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北极熊日|拯救“大白”的契机,建立北冰洋海域重点保护网络

注:该文内容主要引用自相关文献(详见文末资料来源),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观点。
聊起北极,你会想到什么?长无尽头的极昼极夜,或是浪漫动人的极光,又或是北极熊矫健跳跃冰间的姿态。
北冰洋,这片终年被寒冷裹挟的极北海域,却从来不是荒凉无生气的弃地,众多的海洋物种栖息于此,形成了其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为居民们提供衣食生计与文化认同上扮演着关键角色
图片
北极洋及其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食物网和物种(示例)[1]
然而,这一生态系统同样十分脆弱,任意一环的缺失可能会对整个系统造成破坏,甚至于崩溃。
如今,面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与愈发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北冰洋生态系统形成的威胁,WWF在北冰洋及其相邻海域建立了北冰洋海域重点保护网络(Arctic Ocean Network of Priority Areas for Conservation)[1]。
希望能更好地反映这一区域的生物、生态功能网络及其为全球人类创造的多种价值,从而助力北冰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增强其在气候变化下的恢复能力和持久性。
海冰消融,它们该何去何从
北极露脊鲸在北冰洋及临近海域漂游、北极熊借助冰层捕食最爱的环斑海豹、象牙海鸥从大海中捕食幼年北极鳕鱼......但这些景象又能持续多久?快速变化的北极正威胁着依赖于海冰为生的海洋物种
去年二月发表的一项研究[2],以北极熊(Ursus maritimus)和独角鲸(Monodon monoceros)这两个受影响格外明显的物种为例,评估海冰消融会如何对在冰面捕食的北极熊、在海域深处捕食的独角鲸产生影响。
图片
北极熊 Richard Barrett / WWF-UK
研究结果发现,海冰消融的损失程度会直接导致它们维持生存所付出代价的倍增,影响之大已超过了科研人员预期的三到四倍。
对于北极熊来说,猎物摄入量减少、能量消耗增加的综合影响会进一步加剧能量失衡;对于独角鲸来说,由于海冰移动愈发难以预测,它们赖以为生的呼吸孔不再那么可靠,增加了受困于冰下的风险。
另外,由于这两个物种的捕食行为与目标都很独特,以及它们对慢速有氧运动具备一定生理适应性。这些内在特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应对北极气候变暖、工业性活动增加等外部威胁的能力
图片
雄性独角鲸 Paul Nicklen/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WWF-Canada
这些特定物种的生理特征以及对极地海冰的高度依赖,都加剧了海洋生物在北极生态系统中遭受气候变化的威胁,可能预示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快速变化。
不可忽略的是,尽管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科研,但北冰洋仍然是世界上研究程度最少的水体之一,特别是中心海域。因此,我们仍不够了解该地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正发生的快速变化。
图片
北极熊 naturepl.com / Andy Rouse / WWF
如今的北冰洋,挑战与机遇并存
据统计,在过去二十年中,北极表面气温速率已高达全球平均的两倍,更促使北极冰川出现了一千年来最严重的范围缩减[3]。
同时,由于冰川的消融使得北极地区更易抵达,旅游、海运、资源开采等对于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大增加,导致北冰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影响对象从藻类、鱼类、鸟类到水生哺乳动物等。
图片
气候变化已经持续了数十年甚至几个世纪,这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在2050年前或许很难遏制。除了减少排放之外,我们也需对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提供充分支持,并减轻相关产业对北极环境造成的压力
虽然对北极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工作极具挑战性,但只有这样,才可能维护好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适应性,从而保障居民们稳定健康的生活。
图片
格陵兰岛东部一个偏僻的社区 James Morgan / WWF-UK
保护措施可与经济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同时并行,不仅要基于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考量,更要着眼于人与自然在健康、平衡等方面的关联性。
而作为这一方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北冰洋海域重点保护网络(以下简称为ArcNet)致力于保护海洋系统的完好性和自我恢复能力,为北极地区的人文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可谓是一项充满雄心的举措。
图片
同时,北极地区也有着许多助力自然保护的机遇。首先,虽然对于北冰洋水域的保护迫在眉睫,这一区域仍然是一个相对完好的生态系统,相比事后的补救措施,现在采取预防生态恶化的措施将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我恢复力。
另外,北极地区长期受到各国际保护组织与研究机构的监测与关注,亦有许多敬畏自然的原住居民生活于此,享受并保护着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馈赠。面对这些机遇,ArcNet鼓励将其发展成使全球受益的契机。
图片
从提议到落地,ArcNet计划推进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持续增长的生产活动对北冰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北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组(PAME)于2015年开始制定北极理事会工作框架,为构建泛保护网络奠定基础
