部或者脊柱的严重损伤。
在一个全新的赛道上滑行,即使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会出现问题。所以高水平运动员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根据赛道的特点去控制自己的速度,然后达到一个安全的滑行,取得更好的成绩。
南方周末:运动员要如何适应新赛道?
张世虎:以参加冬奥会为例,运动员要具备两年之内在三个不同的赛道完成5次比赛,这样的话他们才有奥运资格,同时还要加上在新的奥运赛道滑行40次,充分熟悉赛道,尤其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些弯道。
冬奥会举办之前,2021年10-11月我们场馆经历了国际滑行周和雪橇世界杯,虎年春节期间也有小范围的测试赛,参与的运动员都没有出现严重伤情。
图片
医生可根据塔台播报信息以及监控视频系统关注运动员滑行情况。(受访者供图/图)
“1-4分钟赶到救援地点”
南方周末: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为冬奥会运动员做了哪些医疗保障准备工作?
张世虎:首先,我们中心的赛道从设计上来讲就充分考虑了安全因素,咱们赛道是有房顶的,在国际上来说所有的赛道都只是一个下边的赛道的设计,但没有加以顶部的一个设计。
其次,我们配备了监控视频系统和塔台,医疗保障队员可通过大屏幕去观测运动员的整体滑行过程。如果运动员出现伤情,我们在指挥室和FOP也第一时间发现运动员受伤,相应的FOP医疗站快速到达事故点位进行救治。
南方周末:可否介绍下FOP医疗站?
张世虎:是比赛场地的医疗站。我们赛道共有16个弯道,一般来说,在弯道10和弯道15这两个最低点容易出现翻橇、翻车等紧急情况,所以我们分别在弯道10和弯道15设置了场地医疗站,一旦有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他们进行救治。
南方周末:在冬奥会比赛期间,你们还为运动员提供了哪些帮助?
张世虎:从1月23号开始训练到冬奥会完全结束的2月20日,按照冬奥组委要求,在每次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前1小时,我们医疗保障团队都要到位。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都会在比赛前1.5小时左右到达我们各自的医疗站,准备和清点好防疫物品、急救包等。
出发区配有“一医一护”,由于结束区医疗站或要处理大量伤病,配备“四医四护”。每个国家的运动员水平不一样,队医条件不一样,所以我们会在尊重运动员和队医意见的基础上商量如何处理。
根据冬奥组委医务处统筹,我们场馆共配有医疗站人员52名,北京急救中心负责转运人员30名。闭环外的医疗站,我们称之为观众医疗站,配有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和一辆救护车。闭环内设置4个点位,除两个FOP医疗站之外,还分别在出发区和结束区设置两个运动员医疗站,4个医疗站各配备一辆救护车。有必要转运伤员时,我们延庆赛区的定点医院是北医三院延庆医院,他们也会积极配合我们的医疗保障工作。
南方周末:在冬奥会比赛期间,你们处理了多少起伤情?
张世虎:翻车翻橇情况几十次,需要医疗救助的十几次。伤情最重的一名运动员在赛道上训练时出现失误发生了骨折,这名运动员的职业素养很高,为了不影响后面的训练,自行翻出赛道,我们在处理过程中,其他运动员训练没有停止。
我们这次冬奥会保障期间通过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监控呼叫模式(塔台、指挥室监控、FOP监控),以及在赛道最低点和收车平台这两个最容易出现事故的位置派驻医疗人员值守。
通过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监控呼叫模式,我们医生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情况,1-4分钟之内赶到救援地点,可以说我们非常圆满平稳地完成了冬奥会医疗保障工作,
南方周末:你现在还是在闭环管理中吗?后面有什么工作安排?
张世虎:因为我们场馆没有冬残奥会的项目,所以我就直接进入7+14的隔离期。7是从离开场馆住进隔离酒店那一天开始算,往后顺延到第七天,14就是健康监测。
之后我们会做一些总结和报告,陆续离开,回到自己原先的工作岗位。我也就回到延庆区人民医院继续当医生,后面如果有赛事我可能还会被调来做医疗保障,因为我们已经经过训练和实战了。
南方周末:对于普通的滑雪或者滑冰爱好者预防受伤,您有什么建议?
张世虎:滑雪和滑冰运动还是相对危险的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基本功,通过每个雪季的积累就能驾驭这些运动。
运动是相通的。我们国家一直推广大众健身运动,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个人)有其他运动基础的,(逐渐)具备了不错的核心力量、平衡柔韧能力,大众的冰雪运动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王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