框架中,将泛北极海洋保护网络描述为“一个具有生态代表性和良好个体合作性的海洋保护区域,以及其它基于北极地区、在不同空间范围中、有一定保护水平、通过合作实行的有效保护措施,旨在通过相关联的生态系统服务与文化价值,达成比单个地区所能做到的更有效、综合性更强的长期海洋环境保护。”
图片
北极熊 Richard Barrett / WWF-UK
为了完成该保护网络的决议,并努力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目标之一"到2030年至少30%的地球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WWF从2017年5月开始创建ArcNet,并在工作框架的核心精神基础上拟定重点保护网络
ArcNet通过科学严谨的综合研究以及一系列高可用性数据来拟定重点保护区域,并设定了两个主要目标:
一、拟定具有生态代表性和良好互联性的北冰洋海域重点保护网络,从而支持北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进程的自我恢复与长远保护。措施包括对北冰洋全海域进行综合的保护分析、为拟定的重点保护区域制作地图和数据库、为落地工作实施提供支持等。
图片
北冰洋海域重点保护网络范围图 [1]
二、确保研究分析的产出用于北冰洋保护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管理。这包括开展实践社区并鼓励人们加入,以形成一个开放、广泛的北极海洋保护区域计划;加强国际参与度,包括北极海洋权利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使之形成前所未有的合作,助力实现ArcNet的保护目标等。
根据目前最新进展,ArcNet已拟定出83片海域为重点保护区域,共计508.7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数据被系统性地收集,形成前所未有的空间数据库,并分析得出了800多个北极海洋环境的特征,包括珍稀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区域的资源丰富程度、气候变化下的恢复能力等,并针对这些特征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图片
从一个建立重点保护区域网络的提议,到获得立法支持、落地实施,ArcNet正逐渐达成它的第二个目标 —— 设计、实施和管理北冰洋保护网络。
首先,要让利益相关者明白为什么各个区域被列入重点保护范围,以及这些区域分别与北冰洋的哪些环境特征相对应。因为在北冰洋里多达83处重点保护区域中,几乎不可能采取完全一致的方式进行生态保护,因此ArcNet将为规划者与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信息,帮助其根据时间与空间调整其海洋保护措施,以达到最佳保护效果。
图片
杰古沙龙冰河湖拍摄到的白颊黑雁 Gerald Barraud / WWF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人们普遍认可,有效的保护措施包括资源的合理使用,而非必须限制或禁止资源的使用。事实上,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可以推动有效的生态保护,反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也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
而ArcNet将运用其参与式的方式与透明公开的数据工具,推动这一相互促进的过程,使得北极生态保护成为多领域的目标之一,并保障当地居民与海洋从业者的参与性与其生活水平。
图片
格陵兰岛东部受气候变化影响 James Morgan / WWF-UK
另外,同样重要的是,ArcNet正在将气候变化的威胁与挑战考虑在内。这需要在重点保护区域网络的建立过程中,对于区域环境与生态功能的当下状态与未来持久性、区域脆弱性、恢复力与预计的变化及三者关联性,以及气候变化对于当下与未来食物链的影响进行评估。
最后,ArcNet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与当地社区密切合作。只有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才能更好地推动ArcNet向下一阶段发展。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与聚焦于单个物种或栖息地的管理办法不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人与自然置于同一个系统中,考虑两者间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通过ArcNet建立的全海域保护网络可被视为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海洋生态系统管理办法核心。其有效性也取决于区域周围的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关联。
图片
由于ArcNet所拟定的只是重点区域,因而建立基于自然的管理办法,将对于连接更大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常规评估和资源开发利用,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达成这种管理方式,ArcNet未来还将具备应对气候变化和复杂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态系统的能力。并在构建重点保护区域网络的同时,不断依据实际的变化,调整其数据收集策略与保护措施,整合最新信息,提升时效性。
从生计支持到资源供给,每个人都从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获益。因此,保护极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只是专家们的工作,更关系到我们每个人
图片
日常骑行 Nubia / Pexels
对公众来说,我们可以从生活点滴做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如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节约珍贵的自然资源,不浪费水、电等;鼓励使用环境友好及动物友好型产品;物尽其用,重复使用日常用品,维修已损坏的物品而不要将其随便扔掉;在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
这不仅为了保护好北极熊等生活在北极的珍稀物种,更为了全世界共享的地球家园。行动!共创未来,今年地球一小时,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永续发展的未来~